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虎
- 作品数:28 被引量:6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 明代颁历仪式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始于明代的颁历仪式,是"观象授时"传统在国家礼制体系中的重要表征。文章首先考察了明初颁历仪式"洪武初制"、"洪武定制"的形成过程,厘清了其与前代礼制之间的承袭关系;然后对仪式进行了流程划分,认为"洪武初制"包含4个步骤,而"洪武定制"有9个步骤;通过对两种仪式的流程比较,指出前者侧重于"进历",后者以"进历"与"颁历"并重。颁历仪式是明代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参与人员甚至包括部分普通士民,这体现出朝廷对于君臣互动关系的重视。
- 汪小虎
- 关键词:明代仪式
- 明代颁历制度研究
- 历法是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科学史内史路径着眼于历法在天文学意义上的科学贡献及其演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古人使用历法推步闰朔、节气的终极产品——历书(俗称历日)。本文借鉴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 汪小虎
- 关键词:明代时期社会风俗
- 清入关前颁历授时史事考被引量:3
- 2018年
- 清朝入关后以《时宪历》颁行天下,此颁历授时活动又有另一段"前史"。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曾启用汉人编写历书。皇太极天聪时代,常从朝鲜获取历书。皇太极称帝建元后,于崇德二年自行造历,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颁发臣属。崇德时代的清历,实基于明《大统历》之法编造,亦用"大统历"之名,故其汉字历书的内容与明历差异甚微,其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各自的年号纪年。皇太极崇德时期的颁历授时之举,是民族政权建号纪元后,对王朝时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汪小虎
- 关键词:清入关前历书
- 南宋官历昼夜时刻制度考被引量:3
- 2013年
- 传统历书根据特定规则在某些日期之下标注昼夜时刻。文章对南宋时代官历中的昼夜时刻问题进行探讨,尝试整理出其编排体系。
- 汪小虎
- 关键词:历法
- 明朝颁历朝鲜及其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东亚"朝贡体系"之中,明朝对藩属国颁历授时,是其履行宗主国权力的重要体现。明朝对高丽/朝鲜的颁历关系,始自洪武初年,到永乐初年才形成定制。朝鲜使者每年岁末兼行奉咨请历,明廷赐给王历一本,民历一百本,由使者赍回。若不及领取,明朝也会遣使颁历。朝鲜王朝在遵奉明朝正朔的同时,国内自印小历敷用,存在二历并行的局面。有时,所造之历甚至流传回中国。朝鲜王朝谨防此违制之举被发现,常审慎对待明使。明廷颁降之《大统历》在朝鲜王朝具有权威地位,李氏君臣常据之考校本国历日正误,据之择吉行事,还据之修订本国历注。入清以后,在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语境中,明朝颁历之举还体现出深远的后续影响。
- 汪小虎
- 关键词:明朝
- 漏刻为什么要改箭?被引量:4
- 2015年
- 漏刻是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之最重要工具,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日期更换漏箭。前人对漏刻改箭原因的解释,未达成共识。文章根据《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所载图、文,又联系到漏刻运作过程中分昼漏、夜漏两段交替进行的惯例,基于漏刻连续计时的运作系统,阐述了改箭原因: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起算点来调节水位,而这些时间点周年变动,故需更换漏箭以适应。水漏与钟表计时之运作有所差异,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有多种方式模拟水漏,皆可纳入"漏刻系统"进行审视。
- 汪小虎
- 模拟漏刻:古代兵书记载的两种计时法被引量:1
- 2020年
- 中国古代的漏刻进行连续计时,一天分为白天、黑夜两段,这种时间计量需要三方面的配合:漏刻的均匀水流,百刻制,以及昼漏、夜漏交替进行所需的改箭。漏刻之外,古人还进一步尝试研制出多种计时方法,如兵书记载的数步计时法、数珠计时法,通过人力,开展步行、拨珠活动,并进行计数。文章指出,两种计时法都预设了一昼夜百刻;当步行、拨珠操作长时段运行,即可以视作速度均匀,这其实是模拟漏刻计时过程中均匀水流导致水位变化的量化;两种计时法分白天、黑夜不同时段进行,需要参照不同日期昼夜长短数据,这与漏刻计时过程中的改箭活动有相通之处。两种计时法的出现,反映出漏刻精度逐步提高的同时,时间计量进入的发展新阶段。
- 汪小虎关增建
- 敦煌具注历日中的昼夜时刻问题被引量:6
- 2013年
- 一些敦煌具注历日标注有昼夜时刻,其功用,为指导漏刻改箭。文章收集敦煌具注历日之历序及年历表两方面的昼夜时刻相关内容进行对照,梳理了早期历书中标注昼夜时刻的发展演进脉络。结合术数文化典籍,认为敦煌具注历日中昼夜时刻的标注遵循某种特定规则,并将这些历书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大唐阴阳书》残卷相互参照,整理出了昼夜时刻的编排体系。最后,从天文学史的角度,阐释了敦煌具注历日中昼夜时刻体系的历史地位。
- 汪小虎
- 明代建文年号的“革除”与未革之说再辨析被引量:1
- 2019年
- 自明万历时代以来,建文年号的"革除"与未革之说长期争诉不休。这一问题既关乎史实真伪,又涉及史书纪年笔法,有必要探本溯源,从观念史的层面进行辨析。革除建文年号,即明成祖改建文纪年为洪武事,始于燕王靖难后期,永乐间朝廷进一步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成祖无明令曰"革除建文年号",永乐初,官方上层最早使用"革除"这种特殊提法。《明太宗实录》记靖难史事用建文纪年,实际上未行"革除",成为后世未革之说的重要肇端。在明中后期朝野呼吁官修建文朝史的社会潮流下,未革之说于万历朝登场,或曰成祖未革年号,或称成祖本意不欲"革除"。顾炎武从史书纪年笔法的角度强调《明太宗实录》中建文纪年的合理性,所著《革除辨》承万历时人之余绪,系统论述成祖未革年号,其说甚至影响到官修《明史》。相当多持建文年号未革说者,有其特定目的或立场,所争不在于建文年号"革除"与否这一史实,而在于建文朝之历史地位。
- 汪小虎关增建
- 关键词:明成祖《明实录》
- 人脸信息隐私保护的伦理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基于半公地理论的视角被引量:1
- 2023年
- 人脸信息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隐私泄露问题也令人忧虑。人脸信息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从半公地理论的角度看,它是私有属性和共有属性并存且相互作用的半公地资源。若只关注私有属性的利益,忽视共有属性及其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会导致半公地悲剧现象发生。充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隐私之间的取舍与平衡问题,是人脸识别事业发展面临的伦理困境。通过对人脸信息半公地悲剧的博弈分析,可知伦理困境的形成原因有三:多元利益冲突、“知情同意”有效性质疑、相关伦理责任缺失。为了实现个人权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可以尝试遵循整体性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协调原则,构建重复博弈的隐私保护机制、完善伦理责任体系以及建立混合保护策略。
- 陈嘉慧汪小虎
- 关键词:人脸识别隐私保护博弈伦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