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喆

作品数:25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骨折
  • 8篇关节
  • 6篇手术
  • 5篇骨科
  • 4篇疗效
  • 4篇钢板
  • 4篇META分析
  • 3篇置换术
  • 3篇肱骨
  • 3篇脱位
  • 3篇内固定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远端
  • 2篇远端骨折
  • 2篇植骨
  • 2篇入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机构

  • 25篇延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25篇董喆
  • 16篇马延辉
  • 11篇王磊
  • 6篇赵娜
  • 4篇呼芳
  • 4篇马改平
  • 4篇张杰
  • 4篇王凤凤
  • 2篇刘志斌
  • 2篇陈晓荣
  • 2篇白立榜
  • 2篇马张稳
  • 2篇张民泽
  • 2篇史民权
  • 2篇刘荣
  • 1篇成延萍
  • 1篇刘梅梅
  • 1篇侯海斌
  • 1篇赵为公
  • 1篇赵程锦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0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该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平分为A组与B组两组,分别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方法手术时间、出血量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两组患者经各自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情况与B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对比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性高。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白立榜马张稳刘荣张民泽刘志斌董喆陈俞涛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
2010年
目的观察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切开复位后,按左右侧选择不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及韧带修补技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118例。结果107例病人获得随访,时间6~37个月。根据Lazzcano疗效标准:优69例,良38例。结论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陈晓荣成延萍董喆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锁骨远端骨折锁骨钩钢板
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治疗顽固性足跟痛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法祛除足跟骨骨刺治疗顽固性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取的92例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微创法治疗组和传统手术治疗组,其中微创法治疗组44例,传统手术治疗组48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功能恢复时间,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根据临床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5~72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随访时间及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顽固性足跟痛,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治疗均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恢复与改善。微创法治疗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1.05±0.41)cm、(20.13±3.54)m L、(4.28±1.46)d和(1.03±0.26)d,均显著短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微创法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2.21±0.33)分、(1.02±0.32)分和(2.13±0.71)分,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微创法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100%,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法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足跟痛,微创法治疗的临床治愈效果要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治疗,且微创法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董喆
关键词:微创法传统手术
一种骨科用打孔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用打孔辅助装置,基座上安装有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钻孔器,基座两侧安装有棘爪装置,基座底部安装有位移传感器和摄像装置,电动机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单元相连接,位移传感器和摄像装置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
马延辉董喆赵娜
文献传递
一种骨科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固定器,竖臂下端安装有腰间固定板,腰间固定板两端安装有固定带,竖臂上端通过角度调节器与第一支架相连接,第一支架通过活动轴连接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上安装有肱骨托板,第二支架上安装有前臂托板,竖臂下端和肱...
董喆马延辉赵娜
文献传递
腰1-2椎骨折脱位患者行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CT影像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CT对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行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例腰1-2椎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全部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期间均行CT检查,比较手术前后Cobb’s角、腰椎JOA评分、脱位率及脱位角。结果术后6个月CT显示腰椎融合率100%;术后6个月cobb’s角、腰椎JOA评分、脱位率、脱位角分别为(2.6±1.6)°、(24.2±2.5)分、(0.16±0.04)、(2.7±0.8)°,较术前的(15.8±3.7)°、(15.2±3.0)分、(0.37±0.08)、(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后路复位、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1-2椎骨折脱位疗效明确,术前、术后CT检查对腰椎骨折脱位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马延辉王磊董喆
关键词:腰椎骨折脱位钉棒系统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踝关节置换组)和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术(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踝关节融合内固定术(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踝关节置换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4.56±3.42)个月,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3.14±3.26)个月,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78±4.57)个月。观察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早期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活动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但踝关节置换组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3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均有升高,但踝关节置换组AOFAS踝-后足评分明显高于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及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均P<0.05),而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及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间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3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SF-36评分均有升高,但踝关节置换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与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均P<0.05),而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与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间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创伤性踝关节炎术后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骨不连、假体松动、浅深部感染、对位对线不良等,踝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踝关节融合外架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踝关节融合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
马延辉王磊张杰董喆
关键词:创伤性踝关节炎临床疗效
一种骨科取钉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科取钉装置,该取钉装置包括螺钉钢板分离器、攻丝器和旋转套筒,所述的螺钉钢板分离器可以将钢板与螺钉分离;所述的取钉器在螺钉正常完整状态下,利用此取钉器的旋转套筒和固定装置取出;当出现断钉时,所述的攻丝...
董喆马延辉赵娜
文献传递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SCI、Embase、维普信息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国内外DAA与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66年1月至2017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后,提取疗效评价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HR评分、髋关节脱位情况),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总病例数3877例,其中DAA组2085例,PLA组1792例。经Meta分析,与PLA组比较,DAA组手术时间(SMD=1.74、95%CI:1.08~2.40、P<0.000 01)显著增加,术中出血量(SMD=-2.65、95%CI:-4.18^-1.13、P=0.000 7)、手术切口长度(SMD=-1.83、95%CI:-3.36^-0.30、P=0.02)、住院时间(SMD=-1.54、95%CI:-2.28^-0.80、P<0.000 1)、术后髋关节HHR评分(SMD=0.53、95%CI:0.04~1.01、P=0.03)均显著减少;2组术后并发症、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06、0.28,95%CI:0.59~1.92、0.07~1.05,P=0.84、0.06)。结论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相比,微创直接前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HR评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术后并发症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王磊董喆马延辉呼芳马改平王凤凤张杰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对照试验META分析
一种骨科剥离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科剥离器,操作杆为表面设置有滚花的圆柱状空心杆体,操作杆的端部为剥离器安装口,环绕剥离器安装口的一周设置有剥离器安装按钮,剥离器安装在剥离器安装口上,剥离器包括锥形剥离器、凹形剥离器、圆形剥离器,锥...
董喆马延辉赵娜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