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慧博

作品数:52 被引量:363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脊髓
  • 22篇脊髓损伤
  • 18篇细胞
  • 12篇嗅鞘细胞
  • 11篇腰椎
  • 10篇干细胞
  • 9篇急性脊髓损伤
  • 7篇融合术
  • 7篇体外
  • 6篇神经干
  • 6篇神经干细胞
  • 6篇细胞移植
  • 6篇大鼠脊髓
  • 5篇源性
  • 5篇融合器
  • 5篇脊柱
  • 5篇骨折
  • 4篇营养因子
  • 4篇源性神经营养...
  • 4篇神经营养

机构

  • 2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2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佳木斯市中医...
  • 1篇解放军第35...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2篇闫慧博
  • 32篇金大地
  • 29篇鲁凯伍
  • 21篇江建明
  • 14篇黎庆初
  • 10篇张忠民
  • 7篇刘则征
  • 6篇尹刚辉
  • 5篇邓许勇
  • 5篇王宏
  • 4篇王晓佳
  • 3篇霍洪军
  • 3篇刘宝戈
  • 3篇肖宇龙
  • 3篇邱小忠
  • 3篇陈建庭
  • 3篇王璐
  • 3篇赵岩
  • 3篇余磊
  • 3篇王吉兴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第八届全国脊...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广东省康复医...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管内畸胎瘤伴类癌1例
2006年
刘传芳闫慧博江建明鲁凯伍
关键词:椎管内畸胎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下肢肌肉萎缩类癌进行性发展肌力下降
稳定性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建立SD大鼠稳定、易复制的脊髓完全横断动物模型,并摸索术后护理方法,探讨性别对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制量220~250g,按性别分为两组。体积分数为0.15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00mg/kg)大鼠,于T10节段处,用锐利刀片于硬膜外快速切割、完全横断脊髓,切除2mm脊髓节段,医用明胶海绵填充脊髓断端间隙。②术后,大鼠单笼饲养,皮下注射青霉素20万单位,1次/d、5mL生理盐水2次/d,持续1周;每日定时膀胱挤压排尿两三次,给与截瘫护理。③定期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进行BBB评分(0 ̄21分,得分越高后肢运动功能越好),动物存活8周以上。结果:①动物模型脊髓损伤程度完全一致,术后1周内所有大鼠BBB评分皆为0分。②术后8周内大鼠因膀胱破裂死亡5只(雌2雄3),雌、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③所有大鼠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后肢自发性功能恢复,以第3,4周最为明显,至第8周BBB评分雌性为7.41±2.55,雄性为7.06±3.05。各时间点雌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建立的脊髓完全横断大鼠模型效果稳定,可复制性强,制作简便,护理方法有效。②大鼠在术后死亡率和术后后肢功能自发性恢复方面无性别上的差异。
闫慧博金大地鲁凯伍江建明王宏
关键词:脊髓损伤脊髓横断BBB评分
微创经多裂肌间隙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式的探讨被引量:35
2010年
目的 探讨应用直视下可扩张管微创系统(Quadrant系统)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Quadrant系统对47例患者采取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龄46~74岁,平均5 8.2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28例;37例经椎间孔入路,10例行后侧入路.术后通过X线片观察固定融合情况,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切口长度3.0~3.5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70~16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90~360 ml,平均130 ml.随访8~20个月,无椎弓根钉断裂、松动、拔出、cage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43例获骨性融合,4例可疑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31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9.4%.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低、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黎庆初胡辉林闫慧博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多裂肌
嗅鞘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生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s共培养体系,分为3组,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未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单纯NSCs组。共培养后4、8、12d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经P75和S100双重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OECs,经巢蛋白抗体(Nestin)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被特异性烯醇化酶-异硫氰酸荧光素(NSE-FITC)荧光标记的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中可见到多个神经元聚集生长,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单纯NSCs培养组,而共培养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共培养后12d,共培养组中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3%,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共培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ECs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NSCs向神经元转化。
闫慧博金大地张忠民鲁凯伍江建明
关键词: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诱导分化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嗅鞘细胞MOI值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体外转染嗅鞘细胞(OECs)并能稳定表达目的 蛋白的最佳感染复数(MOI).方法 构建GDNF-lentivirus,体外转染293T细胞,获得高滴度的慢病毒浓缩液,测定病毒滴度达2×108 TU/ml.不同MOI的情况下,GDNF-lentivirus体外转染OECs,Western blot检测GDNF的表达.结果 相差显微镜明视野下动态观察转染后的OECs生长状态良好,荧光显微镜下见大量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转染成功的OECs.MOI=100时,OECs的转染率最高,约为75%,MOI=50时约为68%,MOI=10和MOI=1时分别为25%和13%,阴性对照组未见有绿色荧光表达.转染后第5天,收集OECs进行Western blot检测,MOI=100和MOI=50时GDNF表达最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I=10表达较少,而MOI=1表达最少,对照组无GDNF表达.结论 GDNF-lentivirus在体外既能高效转染OECs又不影响细胞活性,且转染后的OECs可以长期稳定表达GDNF的适宜MOI为50~100之间.
闫慧博鲁凯伍张忠民王晓佳金大地
关键词:GDNF慢病毒载体嗅鞘细胞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标准化的初步探索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特征,探索建立标准化的脊髓全横断模型。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n=12)、B组(n=24)和C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7、14、...
尹文化金大地鲁凯伍闫慧博王璐邓许勇
关键词:脊髓损伤
文献传递
内窥镜辅助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联合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对4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39—65岁,平均(48±11)岁。腰椎失稳症17例,椎问盘源性腰痛16例,腰椎滑脱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例。病变位于k3-4节段7例,L4-5,节段33例,L5k~S1节段7例。术后4d、1、3、6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和(或)腰椎三维CT。记录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3、6个月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记录腹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前后ODI及VA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对影像学测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腹部手术切口长度5.3~7.8cm,平均(6.2±0.8)cm;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81±20)ml;手术时间65—122rain,平均(96±10)min。患者随访8~26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48%±10%比14%4-5%)、腰痛VAS评分(6.3±1.1比0.7±0.7)、下肢痛VAS评分(3.4±2.1比0.6±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8、25.92及8.74,P=0.000)。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为(12.6±2.1)mm较术前的(10.3±2.4)mm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71,P=0.000);腰椎前凸角度等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腹膜撕裂5例、髂骨取骨处疼痛19例、术后腹胀14例、切口侧下肢皮温升高5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至术后6个月,47例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
黎庆初刘则征闫慧博金大地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腰椎脊柱融合术
双节段前路颈椎自锁式融合器融合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例,ROI-C融合器(双锚定组)82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间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倾斜角(T1 slope,T1S),并应用Erk五度分级法评价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同时间点两组间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时各参数进行对比;两组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等级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融合等级对比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42±6.01个月(6~31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S与C2-C7角、C2-C7角与T1S、AOS与T1S、T1S与C2-C7 SVA均呈正相关(P〈0.01),C2-C7SVA与AOS、C2-C7角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AOS、C2-C7角及T1S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锚定组AOS、C2-C7角及T1S均高于单锚定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等级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结论:应用两种自锁式融合器行双节段ACDF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ROI-C融合器较MC+融合器对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
杨洋黎庆初朱召银刘则征闫慧博尹刚辉吕海金大地
无骨折脱位急性中央型颈脊髓损伤治疗策略探讨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急性中央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方法 42例急性中央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男29例,女13 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51岁。伤因: 不慎摔伤15例,车祸16例,坠落伤5例, 体育运动伤4例,其它伤2例。...
江建明金大地陈建庭鲁凯伍闫慧博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
文献传递
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人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_(3~4)节段2例,L_(4~5)节段9例,L_5~S_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_(3~4)、L_(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_5~S_1节段采用有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黎庆初张忠民尹刚辉闫慧博刘则征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前路融合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