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光胜

作品数:60 被引量:340H指数:9
供职机构:沭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3篇梗死
  • 22篇脑梗
  • 22篇脑梗死
  • 14篇缺血
  • 12篇脑缺血
  • 10篇卒中
  • 10篇脑梗死患者
  • 10篇急性
  • 8篇动脉
  • 8篇急性脑梗死
  • 7篇蛋白
  • 7篇血管
  • 7篇预后
  • 7篇尿酸
  • 7篇出血
  • 6篇短暂性
  • 6篇血管造影
  • 6篇脑出血
  • 5篇血浆
  • 5篇再灌注

机构

  • 57篇沭阳县人民医...
  • 6篇苏州大学附属...
  • 6篇徐州医学院附...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徐州医学院
  • 2篇徐州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沭阳县...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省沭阳县...

作者

  • 59篇王光胜
  • 32篇陈孝东
  • 26篇杨同慧
  • 25篇王元伟
  • 20篇顾汉沛
  • 16篇常春红
  • 7篇吴乐怀
  • 7篇童道明
  • 7篇许改红
  • 6篇杨春伍
  • 6篇耿德勤
  • 6篇曹勇军
  • 5篇杨同会
  • 5篇周业庭
  • 5篇胡婷
  • 4篇刘爱举
  • 4篇马小波
  • 3篇朱宝林
  • 3篇葛剑青
  • 3篇王少丹

传媒

  • 6篇中国实用神经...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风与神经疾...
  • 4篇中国临床实用...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10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诊断分为房颤组82例和非房颤组90例,入院后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责任梗死灶,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进行血管病变评估;然后分别记录入院时、3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和90d使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发病年龄明显偏大[(74.5±10.8)岁vs(68.2±9.5)岁,P=0.000],多发梗死灶明显偏多(23.2%vs11.1%,P=0.035),入院时及3dNIHS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多发梗死灶、颅内动脉狭窄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病情重于非房颤患者,但90d预后无差异。
王光胜童道明杨同慧王元伟许改红胡婷马玉苹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脑缺血
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1a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a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蛋白印迹法观察HIF-1a的表达及HBO干预后的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及HIF-1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治疗组HIF-1a的表达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HBO治疗能抑制组织HIF-1a的表达,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王光胜张克忠王元伟陈孝东
关键词:高压氧缺血再灌注HIF-1A
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及亚硒酸钠治疗组,每组21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亚硒酸钠治疗前后大鼠行为学评分变化,于再灌注3d后亚甲兰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变化;进一步计算出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灶体积。结果模型组与亚硒酸钠治疗组治疗前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硒酸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缺损即明显改善(P<0.05),72h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亚硒酸钠治疗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数目明显增多;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减少梗死灶体积(P<0.01)。与假手术组及非梗死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大鼠梗死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亚硒酸钠治疗后梗死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硒酸钠能显著减轻大鼠脑梗死灶体积,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顾汉沛耿德勤
关键词:亚硒酸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
抗凝血酶-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探讨AT-Ⅲ对TIA后卒中复发风险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TIA住院患者127例,观察1 w内卒中复发情况,结合MRI检查,分为良好转归101例、影像阳性组16例和临床梗死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C)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浆FDP、FIB-C、APTT、PT水平,3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血浆AT-Ⅲ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158,P=0.040)。其中,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显著低于良好转归组(91.27±13.88 vs 102.32±15.94,P=0.037);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稍低于影像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7±13.88 vs 95.79±13.08,P=0.417)。结论 AT-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王光胜顾汉沛常春红杨同慧胡媛媛田媛媛杨金建黄利
关键词:脑缺血短暂性卒中复发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和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于发病次日及治疗2周后对血小板CD62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Scandinavian卒中量表(SN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AR(ADP)、PAR(AA)、CD62p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SN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B组PAR(ADP)、CD62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更强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作用。
陈孝东王光胜曹勇军王元伟杨春伍胡礼仪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
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08年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脑梗死病例采用巴曲酶10、5、5BU隔日静滴3次,用常规治疗组170例作对照,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床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巴曲酶可明显改善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黏度,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王光胜王元伟杨同会陈孝东许春奇
关键词:巴曲酶脑梗死近期疗效安全性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干预与脑出血患者预后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改变与脑出血(ICH)转归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的内科康复等治疗外并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6、叶酸...
杨同慧许改红胡婷王光胜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转归
文献传递
沭阳地区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2014年
目的 了解沭阳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情况,为预防、干预及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问卷调查及现场量血压方法,对沭阳县全境的街道居委会和村镇的6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高血压相关调查.结果 共调查95 114人,其中高血压患者41 352人,其中男女比为16 893/24 459,总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3.5%,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40.9%,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59.1%;男女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0.3,P<0.05).城市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43.4%(3500/8071),农村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43.5%(37 852/87 073),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5,P<0.05).结论 沭阳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高血压的患病率,以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张高明张国明夏永杰于红李勇周业庭朱宝林马小波王洪建王光胜王满响杨莉刘玲玲张巍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人患病率
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王元伟陈孝东朱宝林王光胜
脑梗死后血小板CD62p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至恢复期CD62p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1例)和氯吡格雷组(32例)2个亚组分别进行治疗,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高危对照组,20例)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前2组于发病后<48 h、7、21、90天,另1组体检时对血小板CD62p表达进行检测,并作比较。结果与高危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各时间点CD62p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与<48 h比较,脑梗死组21天和90天时CD62p表达显著下降(P<0.01),但21天与9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天时,氯吡格雷组CD62p表达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增强,随时间延长,CD62p表达逐渐下降;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具有更强的抑制CD62p表达作用。
陈孝东曹勇军王光胜王元伟杨春伍胡礼仪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活化阿司匹林P选择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