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守新

作品数:1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主题

  • 10篇小说
  • 5篇小说创作
  • 4篇短篇
  • 4篇短篇小说
  • 4篇叙事
  • 3篇短篇小说创作
  • 3篇中篇
  • 3篇中篇小说
  • 3篇长篇
  • 3篇长篇小说
  • 2篇底层叙事
  • 2篇文化
  • 2篇历史叙事
  • 1篇当代小说
  • 1篇地形图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叙事
  • 1篇叙事话语
  • 1篇选本
  • 1篇意识形态

机构

  • 6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3篇河北大学

作者

  • 12篇段守新
  • 1篇王志耕
  • 1篇商昌宝

传媒

  • 5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小说评论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中篇小说印象
2014年
对于文坛而言,刚刚过去的2013年无疑是个“大年”.一些重要作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长篇新作,比如韩少功的《日夜书》、余华的《第七天》、苏童的《黄雀记》、阎连科的《炸裂志》等等.质量姑且不论,数量已足先声夺人.与之相比,中篇小说创作领域显得似乎波澜不惊,但真正深入到文学现场,却又发现其实不然.有不少作品,就像是生长于地下的根茎类作物,在不露声色之中,奉献出沉实可喜的结果.也正是藉着这些有价值的作品,我们得以勘测本年度的文学地形图,已经达到的幅员和海拔,也可以说——它所能达到的疆界和极限.
段守新
关键词:中篇小说小说创作根茎类地形图文学
2010年中国短篇小说一瞥
2011年
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视野中观察2010年的短篇小说创作,数量上保持了稳产态势。从创作的情感态度、艺术风格、题材选择以及修辞意蕴上分别体现了"温情补偿"与"理性反思"的对举、"散文气质"与"寓言品格"的异趣、"城市经验"与"乡村追忆"的消长、"文体自觉"对"话语施暴"的矫正等特点。
段守新
关键词:短篇小说文体自觉
2007年中国短篇小说创作一瞥
2008年
论文主要是从底层叙事、都市叙事、乡土叙事和历史叙事四个方面,对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的整体创作状况所做的概括性描述和评价。并据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如何坚持以自己的眼睛来看取社会和人生,以及在此基础上又该如何不断地努力拓展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能力,对当前的短篇小说家来说既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基本的态度。
段守新
关键词:短篇小说底层叙事都市叙事乡土叙事历史叙事
2008年度中国短篇小说创作一瞥
2009年
论文是对2008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的整体创作状况所做的概括性描述和评价。从取材和主题上看,本年度的短篇小说主要集中于底层经验、现代生存感受和"文革"记忆三大方面。而从叙事形态上看,则主要有传统化叙事、诗化叙事和实验性叙事三大类型。
段守新
关键词:短篇小说诗化
个体命运与历史叙述——2013年中篇小说印象
2014年
时光如流,转眼又是一年。在岁尾一如既往,又要盘点和遴选本年度中篇小说的佳作力作。这种工作感觉,很像是渔民在汛期走向瀚海。至于能捞获多大和多少的鱼,既与自身的经验相关,但更在根本上决定于海藏的丰寡与否。对于长篇小说而言,2013年无疑是个“大年”。一些重要作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作,比如韩少功的《日夜书》、余华的《第七天》、苏童的《黄雀记》、阎连科的《炸裂志》等等。质量姑且不论,
段守新
关键词:中篇小说历史叙述长篇小说选本
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窳败──读汤吉夫的长篇小说《大学纪事》
2007年
一 大学的变革,与大学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悸动,是汤吉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其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1981年的短篇小说《希望》;最近的作品,则是2007年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大学纪事》。在这二十六年中,汤吉夫对大学/知识分子的想象和叙述,在思考重心和情感态度上并非一成不变,
段守新
关键词:知识分子长篇小说纪事小说创作
“如何看”与“如何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
本文主要以西方叙事学为理论框架,考察了80年代中国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这次变革的主体,主要由“复出的作家”、“知青作家”以及1985年后出现的更为新锐的作家构成。而他们共同针对的目标,则是50-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
段守新
关键词:当代小说叙事话语意识形态精神文化
文献传递
不同结构的“为人生”——两篇《狂人日记》的文化解读被引量:4
2009年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王志耕段守新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
2012年中篇小说印象
2013年
论文从平民/社会、情感/婚姻、现实/历史、价值/理想四个主要方面,概括性地描述和分析了2012年度中国中篇小说的创作状况。既总结了重要作品的贡献,也指出了其他作品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的来看,它的整体艺术成就,基本与此前年份持平。而一些有潜在实力的作家的表现,要好于知名作家。
段守新
关键词:中篇小说平民社会情感婚姻
2006年中国短篇小说创作一瞥
2007年
论文主要从主流性的底层叙事,以及此外的其他表达空间两大方面,对2006年度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状况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和评价。并由此进一步涉及对当前文学批评话语的若干反思,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当前文学创作等一些基本问题。
段守新
关键词:底层叙事现实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