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荣雪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直肠
  • 2篇息肉
  • 2篇内镜
  • 2篇结直肠
  • 2篇检出
  • 2篇检出率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血压
  • 1篇阳性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帕金森...
  • 1篇直肠息肉
  • 1篇直肠腺瘤
  • 1篇治愈
  • 1篇治愈性
  • 1篇食管
  • 1篇食管腺癌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佳木斯市妇幼...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荣雪
  • 4篇张澍田
  • 3篇邢洁
  • 3篇李鹏
  • 2篇孙秀静
  • 2篇岳冰
  • 2篇朱圣韬
  • 1篇吴绍宇
  • 1篇胡海一
  • 1篇温鹏涛
  • 1篇王青釭
  • 1篇李悦
  • 1篇徐瑞
  • 1篇翟惠虹
  • 1篇王英敏
  • 1篇脱厚珍
  • 1篇薛云

传媒

  • 3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者,共检出息肉样病变患者662例,其中14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瘤入组病例组,另有522例研究对象内镜未见明显异常,或病理证实为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个人史、既往史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的比较显示,结直肠腺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性别、吸烟、饮酒和息肉史是影响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因素(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吸烟(P=0.021)、饮酒(P=0.022)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饮酒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体检行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综合考虑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以提高腺瘤检出率。
邢洁任竣瑶张倩孙秀静岳冰张一骏李荣雪朱圣韬李鹏张澍田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转归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评价经内镜切除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s)伴淋巴血管(LV)浸润或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44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治疗的存在LV浸润或切缘阳性的R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5例RNETs患者中,44例病理确诊为RNETs伴LV浸润或切缘阳性,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7. 5岁(范围30~80岁)。病变完整切除率为87. 01%(335/385)。肿瘤直径为1~13mm,中位值为5. 5 mm;38个肿瘤直径<10 mm。36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5例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3例为经肛内镜显微手术(TEM)。病理表现为G1级40例,G2级4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垂直切缘阳性31例(26例为ESD,5例为EMR),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阳性4例(均为ESD);LV浸润5例(均为ESD),垂直切缘阳性且LV浸润4例(均为ESD)。3例垂直切缘阳性或LV浸润的患者接受TEM作为补救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其他41例患者接受内镜监测,无复发病例。随访7~74个月,中位值为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内镜切除术是RNET的有效治疗方式,术后伴切缘阳性或LV浸润患者可随访观察,但需严密监测。
胡海一李荣雪张澍田徐瑞
关键词:切缘阳性内镜切除术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变化,为探索原发性P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寻找新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原发性PD的患者30例(原发性PD组);同期健康志愿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NC)。收集原发性PD组患者病史资料、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采集两组受试者的新鲜粪便,于-80℃冰箱冻存。对粪便菌群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两组的菌群多样性和各物种分类水平上的菌群差异。结果原发性PD组和NC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原发性PD组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高于N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0.052)。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在各物种分类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原发性PD组厚壁菌门占53.6%(41.7%~64.8%),而NC组拟杆菌占51.7%(31.7%~65.3%)。两组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9~3.4)比0.7(0.5~1.4),P=0.001]。在厚壁菌门所属的梭菌纲、杆菌纲、丹毒丝菌纲中,梭菌目、Christensenellace、Peptoclostridium、乳杆菌属以及Erysipelatoclostridium的菌群相对丰度在原发性PD组高于NC组(P=0.024、0.046、0.036、0.022、0.037)。原发性PD组在拟杆菌目内普雷沃菌科丰度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理研菌科的Alistipes属、Marinilabiliales的丁酸弧菌属较NC组丰度偏高(P=0.047、0.033)。在放线菌门的双歧杆菌属,原发性PD组的相对丰度高于NC组(P=0.009)。尽管相对丰度较低,原发性PD组在疣微菌门及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也高于NC组(P=0.025)。结论原发性PD患者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较健康人群发生显著变化。
李悦李荣雪杜艺彤许晓娇薛云高丹高婷绳芝张丽燕脱厚珍
关键词:原发性帕金森病肠道菌群
涎腺肿瘤中的p-AKT蛋白表达与彩色多普勒影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表现、病理分级、分型与p-AK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p-AKT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p-AKT蛋白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与p-AKT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为82%,p-AKT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为17.5%,1明显低于恶性涎腺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各级别中p-AKT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随着肿瘤内血流分布的增多,p-AKT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也随之增高。④从影像上特征性表现的评分来看,分值越低,p-AKT蛋白表达越低;分值越高,p-AKT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与p-AKT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温鹏涛吴绍宇李荣雪王英敏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涎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Barrett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EA)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早期BEA,并行ESD治疗的13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内镜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巴雷特食管:长段1例,短段和超短段(短于1 cm)各6例;全周型2例,舌型11例。内镜下10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右前方(12~2点钟方位),0-Ⅱ型(浅表平坦型)12例,13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整块切除率100%(13/13),治愈性切除率为92%(12/13),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分化9例;黏膜内癌10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3~29.3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13例早期BEA患者中,男性、非长段和舌状巴雷特食管患者为主,病灶多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右前方,内镜下以浅表平坦型为主,病理多为高分化腺癌,多局限于黏膜层,ESD治疗安全有效。
李荣雪翟惠虹邢洁李鹏张澍田
关键词:腺癌内镜特征病理特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高血压患者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高血压患者共212例,其中95例经内镜诊断为结直肠息肉且病理证实为非肿瘤性病变者入病例组,余117例研究对象内镜检查为其他非息肉性病变或未见明显异常者入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本信息、个人史、既往史、肠道清洁度等信息,统计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12例。其中息肉组95例,对照组117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息肉组年龄[(58.88±6.20)岁]高于对照组[(56.16±7.2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χ^(2)检验显示,息肉组中男性患者比率(61.1%)高于对照组(45.3%),同时息肉组饮酒及息肉史的患者比率(50.55%、28.4%)高于对照组(29.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及息肉史是影响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因素(P<0.05),而与民族、婚姻、教育、劳动强度、吸烟、慢性疾病史等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及饮酒(P <0.001)是高血压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预测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高血压患者结直肠息肉的曲线下面积与一致性指数均为0.684,对于高血压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年龄及饮酒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行结肠镜术前筛查过程中,综合考虑高血压人群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评估高血压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风险,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结肠镜检查,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避免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邢洁任竣瑶张倩孙秀静岳冰李荣雪朱圣韬李鹏张澍田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检出率
桥粒胶糖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桥粒是细胞间连接的主要方式,对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桥粒胶糖蛋白(DSC)为钙粘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与桥粒芯糖蛋白(DSG)合称为桥粒钙粘素(DC),是组成桥粒的重要蛋白成分。人类桥粒钙粘素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长臂1区2带,表达 DSC1-3与 DSG1-4两组蛋白[1]。与传统的钙粘素相似,DC 具有完整的跨膜糖蛋白结构,其胞外部分包含氨基酸识别序列,以异二聚体的形式完成细胞间桥粒连接;而胞内区与胞浆内的附着板相连,进而连接细胞骨架的角蛋白成分。
李荣雪王青釭
关键词: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