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硫代
  • 3篇二硫代氨基甲...
  • 3篇腹腔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腹腔粘连
  • 1篇胆道
  • 1篇胆道镜
  • 1篇胆总管
  • 1篇胆总管切开
  • 1篇胆总管切开取...
  • 1篇血清
  • 1篇一期缝合
  • 1篇一期缝合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腹腔粘连
  • 1篇切开
  • 1篇切开取石
  • 1篇取石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机构

  • 5篇南通大学
  • 1篇东台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杨小进
  • 3篇周新泽
  • 3篇毛勤生
  • 1篇华付
  • 1篇朱洵
  • 1篇宋小平

传媒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交通医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切开取石行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9月—2010年4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86例患者,随机抽取4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行一期缝合胆总管作为观察组,与44例同期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作为对照组。两组术中均行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结果:两组在腹腔引流管引流留置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平均出血量、胆瘘及残石率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进食时间、术后疼痛及切口感染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胆总管是一种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跟传统开腹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华付宋小平朱洵杨小进
关键词:腹腔镜纤维胆道镜
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预防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核因子- k 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及PDTC组。于术后第7天处死,观察各组腹腔粘连的情况。结果:模型组粘连广泛致密,PDTC组粘连轻微,模型组粘连程度分级评定明显重于PDTC组(P<0 .0 1)。结论:核因子- k 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可明显减轻腹腔粘连,对腹腔粘连有预防作用。
杨小进毛勤生周新泽
关键词: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术后腹腔粘连B抑制剂PDT核因子
PDTC预防腹膜黏连的实验研究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腹膜黏连的预防作用。 研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6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成对照组(n=32)、模型组...
杨小进
关键词:细胞因子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文献传递
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预防腹腔粘连及其机制探讨
2005年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盲肠型肠粘连模型组(模型组)及PDTC组(术前1 h腹腔注射PDTC)(n=32)。各组大鼠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开腹观察腹腔粘连情况,进行粘连程度分级评定;同期抽取大鼠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腹腔粘连程度分级评定,PDTC组和模型组分别为(1.94±1.16)、(2.63±1.16),明显高于对照组(0.22±0.42,P<0.01);与模型组相比,PDTC组腹腔粘连程度显著减轻(P<0.05)。与模型组相比,PDTC组血清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对照组与PDT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粘连早期,细胞因子TNF-αI、L-6明显升高;PDTC可通过降低血清TNF-αI、L-6的含量来预防腹腔粘连。
杨小进毛勤生周新泽
关键词:腹腔粘连细胞因子NF-ΚB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大鼠腹膜粘连的病理学特征及血清中IL-6、TNF-α的变化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大鼠腹膜粘连的病理学特征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8)和创伤粘连组(n=32)。对照组抽取其静脉血并取其回盲部组织;创伤粘连组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1、3、5、7天抽取其静脉血和回盲部粘连组织;检测其TNF-α、IL-6,并观察其回盲部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创伤粘连组1周内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局部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血清中IL-6和TNF-α明显升高(P<0.05)。结论腹膜粘连以纤维组织增生为其病理学特征,细胞因子可能在腹膜粘连形成中发挥一定作用。
杨小进毛勤生周新泽
关键词:腹膜粘连病理组织学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