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艳
- 作品数:11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响儿童难治性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难治性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相关预防分析。方法回顾分析48例难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本组48例患儿经治疗后,最终治愈者22例(45.8%)。年龄、是否早产儿、是否低体重儿、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否合并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是否有重症肺炎的症状及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均与患儿的治愈率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年龄(OR=1.764)、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OR=3.908)、是否合并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OR=3.718)、并发症发生情况(OR=3.036)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面评估难治性肺炎患儿的高危因素,给予相应辅助预防方案,对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邹明艳
-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儿童预后
- 脑电图对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评估的价值探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与热性惊厥复发、日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预后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并探讨影响热性惊厥患儿继发癫痫(EP)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96例患儿EEG正常118例(60.20%),异常78例(39.80%)。EEG异常率与患者年龄、惊厥家族史、发热温度、热性惊厥类型、发作类型、发作次数及惊厥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P<0.01)。196例患儿有78例(39.80%)复发,8例(4.08%)转为癫痫。脑电图异常组热性惊厥复发频率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癫痫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电图对观察热性惊厥患儿的脑功能状态、预后评估及早期发现癫痫有重要价值。
- 邹明艳彭倩尹映仪
- 关键词:热性惊厥脑电图预后
-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目的 观察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 选择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25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分析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及H.pylori感染的相关情况.结果 ①325例患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
- 张勇李锦霞邹明艳
- 小儿急性腹泻病伴无热惊厥36例临床分析
- <正>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腹泻病伴无热惊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36例急性腹泻病伴无热惊厥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2例,病毒性脑炎8例,低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5例,低血糖症1例。...
- 张勇邹明艳黄丽文罗文秀李桢
- 文献传递
- 门冬氨酸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比较门冬氨酸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34例采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10 mg.kg-1.d-1静脉滴注,用药3 d停4 d(>5岁者停3 d),再用3 d;20例静脉滴注红霉素30 mg.kg-1.d-1,疗程10 d。治疗结束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门冬氨酸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门冬氨酸阿奇霉素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临床痊愈率均优于红霉素(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红霉素(P<0.05)。结论: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杨勇陈自励黄立文邹明艳徐强(编校)
- 关键词:门冬氨酸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
- 炎琥宁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片剂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用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山莨菪碱片剂治疗,对照组27例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显效率治疗组92.6%,对照组66.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χ2=5.594,P<0.01)。结论炎琥宁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明显。
- 黎小秀邹明艳黄玉玲
- 关键词:炎琥宁注射液婴幼儿秋季腹泻
- 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症状、胃镜下病变、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有上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呃逆、泛酸、早饱等)的287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胃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及”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为观察组(BRG组),非胆汁反流性胃炎229例为对照组(非BRG组),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下病变、病理组织学改变及H.pylori感染的情况。结果BRG组患儿腹胀、呕吐、呃逆发生率均高于非BRG组[84.5%(49/58)vs66.8%(153/229)、32.8%(19/58)vs17.9%(41/229)、29.3%(17/58)vs16.6%(38/229),)(X^2=6.93,6.18,4.83,P〈0.05],但两组患儿腹痛、纳差、恶心及早饱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及黏膜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G组胃黏膜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37.9%(22/58)vs22.7%(52/229)、20.7%(12/58)vs 10.0%(23/229)]高于非BRG组(X^2=5.60,4.90,P〈0.05),微小结节发生率[22.4%(13/58)]低于非BRG组[37.6%(86/229),X^2=4.69,P〈0.05]。两组患儿病理组织学中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和固有膜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凹延长及黏膜血管扩张发生率[10.3%(6/58)vs3.1%(7/229)和31.0%(18/58)VS18.3%(42/2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7,4.51,P〈0.05)。BRG组固有膜淋巴滤泡形成发生率[12.1%(7/58)]低于非BRG组[24.0%(55/229),X^2=3.90,P〈0.05]。BRG组H.pylori阳性率[22.4%(13/58)]低于非BRG组[40.2%(92/229),X^2=6.29,P〈0.05]。结论BRG患儿以腹胀、呕吐�
- 张勇李锦霞邹明艳
- 关键词:胆汁返流胃炎病因学儿童
-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情况。方法:选择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25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分析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及H.pylori感染的相关情况。结果:(1)325例患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为96.3%,常见疾病依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9.1%,胆汁返流性胃炎12.9%,十二指肠球炎12.6%,十二指肠球溃疡11.7%。(2)腹痛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占比例最高为88.3%。上消化道出血36例,以十二指肠球溃疡为主占61.1%。呕吐主要以胆汁返流性胃炎为主占47.6%。(3)各种上消化道疾病中H.pylori检出率以十二指肠球溃疡为最高(71.1%),上消化道出血H.pylori检出率66.7%(24/36),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检出率40.1%(77/192)。(4)325例患儿中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42.8%,男性感染率为44.8%,女性感染率为40.4%,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5,P>0.05)。各年龄组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3~6岁组30.4%(24/79),7~11岁组42.1%(48/114),12~16岁组50.8%(67/132),差异有显著性(χ2=8.13,P<0.05)。结论: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较高,腹痛、呕吐以胃炎为多见。H.pylori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 邹明艳张勇李锦霞梁韶妹
- 关键词:螺杆菌上消化道症状儿童
- 纤维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纤维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产OLYMPUS GIF-XP20型纤维胃镜检查对2007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定性检查。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以消化性溃疡为主(其中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9例);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24 h内行胃镜检查者定位诊断率100%;24~48 h内检查者定位诊断率为90.6%;超过48 h以上检查者诊断率为85.5%。Hp阳性60例,阳性率58.8%。本组10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成功插镜率100%。结论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多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与Hp感染相关。早期纤维胃镜可明确出血病因,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首选方法。
- 黎小秀邹明艳张雪宇黄立文
- 关键词: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纤维胃镜病因
- 多重感染致儿童急性腹泻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观察急性腹泻患儿中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的发病率,比较单一和多个病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年龄1个月~14岁诊断急性腹泻病的患儿4 728例作为观察对象。单一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患儿均进行大便常见病原体检测,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诺如病毒(norovirus,NV)抗原以及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同时观察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和频率,发热、呕吐持续时间以及脱水的程度。结果4 728例患儿中有一种及一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的有3 595例(76.0%),实验室检测未发现病原体感染的患儿有1 133例(24.0%)。其中RV感染有1 889例(40.0%),EAdV有412例(8.7%),NV感染有309例(6.5%),大肠埃希菌(VTEC)274例(5.8%),沙门菌属276例(5.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23例(2.6%),志贺菌78例(1.6%),金黄色葡萄球菌70例(1.5%)和产气荚膜杆菌126例(2.7%)。其中1370例(29.0%)腹泻患儿存在混合感染,以RV合并NV感染150例(3.2%)及RV与产气荚膜菌混合感染127例(2.7%)为最常见。混合感染所致的儿童急性腹泻较单一感染临床表现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仍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为NV、EAdV、沙门菌属及VTEC。混合感染中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最常见。在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时,VTEC与各类病毒合并感染发生率最高。多种病毒感染与单一病毒感染腹泻患儿比较,呕吐持续时间和脱水程度较严重,而发热及腹泻持续时间、腹泻频率则无明显差异。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与单一病毒感染和单一细菌感染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混合感染患儿发热、呕吐及腹泻持续时间长,腹泻、脱水程度都更加严重。
- 张勇张紫荆周少明肖力张秀琴朱忠生黄永生马战英邹明艳彭倩曾岳新
- 关键词:腹泻病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