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果

作品数:47 被引量:235H指数:1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机械工程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1篇故障诊断
  • 11篇光学
  • 9篇光学元件
  • 8篇轴承
  • 8篇滚动轴承
  • 6篇信号
  • 6篇抛光
  • 6篇解调
  • 5篇旋转机械
  • 5篇超精
  • 5篇超精密
  • 5篇齿轮
  • 4篇振动
  • 4篇砂轮
  • 4篇谱相关
  • 4篇粗糙度
  • 3篇调频
  • 3篇循环自相关
  • 3篇循环自相关函...
  • 3篇声发射

机构

  • 28篇厦门大学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郑州大学
  • 3篇成都精密光学...
  • 2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华侨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47篇毕果
  • 17篇郭隐彪
  • 17篇陈进
  • 15篇周福昌
  • 15篇何俊
  • 12篇胡陈林
  • 8篇李富才
  • 7篇叶卉
  • 7篇彭云峰
  • 7篇王振忠
  • 7篇杨平
  • 6篇孙郅佶
  • 4篇张东旭
  • 4篇杨炜
  • 4篇林桂丹
  • 2篇王春锦
  • 2篇韩捷
  • 2篇吴海韵
  • 2篇杨峰
  • 2篇杨旭

传媒

  • 6篇振动与冲击
  • 4篇机械科学与技...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制造技术与机...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机械强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强激光与粒子...
  • 2篇航空制造技术
  • 2篇2004年全...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2005年全...
  • 1篇2006年全...
  • 1篇2015年光...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5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技术与应用被引量:23
2013年
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多种学科新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促进了民用和国防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在国家大光学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取得显著的成果。围绕大口径光学元件'高精度磨削+确定性抛光'超精密加工体系,介绍该领域研究进展及厦门大学微纳米加工与检测联合实验室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光学元件磨削和抛光两个加工流程,详细分析磨削装备技术、磨削工艺技术、精密检测技术、可控气囊抛光技术、加工环境监控技术和中频误差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这些技术研究从超精密加工的需求出发,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通过对装备、工艺、检测等各方面整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磨抛超精密加工体系,从而实现大口径光学元件高精度、低缺陷加工。
郭隐彪杨炜王振忠彭云峰毕果杨平
关键词:超精密加工气囊抛光环境监控
大口径光学元件的精密磨抛与检测装备开发及应用被引量:7
2018年
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精密机床、数控、加工技术与工艺、精密检测和补偿控制等机电控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其发展与一个国家的高端制造技术及装备发展能力息息相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主要介绍了厦门大学微纳米加工与检测联合实验室在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针对大口径光学元件磨削和抛光两个加工流程及其配套的精密检测技术,详细阐述了磨削装备及单元技术、可控气囊抛光机床及相关单元技术、精密检测装备及相关单元技术等的研究应用情况。这些技术研究从超精密加工的需求出发,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通过对装备、工艺、检测等各方面整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磨削、抛光和检测装备及工艺技术的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体系,这些技术与装备确保了大口径光学元件的高质量超精密加工。
郭隐彪彭云峰王振忠毕果杨炜杨平
关键词: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气囊抛光磨床
旋转机械空间域矢谱分析方法与应用被引量:10
2004年
旋转机械结构的复杂化需要更加精确地了解转子的空间振动形式。为了实现转子振动的三维描述 ,从转子动力学基础理论出发 ,详细研究转子在三维空间的运动形式 ,得出结论 ,转子的单频轴心轨迹为一空间平面的椭圆。以该结论为基础 ,结合双通道矢量谱分析实现转子的空间域矢谱分析 ,并用工程信号验证其实用性。
韩捷毕果郝伟
关键词:空间域旋转机械
一种表面粗糙度仪探针保护装置
一种表面粗糙度仪探针保护装置,涉及表面粗糙度仪。设有支撑架结构、缓冲端帽结构、探针端部结构;支撑架结构设有支撑架、电磁铁和控位弹簧;支撑架左右两侧设有线圈,线圈和电磁铁相连接;电磁铁安装在支撑架底座上;控位弹簧安装在支撑...
毕果胡陈林郭隐彪叶卉林桂丹张东旭吴海韵
文献传递
基于矢量振动信号的AR功率谱分析及应用被引量:14
2003年
以矢谱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针对双通道振动信号的分析方法———矢功率谱分析.从矢谱基础理论出发,证实了转子同一截面上互相垂直的任意两个通道在各频率响应下的能量总和为一定值这一结论,并以此为前提给出矢功率谱分析的表示方法,然后利用参数模型功率谱估计中的AR模型实现了双通道数据集成的AR功率谱估计;因计算过程较为繁琐,提出简化算法,对两个信号的处理可以同步进行,最后用C++Builder5.0编程实现了这一分析方法,并用实际数据验证了其实用性.
毕果韩捷梁川
关键词:旋转机械转子自回归模型
BK7光学玻璃金刚石划刻声发射信号的特征提取被引量:7
2017年
以金刚石压头划刻BK7光学玻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脆性材料脆性去除过程中的声发射机制,研究了声发射信号的特征提取技术。多种切深实验显示:BK7光学玻璃发生脆性去除的特征主要集中在[100,200]kHz、[300,400]kHz两个频段,对应不同的声发射机制,其中[100,200]kHz频带的滤波信号呈现明显的、时间间歇的突发式声发射现象,与脆性材料裂纹的生成与扩展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以突发式声发射事件为单位的特征监测方法。针对该带通滤波信号的均方根值(RMS),研究了基于凸优化理论的声发射事件识别算法,得到了脆性材料裂纹扩展的时刻及能量信息。得到的结果表明:以声发射事件为单位的特征监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更加客观地表征脆性材料的去除过程。
毕果许涛林彭云峰郭昕乾
关键词: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取
一种砂轮磨削声发射监测装置
一种砂轮磨削声发射监测装置,涉及一种声发射监测装置。设有锁紧法兰、磁性转轴、壳体、环形磁极、永磁体、磁性滑道盘、限位块、环形锥面磁极、锥齿轮、手柄、挡圈、堵塞、端盖、磁流变液、声发射传感器座、声发射传感器和检测电路;锁紧...
毕果郭隐彪胡陈林叶卉
文献传递
谱相关密度分析在轴承点蚀故障诊断中的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利用谱相关密度提取轴承故障特征时需要在循环频率域和频率域上同时兼顾高分析带宽和高分辨率,从而使得该方法的计算量庞大,难以达到较高的分析精度。鉴于此,首次在循环平稳分析中引入解析的思想,利用解析形式的谱相关密度在循环频率域不存在高频特征的特点,提出运用时域选抽技术,在保证分辨率的同时降低分析带宽,减少计算量,从而得到更好的分析效果。本文以一般调幅信号解析形式的谱相关密度分析为基础,对滚动轴承点蚀故障模型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其谱相关密度分析的理论结果,给出具体的算法实现。仿真调幅模型和实际轴承故障信号,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算法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谱相关密度分析对调幅特征的提取能力。
毕果陈进李富才何俊周福昌
关键词:故障诊断滚动轴承调幅点蚀
基于相关分析的包络技术在齿轮特征信息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将相关分析和包络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的包络分析方法,在解析信号的基础上,首先利用相关将齿轮信号中的调频信息转换为调幅信息,然后对相关函数进行包络谱分析,就能够同时提取信号中的调幅、调频特征,全面反映信号中的调制现象。由于相关本身也对随机噪声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基于相关分析的包络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以调频特征为主的齿轮早期故障。
毕果陈进何俊周福昌
关键词:齿轮
磨削阶段大口径非球面拼接测量技术被引量:3
2015年
为实现对磨削加工阶段大口径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精密测量,提出一种基于坐标测量的多段拼接综合优化数据处理模型。基于多体系统理论、最小二乘原理建立两段面形轮廓拼接数学模型;提出基于曲率原理和非球面方程最小二乘拟合的冗余数据剔除数学模型;建立多段拼接的综合优化处理模型;利用Taylor Hobson轮廓仪对口径为176 mm的非轴对称非球面光学元件的3条母线进行分段测量试验并通过文中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拼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拼接测量结果与单次测量结果相比,误差最大值的平均值为0.25μm,最小值的平均值为–0.22μm,比该光学元件的面形峰-谷值2.77μm高出一个数量级,达到检测要求。试验结果证明所提多段拼接综合优化数据处理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该模型可以进行工程应用。
张东旭杨平毕果杨旭叶世蔚郭隐彪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