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莹
-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但DD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DDD的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DD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为DDD治疗手段和药物筛选及评估提供实验载体[1].
- 王海莹张旭丁文元杨大龙申勇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动物模型DDD药物筛选多发病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椎间盘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15年
-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慢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1],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具体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椎间盘细胞,特别是髓核细胞,对维持正常的椎间盘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髓核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的破坏对椎间盘的退变起到了重要作用[3]。近年来,炎性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备受关注[4]。Peng[5]研究发现,由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对加速椎间盘退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 王海莹丁文元
- 关键词:椎间盘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凋亡
- 后路钉棒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突骨折的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II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4-2012-08于我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II型齿突骨折患者35例,均于全麻下行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三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评估术后患者轴性疼痛的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三个月、术后三个月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系统可有效复位陈旧性II型齿突骨折和实现寰枢椎的融合。
- 王海莹丁文元王辉杨大龙白智龙杜伟亮宋艳丽申勇
-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增龄双足鼠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4年
- 我们通过对双足鼠模型人工干预诱导其椎间盘的不对称性退变,在增龄过程中制备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一、对象与方法1.方法:1个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清洁级),采用传统肩肱关节处离断肱骨制备双足鼠。此后根据双足鼠的生长每天对其食物和饮用水的高度进行调节,促使鼠双足直立。将双足鼠饲养至4个月龄后参照文献[1]方法,随机针刺双足鼠L4-L5、L5-L6、L6~S1-侧椎间盘,术后饲养同术前。
- 郭旭朝丁文元申勇杨大龙马雷路宽白智龙王海莹张旭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鼠模型增龄过程双足雌性SD大鼠
- 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 董志辉丁文元申勇杨大龙王辉路宽郭旭朝王海莹白智龙张旭
- 关键词:微钛板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的特点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3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9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椎体分节不良患者71例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号的、无分节不良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完成减压和脊柱重建,观察颈椎分节不良的分布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MRIT:WI髓内高信号。采用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发生率为2.4%(71/2981),分节不良椎体为上位椎间隙8例、下位椎间隙53例、远隔椎间隙10例。观察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5.2°±6.5°)较对照组(47.3°±8.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9,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24.3°±3.8°和25.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P〉0.05)。观察组MRIT:WI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39.4%(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4.823,P〈0.05)。观察组病变椎间盘平均退变分级高于对照组(Z=5.273,P〈0.01),而颈椎分节不良椎体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与上位邻近椎间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4.24%±9.49%和61.78%±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8,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体分节不良影像学上表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分节不良节段下位椎间隙,退变严重,颈椎活动度变小,但相邻节段和颈椎整体曲度影响不大。此类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选择适当术式治疗,预后良好�
- 张旭丁文元王辉杨大龙白智龙王海莹魏海鲲
-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曲度活动度
- 退变性腰椎不稳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 以MRI为评估手段,对比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人群中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的改变,观察椎旁肌退变情况并分析椎旁肌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退变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无腰椎不稳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应用ImageJ软件测量两组MRI T2WI上L4-S1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百分比,同时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上两组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以腰椎前凸角表示,所测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退变组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4-L5、L5-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6.216,P<0.05).两组间竖脊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2,P<0.01).两组间竖脊肌横截面积、腰大肌退变程度(脂肪浸润百分比、肌肉横截面积)无统计学意义.退变组与对照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3.9±15.6)°和(39.3±1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多裂肌、竖脊肌存在退变,且多裂肌退变明显;椎旁肌各肌群退变程度不一致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生理前凸角增大相关.
- 郭旭朝张旭丁文元杨大龙马雷谢东晓王辉王海莹路宽
- 关键词:腰椎椎旁肌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