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汉沛

作品数:22 被引量:183H指数:6
供职机构:沭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2篇梗死
  • 8篇缺血
  • 7篇蛋白
  • 7篇尿酸
  • 7篇脑缺血
  • 6篇动脉
  • 6篇卒中
  • 6篇脑梗死患者
  • 6篇复发
  • 5篇短暂性
  • 5篇脑缺血发作
  • 5篇颈动脉
  • 5篇斑块
  • 4篇蛋白相关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血尿酸

机构

  • 22篇沭阳县人民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江苏省沭阳县...

作者

  • 22篇顾汉沛
  • 20篇王光胜
  • 13篇杨同慧
  • 9篇陈孝东
  • 9篇常春红
  • 6篇王元伟
  • 4篇葛剑青
  • 4篇耿德勤
  • 4篇杨金建
  • 3篇吴乐怀
  • 3篇许改红
  • 3篇田媛媛
  • 3篇胡媛媛
  • 2篇黄利
  • 1篇王英
  • 1篇童道明
  • 1篇胡婷
  • 1篇周倩茹

传媒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海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50例)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王元伟陈孝东王光胜杨同慧常春红吴乐怀王英顾汉沛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丹参注射液
亚硒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IF-1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及亚硒酸钠治疗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于再灌注后给予亚硒酸钠0.625mg/(kg.d)腹腔注射7d。各组大鼠经组织处理后用亚甲兰尼氏体染色及TUNEL染色,分别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测定缺血组织HIF-1α水平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01),亚硒酸钠治疗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数目明显增多,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HIF-1α水平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经亚硒酸钠治疗后大鼠海马HIF-1α水平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硒酸钠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同时能抑制组织HIF-1α的过度表达。
王光胜耿德勤王元伟顾汉沛陈孝东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氧诱导因子-1Α
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及亚硒酸钠治疗组,每组21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亚硒酸钠治疗前后大鼠行为学评分变化,于再灌注3d后亚甲兰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变化;进一步计算出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灶体积。结果模型组与亚硒酸钠治疗组治疗前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硒酸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缺损即明显改善(P<0.05),72h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亚硒酸钠治疗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数目明显增多;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减少梗死灶体积(P<0.01)。与假手术组及非梗死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大鼠梗死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亚硒酸钠治疗后梗死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硒酸钠能显著减轻大鼠脑梗死灶体积,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顾汉沛耿德勤
关键词:亚硒酸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
抗凝血酶-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探讨AT-Ⅲ对TIA后卒中复发风险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TIA住院患者127例,观察1 w内卒中复发情况,结合MRI检查,分为良好转归101例、影像阳性组16例和临床梗死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C)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浆FDP、FIB-C、APTT、PT水平,3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血浆AT-Ⅲ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158,P=0.040)。其中,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显著低于良好转归组(91.27±13.88 vs 102.32±15.94,P=0.037);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稍低于影像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7±13.88 vs 95.79±13.08,P=0.417)。结论 AT-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王光胜顾汉沛常春红杨同慧胡媛媛田媛媛杨金建黄利
关键词:脑缺血短暂性卒中复发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葛剑青顾汉沛
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与血尿酸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与血尿酸的相关性及预后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10例,发病72h内进行TOAST病因分型,其中LAA37例,CE66例,SAO85例,SOE37例,SUE85例,同时选择...
王光胜杨同慧常春红顾汉沛许改红胡婷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血尿酸
文献传递
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连续入住沭阳县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20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先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36例(17.22%),无高尿酸血症173例(82.78%)。吸烟(χ2=12.637,P=0.000)、高血压(χ2=6.231,P=0.020)、糖尿病(χ2=7.690,P=0.004)、既往脑卒中史(χ2=7.347,P=0.006)、高尿酸血症(χ2=6.003,P=0.012)、性别(χ2=6.554,P=0.017)和年龄(t=3.178,P=0.002)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OR=5.150,95%CI=1.394~10.703,P=0.009)、年龄(OR=1.046,95%CI=1.013~1.080,P=0.006)、糖尿病(OR=6.515,95%CI=1.388~30.569,P=0.017)、高尿酸血症(OR=5.614,95%CI=1.209~26.063,P=0.028)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顾汉沛陈孝东王光胜耿德勤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脑梗死
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卒中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TIA患者127例,分别应用ABCD2、ABCD^3及改良ABCD^3 3种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按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观察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价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127例TIA患者中,2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20.5%。TIA>3次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比例高于TIA 1次和2~3次患者(37.9%vs 13.0%、17.3%,P<0.05)。3种评分方法在危险分层比例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ABCD2评分与ABCD^3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改良ABCD^3评分与ABCD2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应用改良ABCD^3评分的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分别高于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36.3%vs 31.2%、28.5%,P<0.05)。改良ABCD^3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0.604~0.823,P=0.001)。结论改良ABCD^3评分对高危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作用高于ABCD2和ABCD^3评分,改良ABCD^3评分对TIA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王光胜王元伟常春红顾汉沛胡媛媛田媛媛杨金建
关键词:卒中复发ROC曲线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30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28例和椎基底动脉系统77例,ABCD2评分分为低危73例(23.9%)、中危159例(52.1%)及高危73例(23.9%)。入院后24h内进行DW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缺血灶,MRA进行颅内外血管病变评估。结果 305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7例,发生率8.9%,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0例、10例、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WI阳性89例(29.2%),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4例(27.0%),DWI阴性216例(70.8%),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A示颅内动脉狭窄108例(35.4%),颅外动脉狭窄77例(25.2%),正常血管120例(39.3%),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8例、7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颅内动脉病变、DWI、反复TIA、ABCD2评分是TIA患者7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患者DWI阳性、颅内动脉狭窄与7d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MRA及DWI对TIA后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价值。
王光胜周倩茹童道明杨同慧常春红顾汉沛许改红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卒中复发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的价值及对IL-6、MMP-9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价值及对白细胞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片初始剂量300mg/d,第2天改为75mg/d剂量维持。两组患者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膜暴露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IL-6、IL-10、IL-18、同型半胱氨酸(Hcy)、MMP-9、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观察组PAC-1、CD62p、vWF、IL-6、IL-10、IL-18、Hcy、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有效降低IL-6、MMP-9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常春红王光胜杨同慧顾汉沛
关键词:氯吡格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