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桂成

作品数:22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9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翻译
  • 3篇译论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地表
  • 1篇电影
  • 1篇电影化
  • 1篇独白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叙事治疗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视角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教学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

机构

  • 19篇河海大学
  • 1篇新东方教育科...

作者

  • 19篇朱桂成
  • 2篇张添天
  • 1篇李雪虹
  • 1篇李存颉
  • 1篇张文菲
  • 1篇谢程程
  • 1篇彭莉莉

传媒

  • 6篇河海大学学报...
  • 3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外语研究
  • 2篇上海翻译(中...
  • 1篇作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江苏外语教学...
  • 1篇文教资料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凡人》之死的生存本体论解读被引量:1
2015年
就生命的终极价值而言,人生就是一个从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到本真的"先行到死"的过程。此在唯有真正地清醒死亡,避免陷入惧死、避死的"沉沦",才能以扫尽尘嚣的泰然姿态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实现超越生存本身的"向死的自由"。从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下的"存在"视角思考小说《凡人》中的存在与死亡问题并得出结论:作为灵性存在的人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死"的洞悉,使自己成为在世的神;人既是向死而在的凡夫俗子,更可以依藉先行到死的方式超脱凡俗的肉身,凸显此在"存在"的真正意义。
朱桂成谢程程
关键词:生存本体论本真向死而在
阐释学与“多向度”翻译标准被引量:11
2000年
尽管翻译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但总的说来 ,经典译论一直以对原文的忠实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从现代阐释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探讨了翻译标准的“忠实性”问题和翻译活动中的“多向度性”问题 。
朱桂成
关键词:现代阐释学忠实性
中西译论对话的不可能、可能及其他被引量:8
2005年
西方译论在世界近、现代的译论史上一直占着霸权话语的地位。它对我国译论正面影响是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视野 ;其负面影响则是 ,它既导致了我们对民族译论记忆的淡薄 ,又束缚了民族译论的原创性。我们的当务之急是 ,在发现中西译论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其间有效对话 ;在对话的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原创性译论体系。
朱桂成
关键词:中西译论独白
罪与赎——麦克尤恩小说《赎罪》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3年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赎罪》讲述了主人公布里奥妮因为少年时的一个错误指控,毁掉了姐姐赛西莉娅及其恋人罗比的一生,但这个富有道德感的孩子没有忘记自己的过错,始终探寻赎罪的可能却为无法实现而深深忏悔着。对文本展开文学伦理学解读,体察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厘清文本中的伦理关系,解构伦理选择、伦理意识等伦理结,可以帮助读者分析人物在完成"犯罪—赎罪"命题过程中折射的伦理意义,进而反思当下的伦理环境。
张文菲朱桂成
关键词:《赎罪》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环境伦理关系
对《黑暗的心脏》的系统解读与接受被引量:4
2003年
国内外学者或从某个特定的理论视角,或从小说的具体细节出发,对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从微观上进行探讨,有的难免以偏概全或唯我独尊之嫌。此文拟从阐释学、接受理论、系统论等多种视角将《黑暗的心脏》视为一个信息系统,试图从思想、语言等多个层面对这部小说进行系统阐释。
朱桂成
关键词:系统论
哲学和译论的相互“照亮”及其“色彩”的彼此融合被引量:2
2011年
长期以来,在讨论翻译理论与哲学的关系时,译论界一直坚守着一个看似顺理成章然而却对现代译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误导的观点,即:译论必须依附哲学,所以我们必须用哲学的思想来阐发译论。事实上,现代译论与现代哲学之间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是互相照亮、彼此融合、互为主体的关系。前者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实践性甚至原创性的另类哲学,因此可以不借助后者来演绎自身的意义,昭示自身的存在。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将有利于译论的健康发展。
朱桂成
关键词:译论现代哲学
整体生态译论场发生机理图式论被引量:3
2010年
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目前对其应用性研究应该侧重于围绕扩大其类视角、赋予其具备诠释更多文本能力和加强其实践性研究等方面展开。当其用于诠释译论研究的"生态"现状、整体生态译论场的发生机理与建构图式等实践性问题时,翻译研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即被赋予了"仿生学"的意义。这一全新视角或许会为国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原创性的另类思考。
朱桂成
关键词:生态学
欧美战争文学二题被引量:1
2000年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 ,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朱桂成
关键词:战争文学艺术视角
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译者接受被引量:13
2004年
国内学界对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主要还是介绍性或感悟性的。从模糊控制论、读者接受论角度着重探讨文学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接受的模糊性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等问题。
朱桂成
关键词:接受论
传统文学的商业化转型:电影化、数字化及“微小说”化
2017年
传统文学乃电影之母。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学渐渐沦为电影产业的附庸,为其所"殖民"。然而,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并不是导致传统文学没落的根源,而是其重现生机的契机。从电影产业以传统文学为根基,借助商业化转型崛起,传统文学商业化转型的必要性,以及传统文学通过自身的电影化、数字化、"微小说"化来进行商业转型三个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自救之路。
李雪虹朱桂成
关键词:电影化数字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