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良仕

作品数:42 被引量:708H指数:16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18篇水利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水资源
  • 10篇省际
  • 8篇中国水资源
  • 7篇SBM模型
  • 6篇水资源利用
  • 6篇资源利用
  • 5篇能源
  • 4篇水足迹
  • 3篇地理
  • 3篇生态
  • 3篇水资源利用效...
  • 3篇污染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经济增长
  • 3篇空间计量模型
  • 3篇空间自相关
  • 3篇灰水
  • 3篇教学
  • 3篇高中地理
  • 3篇非期望产出

机构

  • 41篇辽宁师范大学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教育部

作者

  • 42篇赵良仕
  • 27篇孙才志
  • 5篇郑德凤
  • 3篇邹玮
  • 2篇臧正
  • 2篇刘凤朝
  • 2篇许淑婷
  • 1篇盖美
  • 1篇刘桂春
  • 1篇张娜
  • 1篇彭飞
  • 1篇车亮亮
  • 1篇刘锴
  • 1篇孙康
  • 1篇王泽宇
  • 1篇张耀光
  • 1篇武春友
  • 1篇姜俊超
  • 1篇钟敬秋
  • 1篇陈栓

传媒

  • 4篇资源科学
  • 4篇辽宁师范大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3篇水资源保护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水利经济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教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世界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管理评论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1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与水足迹强度收敛关系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基于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水足迹强度的计算,本文分析水足迹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劳均GDP差异收敛性和水足迹强度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研究显示:①1997-2010年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②中国各省市劳均GDP存在β收敛,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劳均GDP收敛速度变慢;③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是收敛的,随着各地区劳均GDP差异的缩小,水足迹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④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水足迹强度下降速度和劳均GDP增长速度的差异在缩小。
赵良仕孙才志邹玮
关键词:水足迹Β收敛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电力消费的时空格局分析
2023年
中国的电力消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研究电力消费的时空格局,对于科学制定电力调配计划、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消费的时序变化及空间分布状况,借助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研究电力消费的省际及八大经济区空间均衡状况,并对电力消费、电力产消差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我国电力消费总量波动上升,年增长率在2010—2017年呈“W”型波动,2018—2020年保持稳定;电力消费的不均衡程度随时间变化有所增加.②电力消费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电力产消差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部省份最高、西部省份较低、东部省份为负.③北部沿海电力消费极度不均衡,超出国际警戒线;东部沿海、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比较均衡.④电力消费在空间上趋于随机分布,电力产消差在省际尺度呈明显的全局集聚态势且集聚程度有增强趋势.
许淑婷邹贝贝赵良仕
关键词:电力消费
黄河流域地级市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及空间关联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但肩负国家能源和粮食生产的重任。在资源有限、需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探究水-能源-粮食资源的空间错配给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可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基于中观尺度,构建黄河流域地级市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框架,分析了流域内各地级市的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流域内各地级市的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由初级协调阶段过度到中级协调阶段,但协调发展稳定性不足,至2018年,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下降态势;多数年份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从地级市视角出发对水-能源-粮食系统进行研究更具地区针对性,更易凸显中观尺度下系统发展的个性特征。应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空间关联影响机制,并解构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模式。
赵良仕刘思佳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
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20
2021年
采用SBM-DEA模型、网络DEA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WEF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子系统的效率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的效率值提升趋势明显,能源子系统效率值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各子系统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资源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效率值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但协同作用的地区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中国WEF系统效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效率平均值呈依次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是低效率聚集区。
孙才志郝帅赵良仕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被引量:54
2021年
为探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协调发展对推动流域人地关系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以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为核心,构建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2018—2027年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流域2007—2017年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初级和中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较大;黄河流域水、能源安全子系统综合指数呈现轻微负增长态势,对系统整体发展提升存在一定负向压力;预测结果显示流域耦合协调度在预测期内仍将保持在中级协调。提高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协调性,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考虑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协调关系,从根本上加强流域资源与生态的综合高效管理。
赵良仕刘思佳孙才志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主成分分析黄河流域
基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中国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评价被引量:22
2013年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②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非常显著;③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现恶化,波动变化都很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良仕孙才志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时空关联分析:兼论典型寒旱区主体功能规划的协调决策被引量:11
2014年
为探索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及时空邻近度概念等,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1978年以来我国大陆省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等7个典型寒旱区主体功能规划的视角,初步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决策问题.结果表明:1978-2012年,中国大陆省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由1.52×1012元攀升至9.65×1012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由0.232提高到1.029,新疆等7个典型寒旱区的相对协调发展度由0.379下降到0.177.北方各省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负相关省区增至12个且有进一步扩张趋势;东南和西部地区分别形成高-高、低-低集聚区,但受北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溢出的影响、空间正相关的显著性持续降低.未来,我国典型寒旱区及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积极完善中小尺度的主体功能规划,抓住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郑德凤臧正赵良仕孙才志
关键词:资源经济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成本寒旱区
环境规制下的中国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测度及空间关联特征分析被引量:42
2013年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省际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利用聚类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东部的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中国各地区水资源利用环境技术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HL集聚和LH集聚省市较少,各时期均有变化。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环境规制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孙才志赵良仕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环境规制环境技术效率
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两阶段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1
2017年
本文把水资源利用系统分为水资源利用阶段和污染物处理阶段,在环境规制下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两阶段SBM模型,对2001—2014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和各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运用考虑空间效应因素的空间滞后计量模型和空间误差计量模型从人均水资源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人均GDP、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对各地区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水资源利用第一阶段效率明显高于第二阶段效率,而整体效率接近于第二阶段效率,第二阶段效率决定了水资源利用整体有效性。(2)通过各阶段投入产出冗余来看,水资源污染物产出过多和处理不足是导致第二阶段效率不高的原因。(3)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的空间自相关强度显著大于0,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H-H集聚类型,中部和西部为L-L集聚类型。(4)各地区水资源利用整体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地区的整体效率不仅受本地区因素影响,还受临近地区整体效率的影响。(5)在考虑和不考虑空间效应的计量估计结果中,工业用水量对整体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均GDP、对外开放程度对整体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加强水资源污染物排放管理,增强污水处理能力;二是实现高效工业用水,减少工业用水量;三是发挥各地区水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水资源区域配置,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赵良仕孙才志刘凤朝
关键词:非期望产出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计量模型
要素与效率耦合视角下中国人均灰水足迹驱动效应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论文系统测度了中国大陆31省区2000—2014年间的人均灰水足迹,首次将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引入到人均灰水足迹的驱动效应研究中,同时耦合了传统的环境效率与技术效率因素。应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综合分析了上述因素对人均灰水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从全国范围来看,技术效率效应的减量作用最大,资本产出效应的减量作用近年有所提高,资本深化效应的增量作用最大。2)技术效率效应、资本产出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的环境效率效应和技术效率效应对人均灰水足迹的减量作用较大,其他省区技术效率效应和资本产出效应更有利于人均灰水足迹的降低;资本深化效应在各地都会造成人均灰水足迹的显著提升。
孙才志白天骄吴永杰赵良仕
关键词:LMDI模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