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欣

作品数:39 被引量:305H指数:12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青藏
  • 14篇青藏高原
  • 9篇降水
  • 8篇气候
  • 7篇土壤
  • 6篇土壤湿度
  • 6篇季风
  • 5篇气温
  • 5篇大气热源
  • 4篇植物
  • 4篇全球变暖
  • 4篇热力
  • 4篇物候
  • 4篇夏季
  • 4篇高原季风
  • 4篇变暖
  • 3篇植物物候
  • 3篇日降水
  • 3篇气象
  • 3篇下垫面

机构

  • 36篇成都信息工程...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河南省气候中...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浙江省气候中...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海南省防雷中...
  • 1篇海南省气候中...
  • 1篇海南省气象局
  • 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海南省气象科...
  • 1篇海南省气象台
  • 1篇空军装备研究...

作者

  • 39篇赖欣
  • 27篇范广洲
  • 14篇华维
  • 12篇张永莉
  • 11篇刘雅星
  • 9篇周定文
  • 8篇郁珍艳
  • 5篇岑思弦
  • 5篇文军
  • 4篇朱丽华
  • 3篇巩远发
  • 3篇王炳赟
  • 3篇何媛
  • 2篇田辉
  • 2篇董一平
  • 2篇吕世华
  • 2篇齐冬梅
  • 2篇李跃清
  • 2篇陈宇航
  • 2篇宋海清

传媒

  • 8篇高原气象
  • 4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气象科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气象学报
  • 2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吉林农业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0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1963—1988年中国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 a来全国21个站的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6 a来,全国各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和秋季物候期大体上都是推迟的,1976—1988年与1963—1975年相比,绝大多数植物物候期都有明显推迟,部分植物物候期推迟了10 d以上。
范广洲刘雅星赖欣
关键词:物候木本植物
一种基于地基微波遥感判别土壤冻融状态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地基微波遥感判别土壤冻融状态的方法,包括步骤一、对地基微波辐射计ELBARA‑Ⅲ和土壤温度/湿度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质量控制,步骤二、利用土壤介电模型计算获取土壤介电常数,步骤三、利用τ‑ω辐射传输模型计...
文军蒋雨芹葛翔宇赖欣
中国不同气候区土壤湿度特征及其气候响应被引量:11
2016年
为获得中国不同气候区各层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中国区域台站观测土壤湿度资料、降水及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相关性分析及突变检验等方法,讨论了东北、河套、江淮区域1981-1999年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江淮地区为土壤湿度高值区,河套地区为土壤湿度低值区,土壤湿度由浅层至深层呈上升趋势;东北、河套地区降水和土壤湿度变化呈正相关,江淮地区降水和土壤湿度呈负相关;东北、河套地区气温和土壤湿度变化呈负相关,江淮地区气温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比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加显著。
丁旭赖欣范广洲
关键词:陆气相互作用土壤湿度气温降水
南亚高压上下高原时间及其与高原季风建立早晚的关系被引量:10
2017年
本文利用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南亚高压动态特征指数,讨论了南亚高压上下高原的时间以及与高原季风建立早晚的关系。研究表明,南亚高压北界位置在4月初开始北移,5月迅速北抬,最北可达到55°N,9月开始南撤,西伸脊点在5—10月移动较稳定,5—7月向西移动到青藏高原上空,8—10月向东移动撤离高原,11月—次年4月东西摆动剧烈。南亚高压初上高原大致为6月第3候(33候),而撤离约为10月第4候(58候)。南亚高压移上高原的时间较高原夏季风建立晚73 d左右。南亚高压撤离高原时间较高原冬季风建立约早5 d。高原夏季风的建立和南亚高压初上高原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结果,反映在了高原的高低层上。
张菁范广洲赖欣张永莉王炳赟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季风
近46年中国冬季日均气温及极端温度的变化被引量:14
2010年
应用1961-2006年我国599个站的冬季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冬季各月最低(高)日均温度、低温日数及三种极端温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冬季各月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月份升温最显著,日均气温低于5℃的冷日数和日均气温低于-10℃的严寒日数在冬季各月都是减少的。全国近46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86年出现一次跃变,2006年最少;极端高温日数普遍增加,1995年出现跃变,1998年达到峰值;霜冻日数在27°N-46°N间区域显著减少,跃变点在1987年,最低值出现在1998年。
刘雅星范广洲董一平周定文赖欣郁珍艳
关键词:气象学气候诊断日平均温度极端低温事件
近47年来我国四季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四季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关键词:全球变暖
文献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3
201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候趋势系数
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被引量:26
2010年
利用我国599个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近47年来我国四季开始日期多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全国平均四季开始日期均存在20年左右的周期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末表现出明显的春、夏季提前,秋、冬季推迟的趋势。在第一主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做小波变换后,各个区域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平均基本一致。但仍存在一定差异,2005—2007年东北的夏季偏迟,2004—2007年西北的冬季偏早及华南的春季偏迟,2003—2007年高原地区也有春季偏迟的现象,结合其他季节的变化,这些地区四季的变化特征与温度的变化仍有较好的对应。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周定文赖欣刘雅星
关键词:小波分析全球变暖
高原冬季风及热带太平洋海温对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1979 - 2 0 0 8 年西南地区115个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 R2 日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讨论了高原冬季风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季风指数和同期西南地区冬季平均的逐日气温呈反相关关系.高原冬季风偏强、偏弱时,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同期东亚冬季风偏弱,Nino3. 4 区海温偏高,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不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当高原冬季风偏弱时,同期东亚冬季风偏强,Nino3. 4 区海温偏低,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
齐冬梅赖欣李跃清周长艳
关键词:高原季风冬季气温东亚冬季风热带太平洋海温
近47年中国夏季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以中国596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47a中国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夏季全国和8个区的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序列。按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降水强度分类,探讨了不同强度降水在我国降水变化中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夏季除降水频率呈减小趋势外,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西北西部在8个区域中的变化相对显著。降水量的增加是小雨级别降水频率和中雨以上级别降水强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华北、西北东部降水减少主要是小雨降水频率减少的结果;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大雨、暴雨降水频率和暴雨降水强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降水减少主要是小雨降水频率减少的结果。各区及全国夏季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大多在90年代有所增大,在2000年后又有所减小。与1970年代末的气候跃变相对应,各区及全国降水频率、降水强度的跃变均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
赖欣范广洲董一平华维刘雅星郁珍艳周定文
关键词:降水总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