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磁共振
  • 4篇成像
  • 2篇血管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2篇颅内
  • 2篇脑功能
  • 2篇静息态
  • 2篇静息态脑功能
  • 2篇成像研究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母细胞瘤
  • 1篇运动区
  • 1篇张量成像
  • 1篇术前
  • 1篇术前评价
  • 1篇头颈
  • 1篇头颈部
  • 1篇头颈部血管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桑雁
  • 6篇刘文
  • 6篇肖朝勇
  • 3篇马清
  • 3篇童峥嵘
  • 3篇柴学
  • 3篇胡君
  • 3篇黄清玲
  • 2篇胡晓
  • 2篇李宗鸿
  • 2篇王晓
  • 2篇李成林
  • 1篇刘献伟
  • 1篇杨庭才
  • 1篇蒋惟伟
  • 1篇刘宏毅
  • 1篇朱海青
  • 1篇马骏
  • 1篇许云

传媒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TA、MR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及其互补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DSA证实,并同时经过CTA、MR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影像资料。结果:44例患者中,CTA检查阴性为4例,而MRA则为6例,分别漏诊了4例和6例动脉瘤患者,CTA、MRA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90.9%、85.7%。结论:CTA及MRA的安全性、方便性较DSA高,同时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特异性较高,二者可作为DSA的辅助检查手段。
桑雁童峥嵘柴学肖朝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AMRADSA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的阳性率为53.13%,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检出率为100.0%,延迟后检出率为75.0%。结论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列垂体微腺瘤的检出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垂体微腺瘤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马清黄清玲肖朝勇刘文刘献伟桑雁童峥嵘许云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核磁共振
头颈部血管DSA介入造影检查技术参数选择的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DSA介人造影检查的主要技术参数。方法对2 289例疑似病例行头颈部血管DSA介入造影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技术参数,可以保证头颈部血管DSA介入造影检查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血管影像的质量。结论正确调整造影技术参数是保证病人安全,造影成功,提高血管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杨庭才刘文蒋惟伟马骏桑雁
关键词:头颈部血管技术参数
帕金森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存在的异常。方法对60例PD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PD组与正常对照组标准化脑功能低频振荡幅度(mAL...
李宗鸿肖朝勇刘文胡晓王晓胡君李成林桑雁马清于静陆红权姚兰兰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存在的异常。方法 对60例PD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PD组与正常对照组标准化脑功能低频振荡幅度(m...
李宗鸿肖朝勇刘文胡晓王晓胡君李成林桑雁马清于静陆红权姚兰兰
3.0T磁共振对脑肿瘤运动区脑功能及白质纤维束的术前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对脑肿瘤患者运动区脑功能进行术前评价及白质纤维束追踪,以指导临床手术。方法采用手指运动任务设计成像方法,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成像仪下对40例运动区脑肿瘤患者行数据采集。运用随机附带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并对瘤体的实性成分、瘤周水肿区域的FA值、ADC值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的瘤体实性部分ADC、FA值及瘤周水肿的ADC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性部分ADC:1.19±0.14vs 1.38±0.13,t=1.59,P<0.05;FA:0.26±0.03vs0.21±0.02,t=2.02,P<0.05;瘤周水肿带ADC:1.36±0.20vs1.56±0.15,t=1.76,P<0.05)。而瘤周水肿带FA值无统计学意义(0.03±0.02 vs 0.04±0.03,t=2.56,P>0.05)。运动区fMRI显示,患侧对指运动显示半球初级运动皮质(M1)脑功能破坏、减弱、移位24例,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伴移位8例,肿瘤侧的次级运动脑区如运动前区(PMC)及顶上小叶(PSL)出现激活5例,3例脑功能无明显改变。DTI像表现为完全的各向同性扩散,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彩色方向图上不能证实纤维14例。FA明显降低,在彩色方向图上有异常的色彩8例,其余则表现为白质纤维束位置及方向异常,但FA正常或略微降低。以上表现可单独存在,但多数系同时并存。结论 ADC和FA可以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术前评估,fMRI、DEC和DTT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活体、无创地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显示脑肿瘤区的改变,实现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和保护脑重要功能区。
黄清玲刘文肖朝勇胡君桑雁柴学朱海青刘宏毅
关键词:脑肿瘤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8例病灶,5例位于右小脑半球,9例位于左小脑半球,3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幕上右侧脑室三角区;MRI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型9例,囊实型3例,单纯囊型1例,实质型5例。血管母细胞瘤典型MRI表现为大囊小结节,且小结节显著异常强化。大体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以囊性和实质性两种形态,囊液透明、淡黄色、蛋白含量高,实性部分由丰富的血管和血窦构成;显微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和其间的基质细胞构成,在血管内皮细胞核周围细胞区见丰富的网状纤维;临床上该病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为主。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较易诊断;对非典型的血管母细胞,则需进行鉴别诊断,MRI增强更有利于对病变的定性诊断。
柴学刘文肖朝勇童峥嵘桑雁黄清玲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