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业

作品数:18 被引量:458H指数:1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水稻
  • 9篇氮肥
  • 7篇生产力
  • 7篇产力
  • 5篇生育
  • 4篇生育期
  • 4篇水稻品种
  • 4篇粳稻
  • 4篇不同氮肥
  • 3篇氮肥水平
  • 3篇氮素
  • 3篇稻区
  • 3篇晚稻
  • 3篇肥水
  • 3篇高产
  • 2篇氮效率
  • 2篇杂交
  • 2篇生育类型
  • 2篇双季稻
  • 2篇双季稻区

机构

  • 17篇扬州大学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淮安市农业技...
  • 1篇甘肃省农垦农...
  • 1篇江苏省环洪泽...

作者

  • 18篇李国业
  • 17篇张洪程
  • 15篇魏海燕
  • 12篇戴其根
  • 12篇霍中洋
  • 11篇许轲
  • 11篇李敏
  • 11篇马群
  • 10篇杨雄
  • 8篇高辉
  • 5篇张军
  • 4篇董啸波
  • 4篇殷春渊
  • 4篇花劲
  • 3篇郭保卫
  • 3篇张庆
  • 3篇黄大山
  • 2篇顾海永
  • 2篇葛梦婕
  • 1篇俞华林

传媒

  • 6篇作物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0
2013年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张军张洪程霍中洋李国业董啸波花劲郭保卫周培建程飞虎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双季稻区晚粳稻栽培方式生育期
水稻氮高产高效与低产低效两类品种株型特征差异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以氮利用高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的12个粳稻品种的大田试验研究了225kghm-2纯氮水平下株型特征的类型间差异,以及株型特征、倒伏性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显著低于氮低产低效型,平均分别低9.29%、65.3%;上三叶的叶宽、群体LAI、有效LAI、高效LAI和比叶重,氮高产高效型平均分别比氮低产低效型高29.25%、8.27%、13.32%、6.66%和5.82%。相对于氮低产低效型品种,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植株茎秆节间配置合理,抗倒能力增强。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植株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上三叶的叶宽、群体LAI、有效LAI、高效LAI和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弯曲力矩和秆型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剑叶、倒三叶的叶长和叶宽对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较大。说明良好的株型结构是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的前提。
张庆殷春渊张洪程魏海燕马群杭杰李敏李国业
关键词:水稻株型特征氮效率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
花劲周年兵张军张洪程霍中洋周培建程飞虎李国业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
关键词:双季晚稻籼粳杂交稻超高产
超级杂交早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杂交早稻(荣优9号和五丰优623)为对照,设置5个氮肥水平(分别施N 0、135、165、195和225 kg/hm2),比较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春光1号、03优66、淦鑫20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除普通杂交早稻品种和个别超级稻品种(03优66)在165 kg/hm2水平外,其他超级早稻品种均在195 kg/hm2水平下产量达到最高(即表现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超级杂交早稻较普通杂交早稻产量平均增加8.42%,穗数增加10.67%,穗粒数增加13.96%,群体颖花量大是超级杂交早稻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2)在各品种的最高生产力条件下,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各生育时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除外)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且抽穗后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缓慢,群体光合势提高9.00%,从而显著增加了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3)超级杂交早稻氮素吸收总量达182.62(167.53~191.72)kg/hm2,较普通杂交早稻增加20.02%,其中拔节~抽穗期增加30.09%,抽穗~成熟期增加28.92%。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明显提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却有所降低。
李国业张洪程李敏董啸波霍中洋程飞虎黄大山张军刘萌杨雄王艳
关键词:超级杂交早稻生产力氮素
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几个籽粒高蛋白大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几个性状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千粒重>穗长>株高>主穗粒数>成穗数>产量>穗下节长>分蘖穗粒数>分蘖数。
牛小霞张想平苏毓杰李润喜刘保林俞华林李国业
关键词: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被引量:37
2012年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措施,为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提供一些依据。
董啸波霍中洋张洪程李国业曹开蔚程飞虎黄大山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南方稻区双季晚稻
水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类型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0、225和300kghm-2纯氮),研究精确定量施氮3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的土壤基础供氮量即基础产量吸氮量,随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计算基础产量吸氮量的参数即100kg稻谷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间差异较小,产量为6thm-2(4.87~6.58)时为1.58kg(1.50~1.63)。(2)施氮条件下,100kg籽粒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间的变化较稳定,平均为7.5thm-2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86kg(1.85~1.87),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1kg(1.98~2.05);9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4kg(1.91~2.04),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8kg(2.01~2.19);10.5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5kg(1.93~2.01),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9kg(2.08~2.10)。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kg籽粒吸氮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00kg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其中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相关系数小于其他3种类型。(3)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除中熟晚粳外表现为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25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31.32%、37.64%、38.5%、41.08%和38.11%,300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28.74%、36.13%、37.16%、40.15%和39.42%。(4)欠适宜种植的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施氮参数相对于其他类型变异较大;相对于非主推品种,主推品种(当家品种)的施氮参数值较高且更趋稳定。说明在合理的品种选择和布局条件下,施氮参数变化规律较强,生产上利用斯坦福方程精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施氮量是可行的。
殷春渊张洪程张庆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李敏李国业
关键词:水稻施氮量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被引量:35
2014年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 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花劲周年兵张军张洪程霍中洋周培建程飞虎李国业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
关键词:双季稻区晚稻生育期
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1年
提高氮效率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水稻基因型间氮效率差异的客观事实,从根系、叶片光合与衰老、库容量、氮代谢、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水稻氮效率与高产的协同进行了展望。
李敏张洪程李国业魏海燕殷春渊马群杨雄
关键词: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高产
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规律被引量:60
2012年
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沙壤土上,50个早熟晚粳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主要集中在225~300kghm-2,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因种而异,变动在7.42~11.02thm-2,差异显著。(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与群体颖花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高效叶面积与单穗重增加而增长,顶层和高层水平品种的基本株型性状均显著优于中层和低层水平品种,主要表现为株高105~110cm,基部节间粗0.65cm左右,高效叶面积大(高效LAI大于5),穗型较大。(4)品种间理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对应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相同对应施氮量下,品种生产力亦有一定差异。(5)筛选出6个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thm-2)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且协调统一的品种。
张洪程马群杨雄李敏葛梦婕李国业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刘艳阳
关键词:水稻生产力氮肥水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