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志强

作品数:49 被引量:150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疣孢霉
  • 9篇蘑菇
  • 7篇基因
  • 6篇双孢蘑菇
  • 6篇菌丝
  • 6篇分子标记
  • 5篇毒力
  • 5篇毒力测定
  • 5篇银耳
  • 5篇杀菌剂
  • 5篇生物学特性
  • 5篇菌丝培养
  • 5篇菌种
  • 5篇基因组
  • 5篇基因组DNA
  • 5篇分子标记技术
  • 4篇杀虫
  • 4篇生物学
  • 4篇疣孢霉病
  • 4篇霉病

机构

  • 47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农业大学
  • 2篇福建水利电力...
  • 2篇淮安市疾病预...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三明高等专科...
  • 1篇广州甘蔗糖业...
  • 1篇莆田市农业科...
  • 1篇嘉兴市农业科...
  • 1篇福建省祥云生...

作者

  • 48篇温志强
  • 20篇谢宝贵
  • 11篇刘新锐
  • 8篇邓优锦
  • 6篇江玉姬
  • 5篇边广
  • 5篇李兵兵
  • 4篇王玉霞
  • 3篇严俊杰
  • 3篇张婷
  • 3篇蔡少芬
  • 3篇温建荣
  • 3篇李肖
  • 2篇吴小平
  • 2篇魏萱
  • 2篇陈炳智
  • 2篇余新炜
  • 2篇熊芳
  • 2篇张扬
  • 2篇王健

传媒

  • 5篇菌物学报
  • 3篇北方园艺
  • 3篇中国食用菌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食用菌学报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食药用菌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福建农业大学...
  • 1篇华东昆虫学报
  • 1篇第八届全国食...
  • 1篇2013年核...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灰树花杂交子的特性与分子鉴定被引量:1
2020年
选用白色耐高温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 Gr0001+3与性状优良的5个栽培菌株进行配对,得到13株杂交子作为试验菌株,研究温度和pH对不同杂交子生长的影响,并对杂交子进行分子鉴定。试验筛选出5株生长较快的杂交子,杂交子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5。共发现6种可以用于杂交子鉴定的RAPD和ISSR引物,并成功鉴定了其中7个杂交子菌株。为灰树花工厂化栽培专用菌株的生长条件控制、杂交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权新华武鑫温蝶温志强
关键词:灰树花分子鉴定
一种链霉菌新菌株及DNA鉴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链霉菌新菌株(Streptomyces fujianensis sp简称Js-1<Sup>T</Sup>)及其DNA鉴定方法,Js-1<Sup>T</Sup>对真菌、细菌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测定,Js...
温志强刘新锐李兵兵邓优锦谢宝贵
农药对银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情况分析
6种杀虫剂和2种杀菌剂,采用拌料处理和子实体喷雾两种方法,测定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量,观察不同处理对银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农药不同处理银耳农药残留量差异较大,其中4...
温志强陈丽芳李兵兵
关键词:杀虫剂杀菌剂农药残留量银耳生长发育
分子标记鉴别灰树花种质资源的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长期以来,食用菌菌种同名异种、同种异名问题给科研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重复,也阻碍了菌种调剂供给。利用RAPD、ISSR、SRAP三种DNA分子标记分别对来源不同的30个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株进行鉴别,并将得到的部分多态性条带转化为SCAR标记。3种分子标记对30个灰树花菌株的分析结果表明,共产生77条多态性条带。采用Jaccard聚类距离中的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可知,在D=0.77的相异系数水平上,可以将30个灰树花菌株分为10个类群,其中包括6个单一类别和4个复合类群。同时实验成功转化并验证了8个灰树花的SCAR标记。8个SCAR标记对30个灰树菌株的鉴定结果,也将30个灰树花菌株分为10类。
温志强熊芳陈吉娜朱坚谢宝贵
关键词:ISSRRAPDSRAPSCAR灰树花
几种杀螨剂对食菌嗜木螨的毒力测定和菇房药效试验
1999年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五种杀螨剂对食菌嗜木螨的毒力顺序由高至低为:天力Ⅱ号、扑螨特、单甲脒、螨克、克螨特。药效试验显示,用天力Ⅱ号(0.12% 灭虫丁可湿性粉剂)的250倍液和10% 扑螨特乳油的1000倍液防治食菌嗜木螨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温志强陈居松
关键词:毒力测定菇房螨克药效试验杀螨剂
农药对银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残留情况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选用6种杀虫剂和2种杀菌剂,采用拌料处理和子实体喷雾两种方法,测定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子实体中的农药残留量,观察不同处理对银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农药不同处理银耳农药残留量差异较大,其中480 g/L 毒死蜱3种浓度(240,480,960 mg/kg)拌料处理农残量最高,分别为0.33、0.42、0.39 mg/kg,子实体阶段喷施(480,960,1920 mg/kg)的残留量在0.33~184 mg/kg 之间。80%敌敌畏拌料处理或子实体阶段喷施,各处理均未检出其残留量。在4种菊酯类农药拌料处理中,添加50 mg/kg 和100 mg/kg 的10%氯氰菊酯和10%联苯菊酯、12.5 mg/kg 和25 mg/kg 的25 g/L 溴氰菊酯的残留量低于0.05 mg/kg,其余处理的农药残留量均高于0.05 mg/kg。供试的6种杀虫剂,拌料、喷施均对银耳生长发育无显著的不良影响。无论拌料处理还是喷雾处理,供试各浓度50%多菌灵和70%甲基托布津均会导致残留超标,而且导致银耳菌丝生长停滞、不出耳、子实体畸形或腐烂。
温志强陈丽芳李兵兵
关键词:银耳杀虫剂杀菌剂培养料子实体
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09年
通过在菇房中11种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蘑菇疣孢霉病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特克多45%悬浮剂500倍液无论是覆土处理或转潮时喷雾覆土处理,均对疣孢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率分别达93.7%和89.1%,且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无不良影响。其它杀菌剂综合表现均不理想。
温志强
关键词:杀菌剂蘑菇疣孢霉病
粘虫色板防治菇蚊菇蝇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为了给粘虫色板在食用菌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技术方案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行了对5种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对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比较研究,并进一步比较了粘虫色板的悬挂高度、悬挂密度、悬挂时间和黄板色差的诱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对食用菌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有显著差异,其中黄色粘虫色板对菇蚊菇蝇诱杀效果最佳。利用黄色粘虫色板悬挂在菇房中菌墙的上方30cm左右,晚间结合灯光诱杀效果最佳,处理菇房的菌袋受害率降低了15.33%,挽回产量损失达12.2%,防治效果显著。
温志强边广刘新锐余新炜
关键词:诱杀效果受害率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双孢蘑菇病害早期诊断
2021年
【目的】有害疣孢霉菌(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双孢蘑菇疣孢霉病,是破坏性极强的真菌类病害,本研究拟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建立双孢蘑菇疣孢霉病早期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对200个健康双孢蘑菇样本与200个染病双孢蘑菇样本采集全波段(401~1046 nm)可见/近红外高光谱图像信息,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平滑)、多元散射校正(MSC)分别对360个波段(全波段)的高光谱图像信息进行预处理后,对比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3种模型对健康和染病双孢蘑菇鉴别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3种鉴别模型的结果接近,其中,MSC-SVM模型检测效果最优,将原始测试集和预测集总体样本鉴别准确度分别由85.02%和87.38%提升至92.21%和91.0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SC-SVM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基于全波段的双孢蘑菇疣孢霉病早期的鉴别准确度,同时,为进一步开发双孢蘑菇病害早期的快速无损鉴别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陈子涵黄亮温志强温蝶王胜楠廖小玲魏萱
关键词:双孢蘑菇
一种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新八元环二烯类化合物及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新八元环二烯类化合物及用途。本发明的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新八元环二烯类化合物,(2E,6Z)-2-氨基-2,6-二烯羧酸,其分子式为C<Sub>9</Sub>H<Sub>13</Sub>NO<S...
温志强黄清铧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