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辉

作品数:95 被引量:338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4篇学位论文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脊柱
  • 23篇腰椎
  • 14篇椎体
  • 14篇后凸
  • 13篇手术
  • 13篇术后
  • 13篇退变
  • 13篇细胞
  • 11篇退变性
  • 11篇颈椎
  • 11篇畸形
  • 10篇后凸畸形
  • 10篇侧凸
  • 9篇椎间盘
  • 8篇动脉
  • 8篇融合术
  • 7篇退变性腰椎
  • 7篇后路
  • 6篇脊柱融合
  • 6篇脊柱融合术

机构

  • 60篇河北医科大学...
  • 31篇河北医科大学
  • 8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邢台市人民医...
  • 2篇开滦总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沧州医学高等...
  • 1篇唐山市第三医...
  • 1篇石家庄市第二...
  • 1篇石家庄市人民...
  • 1篇河北省老年病...

作者

  • 95篇王辉
  • 48篇丁文元
  • 23篇杨大龙
  • 18篇申勇
  • 16篇马雷
  • 8篇宋艳丽
  • 8篇孙亚澎
  • 8篇张迪
  • 8篇张英泽
  • 6篇张为
  • 6篇杨思东
  • 6篇袁雅冬
  • 6篇陈晔
  • 5篇吴璐梅
  • 4篇刘青娟
  • 4篇徐佳欣
  • 4篇齐凤英
  • 4篇王海莹
  • 4篇段惠军
  • 4篇李会杰

传媒

  • 14篇中华解剖与临...
  • 9篇中国骨与关节...
  • 5篇脊柱外科杂志
  • 4篇颈腰痛杂志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华灾害救援...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河南中医药学...
  • 1篇肿瘤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1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篇1996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性心血管事件(S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制定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462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MI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4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心脏功能评估指标、手术因素、术后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SM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2例患者中61例(13.2%)术后发生SMI。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更大(60.7岁:52.3岁)、心肌缺血病史和心脏手术史占比更高(分别为24/61:50/401和23/61:23/401)、颈椎手术占比也更高(38/61:168/401),而术中舒张压(77.0mmHg:80.5mmHg,1mmHg=0.133kPa)、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则较低(2.2mol/L:2.3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次日血清Ca2+浓度低于2.2mmol/L、心脏手术史、年龄>55岁与SMI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后SMI的发生率为13.2%,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55岁、术后低血钙和心脏手术史。对于老年患者和既往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需详细告知风险,术后监测电解质是必要的。
王辉薛睿吴璐梅狄鹤轩丁文元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血钙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术后发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术后发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2至2015-05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二区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的9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是否发生静脉和/或肌间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存在静脉和/或肌间静脉血栓)和无栓组(未发生血栓)。记录并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手术前后的体温(术前1 d、手术当天、术后1~6 d)。结果血栓组共127例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2.9%),无栓组共855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栓组与无栓组患者在术前1 d、手术当天、术后1 d、术后4 d、术后5 d、术后6 d体温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组术后2 d和3 d体温值高于无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温值较高所伴随的体液内环境改变对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关联,术后针对患者体温升高的可能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璐梅宋艳丽王辉周强杨姗姗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术后发热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2022年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王辉丁文元
关键词: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
PTEN、ILK和CD3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升高趋势。许多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检测抑癌基因PTEN(1...
王辉
关键词:结直肠癌PTENILKCD34微血管密度
文献传递
后路C1-2钉棒固定治疗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术后骨折端骨性未融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后路颈1侧块螺钉-颈2椎弓根/椎板螺钉固定治疗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术后骨折端骨性未融合的危险因素,为降低骨折不愈合率及手术适应症调整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
王辉丁文元马雷杨大龙杨思东
关键词:齿突骨折
活血养阴方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
2009年
目的探讨活血养阴方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与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设活血养阴方药治疗组、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饲养12周后,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法检测大鼠血浆ET和血清NO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肾功能生化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血浆ET[(145.94±28.72)pg/ml]、血清NO[(71.15±6.51)μmol/L]明显升高,肾功能减退,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结论活血养阴方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浆ET、血清NO浓度有关。
梁金环肖辉王辉齐锦生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内皮素一氧化氮
骨性结构参数的不对称变化在腰椎侧凸角度进展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骨性结构参数的不对称变化在腰椎侧凸角度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56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侧凸角度>30°的32例患者为轻度侧凸组,侧凸角度<30°的24例患者为重度侧凸组,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性结构参数:凸凹侧平均椎间高度、平均椎体高度、平均关节突矢状角、顶椎旋转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侧凸角度与骨性结构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病例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之间均存在着差异,平均椎间盘高度及平均椎体高度凸侧高于凹侧,平均关节角度凸侧大于凹侧。重度侧凸组的椎间不对称度、椎体不对称度、关节角不对称度、顶椎旋转度及侧凸角度均大于轻度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椎间=12.1,t椎体=10.7,t关节=4.6,t顶锥=9.3,t侧凸角=5.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轻度侧凸组的回归方程:Cobb's角=11.041+1.186椎间不对称度-0.372椎体不对称度+0.128关节角不对称度,重度侧凸组的回归方程:Cobb's角=14.525+0.736椎间不对称度+4.016椎体不对称度+1.331关节角不对称度+0.442顶椎旋转度。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凸凹侧之间骨性结构参数存在着差异,且不对称度随着侧凸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侧凸角度<30°时,侧凸角度主要受到椎间盘不对称退变的影响;侧凸角度>30°时,侧凸角度主要受到椎体不对称退变的影响。
王辉王艳红丁文元申勇杨大龙马雷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侧凸
退变性腰椎不稳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以MRI为评估手段,对比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人群中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的改变,观察椎旁肌退变情况并分析椎旁肌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60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退变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无腰椎不稳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应用ImageJ软件测量两组MRI T2WI上L4-S1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百分比,同时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上两组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以腰椎前凸角表示,所测数据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退变组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4-L5、L5-S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6.216,P<0.05).两组间竖脊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2,P<0.01).两组间竖脊肌横截面积、腰大肌退变程度(脂肪浸润百分比、肌肉横截面积)无统计学意义.退变组与对照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3.9±15.6)°和(39.3±1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多裂肌、竖脊肌存在退变,且多裂肌退变明显;椎旁肌各肌群退变程度不一致与退变性腰椎不稳腰椎生理前凸角增大相关.
郭旭朝张旭丁文元杨大龙马雷谢东晓王辉王海莹路宽
关键词:腰椎椎旁肌退变
腰椎融合术后五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术后5年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P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根据最终随访时是否存在ASD,将患者分为ASD组和非ASD(NASD)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职业、吸烟史;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资料,包括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成角,手术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成角。分析其对术后发生ASD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比例高于NASD组(P<0.05)。术中相关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参数中,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高度,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椎间成角,术前及术后手术节段椎间成角在两组中的数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PLIF中,术前存在ASD,骨质疏松,术前、术后邻近节段椎间成角较大是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
刘庆涛王辉许星柱杨浦鑫徐佳欣丁文元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骨质疏松邻近节段退变
HU值对于椎体成形术后非暴力新发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HU值对于椎体成形术后非暴力新发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为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新发椎体骨折及再入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行PVP治疗的9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术后是否出现新发椎体骨折分组:新发骨折组(PVP术后因非暴力因素新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n=24)和未骨折组(PVP术后2年随访期间未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n=74)。对比两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折椎体位置、PVP椎弓根穿刺部位、初次手术骨水泥填充量。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椎体HU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PVP术后再骨折椎体的临界HU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折椎体位置、PVP椎弓根穿刺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填充量方面,新发骨折组患者首次骨水泥填充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填充4 ml骨水泥患者较多。新发骨折组患者椎体HU平均值为52.47±25.78,未骨折组患者椎体HU平均值为75.38±3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02),ROC曲线显示新发椎体患者椎体松质骨的临界HU值为60.5。结论椎体松质骨HU值对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有潜在预测价值,对于HU值低于60.5的患者围术期建议采用严格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杨浦鑫王辉徐佳欣许星柱刘庆涛丁文元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水泥成形术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