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亦寒

作品数:14 被引量:24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盆地
  • 4篇油气
  • 3篇南海盆地
  • 3篇海盆
  • 3篇海盆地
  • 3篇测井
  • 2篇地层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油田
  • 2篇气层
  • 2篇勘探
  • 2篇勘探潜力
  • 2篇测井评价
  • 2篇储集
  • 1篇低幅度构造
  • 1篇电极
  • 1篇东营组
  • 1篇多相流
  • 1篇多相流体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14篇陈亦寒
  • 5篇魏喜
  • 5篇李雄炎
  • 4篇祝永军
  • 3篇邓晋福
  • 3篇李洪奇
  • 3篇周金煜
  • 3篇赵国春
  • 2篇尹继红
  • 2篇李振远
  • 1篇刘翠
  • 1篇杨德相
  • 1篇啜晓宇
  • 1篇胡礼国
  • 1篇姜建群
  • 1篇阴平
  • 1篇李玉喜
  • 1篇刘大锰
  • 1篇张少华
  • 1篇赵兴国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测井技术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4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盆地演化对生物礁的控制及礁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被引量:74
2005年
南海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热沉降等演化过程。古新世—早渐新世,包括南沙地块在内的古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导致断陷湖盆的形成,局部遭受海侵。该期仅在古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地区具备形成生物礁的条件。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由于洋壳扩张南海盆地形成,南沙地块漂移到现今位置。随着海水大面积入侵,早期形成的断阶高部位成为水下隆起,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地幔岩浆喷发,形成水下火山高地,为生物礁的形成创造了地形地貌条件。在物源供给不足的地区,出现适于生物礁发育的温暖、透光、洁净、具有正常盐度的浅水环境,生物礁繁盛。从南海盆地演化和生储盖等地层层系形成时间上看,生物礁具有有利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和油气运聚条件。晚中新世-全新世区域热沉降形成全区统一的区域盖层,南海生物礁油气藏得以保存。上述情况决定了南海盆地生物礁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魏喜邓晋福谢文彦祝永军赵国春李玉喜陈亦寒
关键词:生物礁勘探潜力南海盆地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下白垩统储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和岩石物性等分析手段,对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北端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下白垩统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分析了储层沉积成岩作用特征,划分了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孔和晶间孔。探讨了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埋藏深度的关系,整体上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逐渐减小,但在1400-2400m深度段,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明显的回返增大现象。孔渗性能的这种演化趋势受沉积和成岩两方面的因素影响,沉积主要对储层的原始物性起决定性作用,而成岩作用对现今物性影响较大。研究表明,有利的沉积相带,如扇三角洲前缘分支水道前缘楔状砂、湖底扇内扇主沟道和中扇辫状沟道等,是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碎屑岩储层油气成藏的基础;而次生孔隙发育带是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碎屑岩储层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带。
陈亦寒杨德相李振远张光扬苏燕
关键词:碎屑岩沉积相成岩作用储集性能下白垩统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开发中测井曲线变化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对喇嘛甸油田北北块开发30余年来的储层特性及测井曲线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467口井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声波时差曲线、自然电位曲线、自然伽马和密度曲线、电阻率曲线和微电极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随着开发阶段不同,声波时差曲线呈现出先降后升再下降和先降后升2种趋势;自然电位曲线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伴随着基线漂移;自然伽马和密度曲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电阻率曲线趋势比较复杂,主要呈现出先升后降再上升、先降后升、先降后升再下降3种趋势;微电极曲线幅度表现为先降后升和先升后降再上升2种趋势。这些变化都反映了储集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注聚前后孔隙度渗透率、采出程度、水洗状况、含油饱和度、润湿性和驱油效率对比可知,注聚后各指标有变好趋势,说明聚合物驱后开发效果显著增加。
陈亦寒李雄炎啜晓宇
关键词:声波时差自然电位微电极
海外河油田东营组自生沸石的发现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薄片鉴定、油浸法、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X-衍射等分析手段,对海外河油田东营组储层顶部的沸石类成岩自生矿物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沸石类矿物的种属为辉沸石、片沸石和丝光沸石。他们分布于安山岩岩屑颗粒之中或充填于砂岩粒间孔隙中,其形成与砂岩中的安山岩屑有关。砂岩中自生沸石的形成,使多孔砂岩层转化为致密砂岩层,成为海外河油田的局部盖层,对油藏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封盖作用。
陈亦寒刘大锰魏喜赵国春
关键词:海外河油田东营组成因及地质意义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被引量:62
2005年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陈亦寒李芳凝赵兴国
关键词:燕山造山带北西向
基于领域驱动数据挖掘技术定量描述油层水淹级别被引量:7
2011年
为了准确识别水淹层、确定储集层的水淹程度,引入数据挖掘技术,结合水淹层评价领域的相关知识,从"领域驱动"的角度建立高效预测储集层水淹程度的模型。结合研究区块沉积相带特征,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和决策树等方法,对水淹层的测井数据及储集层衍生参数进行分沉积微相、分参数组合挖掘,分别获得预测整个研究区块和各小层水淹层的模型;并给出挖掘参数对油层水淹情况敏感程度的大小关系,证实不同沉积微相对水淹情况敏感的参数不同。将所得预测模型程序化之后,对研究区180口老井水淹层进行复查、对10口新井水淹层进行预测,其结果与试油结论对比,准确率为91.03%,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
李雄炎李洪奇周金煜谭锋奇贺旭陈亦寒
关键词:数据挖掘水淹层测井评价
南海西北次海扩张时代和洋壳性质:沉积地层及重磁依据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早渐新世。由于洋壳扩张,上始新统被拉断,在洋壳边界处上始新统突然终止现象明显。受洋壳横向扩张推挤和纵向沉降作用影响,上始新统明显变形,并向扩张中心倾覆。第二期洋壳扩张发生在晚渐新世早期。该期洋壳扩张持续时间短,扩张幅度小,下渐新统被拉开的距离有限。由于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期间不同部位地壳伸展减薄程度不同,南海西北次海洋壳基底呈北东部较宽,向南西方向变窄,并逐渐尖灭的不规则三角形。根据盆地边缘上始新统向海盆中心方向的断点/线和重磁异常资料,推测西北次海南西侧洋壳边界位于海盆基底坡角处附近,洋壳较窄;而北东侧洋壳边界位于海底坡角处附近,洋壳相对较宽。另外,重磁异常表明,在洋壳基底中有陆壳残留块体存在。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南海西北次海在洋壳萌芽阶段就先天夭折,停止发育。
魏喜祝永军陈亦寒胡礼国武金云姜建群李振远
关键词:重磁异常沉积地层
一种识别非典型气层的新方法--决策树的分类模型被引量:3
2010年
非典型气层由于成因复杂,受储层厚度较薄、围岩的影响及测井仪器分辨率的限制,在测井曲线上表现出许多模糊性,致使三孔隙度和电阻率曲线在气层的敏感性降低,尤其是与气水同层、水层、干层的差异性不大,从而使一系列基于该资料的识别方法对非典型气层的识别无明显效果.而利用多参数测井信息对非典型气层的识别其实质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高维数的模式识别问题,因此可以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非典型气层进行识别.而决策树具有学习能力强、学习过程透明、结果可理解性强,能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机制,因此以多方面的测井信息为基础,利用决策树提取非典型气层的预测模型,并综合储层实际特征,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决策树提取的预测模型对非典型气层的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戴诗华李雄炎于红岩周金煜陈亦寒
关键词:决策树测井评价油气
复杂岩性及多相流体智能识别方法被引量:20
2012年
基于优化算法与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针对K-Means优化后的岩心、测井和产液数据集,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聚类建立岩性预测模型,综合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建立流体预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网格算法和二次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以精确识别复杂储集层岩性和多相流体。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五彩湾凹陷石炭系复杂储集层4口新井进行精细解释,SOM岩性预测模型、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流体预测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1.30%和95.65%,岩性复杂并非导致该储集层中流体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研究区数据集复杂性和非线性程度不够强,导致决策树的建模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分别为94.31%和86.97%,且线性的多项式函数性能优于径向基函数RBF和神经元函数Sigmoid、支持向量分类机中C-SVC的分类性能和泛化能力强于υ-SVC。
李雄炎周金昱李洪奇张少华陈亦寒
关键词:岩性识别流体识别储集层评价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低饱和度气层的成因机理被引量:5
2010年
低饱和度气层广泛存在于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测井响应特征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使其识别比较困难。结合沉积环境、构造特征、成岩和压实作用,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低饱和度气层的成因机理。研究表明:宏观方面,造成该区气层饱和度低的主控因素为气藏圈闭构造幅度低,其次为弱水动力沉积条件和成藏时间晚;由于纵向上沉积环境、成岩和压实作用的差异性,其形成低饱和度气层的微观机理不尽相同,但粘土矿物含量、泥质含量和地层水矿化度的'三高',碳酸盐和黄铁矿的广泛分布为其共同特征。造成浅层气层饱和度低的主控因素为泥质盖层封盖能力的微弱性,而深层气层饱和度低的主控因素则为高束缚水饱和度。
李雄炎李洪奇阴平陈亦寒周金煜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低幅度构造束缚水饱和度油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