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艳慧

作品数:166 被引量:389H指数:1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4篇基因
  • 55篇凝血
  • 50篇突变
  • 47篇家系
  • 40篇缺陷症
  • 33篇凝血因子
  • 29篇抗凝
  • 29篇基因突变
  • 25篇遗传性
  • 21篇细胞
  • 19篇蛋白
  • 17篇家系分析
  • 16篇纤维蛋白
  • 15篇基因分
  • 15篇基因分析
  • 14篇多态
  • 13篇多态性
  • 13篇血栓
  • 13篇突变分析
  • 12篇血液凝固

机构

  • 96篇温州医学院附...
  • 66篇温州医科大学
  • 6篇温州市第三人...
  • 3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温州市人民医...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北京和睦家医...
  • 1篇温州市中医院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66篇金艳慧
  • 142篇王明山
  • 105篇杨丽红
  • 57篇谢耀盛
  • 41篇谢海啸
  • 29篇朱丽青
  • 21篇张卓
  • 15篇李小龙
  • 14篇郑芳秀
  • 13篇刘媚娜
  • 13篇陶志华
  • 12篇潘景业
  • 11篇郝秀萍
  • 10篇陈晓东
  • 10篇徐鹏飞
  • 10篇程晓丽
  • 9篇徐琦煜
  • 9篇杨小丽
  • 9篇虞丹丹
  • 8篇牛真珍

传媒

  • 26篇中华医学遗传...
  • 12篇中华检验医学...
  • 10篇中华血液学杂...
  • 8篇温州医学院学...
  • 6篇中国优生与遗...
  • 5篇中国卫生检验...
  • 5篇实用医学杂志
  • 5篇浙江检验医学
  • 4篇临床检验杂志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3篇江西医学检验
  • 3篇浙江医学
  • 3篇检验医学
  • 3篇2006年浙...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浙江实用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2007年浙...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10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13篇2011
  • 7篇2010
  • 17篇2009
  • 19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1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生素K3对肝癌SMMC-7721细胞survivin、hTERT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调节
维生素K3是人工合成的抗凝血剂。日前我国台湾中央研究院举行的研讨会中,与会者发表研究报告显示:末期肝癌患者使用维生素K3可降低放射线治疗剂量,抗癌的机理在于能促进癌细胞凋亡。以往的研究表明,VK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可...
石亮林向阳金艳慧陈晓东陶志华
文献传递
Phe139Val纯合突变所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近亲婚配家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1个姨表近亲结婚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检测;PCR扩增先证者蛋白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再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先证者及其弟弟PC:A分别为20%和31%,PC:Ag分别为13.2%和18.9%,均明显降低;先证者及其弟弟蛋白C基因测序检出第7号外显子g.6128T〉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Phe139Val,其他家系成员均为Phe139Val杂合突变。结论Phe139Val纯合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与先证者父母近亲婚配有关。
杨丽红朱丽青王莹宇谢海啸谢耀盛金艳慧王明山陈必成杨小丽
关键词:突变系谱近亲
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1
2007年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王明山王霄霞潘景业陶志华金艳慧谢于鹏
关键词:凝血分子标志物肺血栓栓塞血管内皮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因子Ⅻ基因多态性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46C/T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60例脑梗塞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结果脑梗塞组和正常对照组FⅫ46C/T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FⅫ基因Exon-46T/T、C/T、C/C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8,P<0.05),脑梗塞组的46T/T多态性高于正常对照组。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C、T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5)。脑梗塞组血浆FⅫ: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组46T/T型FⅫ:C明显低于46C/T、46C/C型及正常对照组,46C/T型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FⅫ基因46T/T多态性增多导致FⅫ血浆水平下降;46T/T或T等位基因可能是形成脑梗塞的易感因素。
徐琦煜刘媚娜金艳慧王明山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脑梗塞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对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
肿瘤标志物单项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但存在组织特异性不强、敏感性低和费用高等不足[1]。近年来,临床上常将多项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对肿瘤进行检测。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蛋白芯片技术具有高速度、高通量、高灵敏等特点...
郑加永金艳慧金青陈瑞海张德亭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泌尿系统肿瘤
文献传递
脂肪肝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清脂质的变化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探讨伴脂肪肝的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血清血脂的变化,特作如下分析报道。
虞丹丹王明山金艳慧谢耀盛张卓
文献传递
复合杂合性F11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Ⅷ activity,FⅧ∶C)、凝血因子Ⅸ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Ⅸ activity,FⅨ∶C )、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凝血因子Ⅻ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Ⅻ activity,FⅫ∶C)和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eoagulation,LA);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 antigen,FⅪ∶Ag)等指标,明确临床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15个外显子、侧翼序列以及5′端、3′端非翻译区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 、PROVEAN、SIFT和Mutation Taster 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69.6 s,明显延长,其FⅪ∶C和FⅪ∶Ag均明显下降,分别为6%和10.7%;其母亲、姐姐、大妹、弟弟、女儿和儿子APTT均稍延长,FⅪ∶C和FⅪ∶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为正常对照的50%左右)。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7外显子的c.738G>A(p.Trp228stop)杂合无义突变及第13外显子的c.1556G>C(p.Trp501Ser)杂合错义突变;其母亲、姐姐和女儿存在p.Trp228stop突变杂合子,大妹、弟弟和儿子存在p.Trp501Ser突变杂合子;其丈夫和小妹均为野生型。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Trp501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olyPhen-2评分结果为1.000分,PROVEAN评分结果为-11.565分,均预示此突变是可能致病性的突变;SIF
刘媚娜李小龙周星星金艳慧杨丽红潘景业苏看看王明山
关键词:遗传性模型分析
一个纯合子Tyr503Cys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一个纯合子Tyr503Cys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VIII:C)、凝血因子IX促凝活性(FIX:C)、FXI促凝活性(FXI:C)、凝血因子XII促凝活性(FXII:C)和FXI抗原(FXI:Ag)含量等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后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并检测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PROVEAN和MutationTaster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为59.3s,明显延长,FXI:C降低至13%;其母亲、女儿和儿子的AP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FXI:C降至37%~42%,该家系5人FXI:Ag均在参考值范围。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62A>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Tyr503Cys突变;其母亲、女儿和儿子存在Tyr503Cys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Tyr503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3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均预示此突变很可能是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关疾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野生型Tyr503与Ile370、Lys554形成2个氢键;突变型Cys503与Lys554之间新增了一个氢键。结论:该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62A>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Tyr503Cys突变;推测该纯合突变遗传自具有血缘关系且均存在Tyr503Cys杂合子的父母,并与该家系FXI水平减低有关。
周星星李小龙金艳慧杨丽红潘景业苏看看王明山
关键词:分子机制聚合酶链式反应
凝血因子Ⅶ与Ⅹ联合缺陷患者误食鼠药导致的表型变化及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FVI)与因子X(FX)联合缺陷症患者误食敌鼠钠后实验室表型特点及其相关分析。方法:对1例误食敌鼠钠患者进行止凝血指标初筛试验和凝血因子促凝活性的多次检测,并在多个疗程(大于1年)治疗后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相关凝血因子基因分析及抗原等测定,同时选择10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患者敌鼠钠中毒后治疗前实验室检查首次结果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102.4 s和88.5 s;凝血因子I、VI、IX、X促凝活性明显减低,分别为7%、3%、8%和2%;在1年多治疗期间多次复查PT、APTT仍明显延长,FVI、FX促凝活性为5%左右,而FI、FIX促凝活性在治疗1周后逐渐回升,12周后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F7基因分析g.11267C>T的纯合突变导致Arg277Cys,F10基因g.28139G>T的纯合突变导致Val384Phe,其父亲、母亲、姐姐均存在F7基因g.11267C>T和F10基因g.28139G>T杂合子。患者FVI及FX抗原分别为7%、30%。结论:遗传性FVI与FX联合缺陷症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极似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基因分析是区别两者的有效方法。
谢耀盛金艳慧谢海啸杨丽红朱丽青王明山
关键词:血液凝固障碍中毒
两个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activity,AT:A)、抗凝血酶抗原(antithrombinantigen,AT:Ag)、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诊断。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AT基因全部外显子、侧翼及5′、3′非编码区,PCR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基因异常位点,并通过反向测序及银染色进行验证。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辅助分析突变对蛋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1的AT:Ag正常但AT:A降低至30%,其大儿子、小儿子、小女儿AT:A在正常值的50%左右;AT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5外显子分别存在杂合错义突变c.235C〉T(P.Arg47Cys)和两个多态性位点(c.981G〉A、c.1011G〉A),同样突变也见于其大儿子、小儿子和小女儿。先证者2的AT:A、AT:Ag分别为39%和103mg/L,其父亲为57%和114mg/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AT基因第3外显子发生杂合缺失突变g.5890—5892delctt,导致P.Phe121丢失,其父亲亦携带该突变位点。SIFT和PolyPhen-2程序对C.235C〉T分析表明,错义突变Arg47Cys会对AT蛋白功能产生影响;spdbv软件和PIC程序对g.5890—5892delCTT分析显示,缺失突变导致Phe121与Ala124、Lys125的氢键连接以及与Lys125、Arg47的阳离子-π作用力消失,从而影响蛋白稳定性。结论先证者1表现为Ⅱ型AT缺陷,先证者2表现为Ⅰ型AT缺陷;两例先证者抗凝血酶水平可能与错义突变P.Arg47Cys及缺失突变g.5890-5892delCTT有关。
郝秀萍金艳慧程晓丽杨丽红朱丽青王明山
关键词:基因突变血栓形成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