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蓓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姬鼠
  • 7篇高山姬鼠
  • 3篇蒸发失水
  • 3篇失水
  • 3篇体温调节
  • 3篇冷驯化
  • 2篇代谢
  • 2篇最大代谢率
  • 2篇消化道
  • 2篇化道
  • 2篇基础代谢
  • 2篇基础代谢率
  • 1篇地理分布
  • 1篇中华姬鼠
  • 1篇树鼩
  • 1篇体重
  • 1篇能量代谢
  • 1篇啮齿
  • 1篇啮齿类
  • 1篇啮齿类动物

机构

  • 1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王蓓
  • 10篇王政昆
  • 6篇练硝
  • 4篇蔡金红
  • 3篇王睿
  • 3篇刘春燕
  • 3篇朱万龙
  • 3篇姜文秀
  • 2篇徐伟江
  • 2篇谢静
  • 2篇贾婷
  • 2篇张麟
  • 1篇孟丽华
  • 1篇李晓婷
  • 1篇杨晓密
  • 1篇单振光

传媒

  • 3篇兽类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Journa...
  • 1篇野生动物生态...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山姬鼠冷诱导最大代谢率的季节性差异被引量:1
2010年
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rate)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本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高山姬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9.58±1.97mlO2/g.h,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12.35±1.09mlO2/g.h。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冬夏之间差异显着。结果表明:栖息于横断山脉的高山姬鼠由于受到低温的胁迫,导致其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季节性变化较大。
朱万龙王蓓张麟贾婷王睿蔡金红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最大代谢率高山姬鼠啮齿类动物季节性波动地理分布
云南绒鼠的生态形态适应和系统发生
<正>绒鼠(Eothenomys)是亚洲横断山脉地区的特有类群.长期以来,绒鼠的分类地位及有多少个有效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分布于云南地区的昭通绒鼠(E.oliter)、玉龙绒鼠(E.proditor)、西南绒鼠(E.c...
刘春燕蔡金红王蓓杨晓密徐伟江王政昆
高山姬鼠冷驯化过程中的能量收支被引量:19
2007年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能量代谢特征,采用食物平衡法,在冷驯化条件下,对其能量收支进行了测定。分别测定了冷驯化(5±1℃,42d)过程中,高山姬鼠体重、体温、每日摄入能、消化能、消化率、粪便能及可代谢能、可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高山姬鼠的体重和体温降低,28d时达到最低值后保持稳定,其中体重在冷驯化14d时即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28d时平均比对照组降低了15.5%,体温在14d后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每日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升高,三者均在冷驯化14d后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21d时达到最高后保持稳定。粪便能、消化率和可代谢率在冷驯化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高山姬鼠在冷暴露过程中,通过降低体重减少绝对能量需求;通过降低体温减少用于维持体温恒定所消耗的能量;通过增加能量摄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在冷驯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在低温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王蓓徐伟江姜文秀练硝蔡金红尹锡全王政昆
关键词:高山姬鼠冷驯化
云南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能量对策的适应性研究
本论文以分布于云南西部横断山地区的高山姬鼠为研究对象,从野外实验和实验室驯化两个方面,个体、器官、细胞和激素四个水平,对其能量对策的适应性调节进行研究,为探讨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
王蓓
关键词:高山姬鼠消化道蒸发失水体温调节最大代谢率产热特征
文献传递
冷驯化条件下高山姬鼠能量对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为进一步了解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对策,本文主要研究了横断山的外来物种——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持续冷暴露28d的能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驯化时间延长,体重和体温降低;摄入能、消化能和可代谢能增加,至21d后这3项指标又下降;BMR和NST增加,并且28d后它们分别是对照组的187.19%和155.97%;(NST-BMR)/BMR比值7d时增加到1.02,21d后下降至0.53,并保持稳定。因此,在持续冷暴露下,高山姬鼠采取适当降低体重和体温、增加能量摄入、增加BMR和NST产热等途径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但是NST在产热中的作用逐渐降低。这种能量模式很可能代表了一种外来小型啮齿动物对于在横断山生存独特的能量适应策略。
姜文秀王蓓王睿王政昆
关键词:高山姬鼠冷驯化BMRNST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被引量:12
2009年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王蓓朱万龙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高山姬鼠消化道
高山姬鼠冷驯化过程中的能量收支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是栖息于横断山地区的重要小型哺乳动物,为探讨其能量收支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食物平衡法,对其冷驯化条件下的能量收支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冷驯化(5±1℃)过程中,高...
王蓓姜文秀练硝蔡金红王政昆
文献传递
横断山地区同一分布的四种小型哺乳动物基础代谢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实验测定了横断山的大绒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中缅树鼩的基础代谢率。结果表明:大绒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中缅树鼩的基础代谢率分别为1.92±0.1 ml O2/g.h,2.7±0.5 ml O2/g.h,2.97±0.6 ml O2/g.h,1.38±0.07 ml O2/g.h。通过四种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和基础代谢率的比较统计分析后表明它们在横断山环境中出现了趋同适应。
朱万龙王蓓谢静贾婷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基础代谢率体重
横断山区中华姬鼠的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被引量:9
2009年
为探讨中华姬鼠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该鼠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指标随环境温度从-5℃~35℃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华姬鼠的热中性区(TNZ)为20℃~30℃,平均体温为37.2±0.3℃,体温在20℃~30℃范围内维持恒定;基础代谢率为3.17±0.08mlO2/g·h,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5.99±0.58mlO2/g·h,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为1.90,平均最小热传导(C。)为0.16±0.02mlO2/g·h℃,热中性区内,中华姬鼠的F值(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为1.58±0.10,中华姬鼠的蒸发失水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蒸发失水在35℃达到峰值,为0.10±0.02mgH2O/g·h。这些结果表明中华姬鼠对林地的适应特征是: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相对较低,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热中性区较宽,下临界温度较低;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占一定地位;这些特征与该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可能是该物种对横断山区的适应对策。
李晓婷王睿王蓓孟丽华刘春燕王政昆
关键词:中华姬鼠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基础代谢率
中缅树鼩蒸发失水及其热能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栖息于滇中高原边缘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中缅树鼩夏季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特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夏季体温相对较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蒸发失水与环境温度显著正相关,在热中性区内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为2.82mgH2O/g·h;在37.5℃时达到高峰值,为3.88mgH2O/g·h,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提出中缅树鼩在热能代谢、体温调节及蒸发失水方面具有热带小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某些适应于亚热带高原气候的特点。
谢静单振光张麟王蓓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蒸发失水体温调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