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学诚

作品数:39 被引量:45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构造区划综合研究与区域地质调查综合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6篇岩石
  • 16篇岩石圈
  • 7篇地幔
  • 6篇地震
  • 5篇造山带
  • 4篇地学
  • 4篇地学断面
  • 4篇地质
  • 4篇油气
  • 4篇反射地震
  • 3篇地壳
  • 3篇岩石圈结构
  • 3篇中国岩石圈
  • 3篇山带
  • 3篇生油
  • 3篇无机生油
  • 3篇物探
  • 3篇假说
  • 2篇地热流
  • 2篇地震波

机构

  • 3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5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桂林工学院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9篇袁学诚
  • 6篇姜枚
  • 5篇李廷栋
  • 4篇华九如
  • 4篇肖序常
  • 3篇袁惟正
  • 3篇耿树方
  • 3篇林隆栋
  • 2篇李光岑
  • 2篇王有学
  • 2篇许志琴
  • 2篇路凤香
  • 2篇韩果花
  • 2篇唐文榜
  • 2篇杨经绥
  • 2篇李玉琪
  • 1篇卢造勋
  • 1篇叶天竺
  • 1篇任纪舜
  • 1篇许乐红

传媒

  • 15篇中国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全国勘探地球...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地球物理调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勘探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被引量:11
2008年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测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徐树桐袁学诚吴维平刘贻灿
关键词:反射地震剖面地质解释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被引量:26
2005年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中国西部岩石圈构造,发现中国西部壳内存在规律、清晰的平行线状排列盆山构造。自北而南是:额尔齐斯盆地带、北准噶尔隆升带、天山北盆地带(或天北盆地带)、天山隆升带、淖毛湖—乌力吉盆地带、天山南盆地带(或天南盆地带)、库鲁克塔克—北山隆升带、阿尔金山—祁连山北盆地带(或塔南盆地带)、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隆升带以及柴达木盆地带和藏南盆地带。壳内盆地带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褶皱带内。喜马拉雅期,在印度板块自南西向北东的俯冲作用下,使婆罗科努山—察布查尔山—阿拉沟山—额尔宾山—霍拉山等山系横向隆升,和天山山脉一起,将新疆地区分割成伊宁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当今新疆地貌。研究表明,上述横向隆升山脉和其他北西—南东向新构造,在岩石圈地幔中均有相应的卫星重力异常,推测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来自岩石圈地幔。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以雅鲁藏布江断裂、班公湖—怒江断裂、澜沧江和金沙江断裂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断层和其夹持的条形地块为特征,表层构造与壳内构造不符。这些条形构造和青藏高原地壳向东南的逃逸构造仅发生在上地壳。研究还表明印度板块俯冲到地幔仅发生在西藏西南部。在川西—藏东存在南北向的稳定地块。
袁学诚
关键词:盆地隆升俯冲卫星重力油气资源
暗物质暗能量与地球动力学被引量:1
2015年
近年来世界重大科技进展中,"暗物质"与"暗能量"始终是关注的焦点。暗物质无法用肉眼看见,意味着它们不能发射电磁波,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知道它的存在。暗能量是一种不可见的、充溢空间、具有负压强的能量。这种负压强在长距离类似于一种反引力。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都是由暗能量与万有引力来推动的。但是虽然天体物理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有长足进步,并且尽管它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国内地学界对这个问题却少人顾及。本文引用、抄录、梳理已有暗物质与暗能量文献,对暗物质与暗能量作一初略的介绍,并试图以此观点出发,对地球演化中动力学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地球内的暗能量是推动地球构造演化的主要原动力,它对地球演化的主要效应是使地球膨胀。地球的膨胀引发了其他许多地质作用和效应。文中以青藏高原、秦岭造山带及东南亚西太平洋为例,说明在地球物理研究中都未发现其俯冲的迹象,它们应是暗能量驱动地球膨胀造成的造山带。
袁学诚姜枚耿树方
关键词:暗物质暗能量地球动力学
我们国家GGT中的缺点和不足
<正> 我们深部工作和别的地球物理一样,也是虎头蛇尾。开始立项,讨论计划,领导也来,后勤也来,大家一起讨论,应该在哪儿布置工作,应该怎么做,非常认真,做到最后就没有人管了,连交不交报告也没人管,也就是说研究工作到最后就没...
袁学诚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羌塘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岩石圈剪切断层被引量:42
2001年
通过横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羌塘地区的格尔木-唐古拉山口(西段)和共和-玉树(东段)两条天然地震探测剖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东昆仑-羌塘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如下特征:(1)地壳厚度自南往北由70~75 km减小至55~60 km,西段厚度变化幅度(10km)较东段(20 km)小;(2)地壳具高速与低速转换界面相间组成的层状结构,东段中地壳为透镜状低速层;(3)在150 km深度范围内岩石圈的物理状态具高速体和低速体相间特征;(4)岩石圈结构不连续性表明地体边界及地体内部存在150~250 km深度的3条主要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带:昆南-阿尼玛卿岩石圈剪切断裂带、金沙江岩石圈剪切断裂带和鲜水河岩石圈剪切断裂带.推测青藏高原北部存在岩石圈规模的向东挤出作用.
许志琴杨经绥姜枚袁学诚李海兵薛光琦钱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天然地震探测岩石圈结构层状结构
大别山地震波速度剖面的重力拟合及花岗岩带被引量:9
2003年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袁惟正徐新忠雷江锁袁学诚
关键词:造山带
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被引量:2
2019年
以克拉玛依油区为实例,提出了油气本源共同体新概念。指出深埋于新疆克拉玛依加依尔山下八大地质现象(巨大推覆体的加依尔山及其犁式断裂系统、玛湖新凹陷、山下古凹陷、中下地壳巨厚的低速高导层及其两侧的壳幔断裂、新疆隆起最高的莫霍面、深部上地幔软流圈形成隆起幅度达65 km的地幔柱),实际上就是生油—运移—散失—聚集—成藏—成带的隐工程。剖析这些深部构造后发现,裸露于加依尔山边百公里长多种类型丰富而罕见的油气苗和隐伏于地下沿克乌断裂带、玛湖断裂带聚集的油气富集带之油源,并非仅仅来自玛湖新凹陷,而更主要是来自深部三大烃灶(古凹陷内沉积物转化成烃、壳内低速高导层内由一氧化碳和氢合成幔源油气、地幔柱内由深部地幔流体聚合成烃碱流体),靠深、浅二套断裂系统上下沟通,形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即油气本源共同体。在我国华北、渤海湾、四川等油区都发育油气本源共同体,虽形态各异,但大同小异,提出应改变过去从上往下找油,顾上不顾下的传统做法,改为从下往上找油,上下兼顾的新思路。
林隆栋陶士振袁学诚李玉琪陈伟立
关键词:软流圈地幔柱
秦岭陆内造山带岩石圈结构被引量:20
2008年
重新处理和解释叶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并综合利用油气勘探地震剖面,地震层析、大地电磁测深、地热流、气体测量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得到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模型。识别出秦岭地壳不同时代的重要构造:(1)加里东期华北克拉通向秦岭微板块的俯冲,并造成中上地壳内华北地壳和北秦岭地壳形成锯齿状楔入构造。(2)印支—燕山期扬子克拉通与秦岭微陆块的对冲走滑软碰撞,形成了以南阳地区为中心由一系列规模宏大的逆冲断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3)白垩纪后,由正副片麻岩交互成层的结晶基底形成的穹隆。(4)盖在结晶基底上的近透明浅变质元古宙地层形成的褶皱基底。白垩纪后,秦岭地区和中国东部其他地区一样,岩石圈地幔遭受到软流圈上升形成蘑菇云构造,岩石圈活化,严重影响构造演化过程。
袁学诚李善芳华九如
关键词:岩石圈反射地震大地电磁地热流
再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及其深部成因被引量:52
2007年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得到,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当今中国东部其他地区大陆下都没有俯冲太平洋板块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所造成,而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形成蘑菇云构造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而引发的重大地质事件。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使岩石圈地幔成为新生地幔与残剩地幔并存的结构,岩石圈被激活,稳定的克拉通地壳褶皱变形,地壳减薄,地震频发,岩浆活动活跃,地面沉降,并形成广袤的西太平洋边缘海。但是岩石圈厚度并未减薄,只是由于岩石圈地幔形成了蘑菇云结构使它的速度降低,与周遍地区的岩石圈结构产生明显差别。蘑菇云地幔发育的地区覆盖整个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东北的中东部、华北的东部、华南的东南缘、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加罗林盆地和菲律宾海盆。与这个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岩石圈地幔相对应,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大地椭球面正异常,它应是核幔边界的质量过剩所引起。它与印度洋—西藏地区核幔边界质量亏损引起的负大地椭球面异常孪生,并形成一个控制中国大陆构造的深层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产生的时代可能为中生代或晚古生代。它们之间的地幔环流造成了东南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巨变,并驱动印度板块的北移和青藏高原的隆升。
袁学诚
关键词:西太平洋岩石圈
大别山造山带深反射地震剖面精细处理研究
<正>大别山造山带位于中国东部,该区大面积出露超高压变质岩,并发现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榴辉岩.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超高压矿物的存在预示着它们所赋存的地壳岩石曾经到达过地下90—100km深处,然后又迅速折返上来.地壳岩石有如...
刘来样唐文榜袁学诚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