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明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肝紫癜病罕见病例1例报道
- 2020年
- 肝紫癜病是一种较罕见的以肝血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良性病变。发病率极低,国内外仅有散在个案报道,临床常无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亦无典型表现,易被误诊,病理切片是其最终诊断手段。2017年2月我院收治1例该病患者,行肝脏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切片明确诊断肝紫癜病,报告如下。
- 张卫国马亮亮楚江涛张立明赵建勋吴问汉陈敬一贺伟光
- 关键词:肝紫癜病肝血管瘤影像学
- 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胆管支架置入组(支架组,32例)和外科姑息手术组(常规组,28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外科姑息手术治疗,支架组患者给予经ERCP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肝功能水平,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时间。结果支架组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手术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肝功能(TB、ALT、AST、ALP、GGT)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且术后支架组肝功能(TB、ALT、AST、ALP、GG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常规组为50.0%,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经ERCP下置入支架优于传统手术,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 沈建伟张立明贾晓伟
- 关键词:内镜ERCP恶性胆管梗阻胆管支架
- PTGD联合腹腔镜下LC序贯治疗老年危重化脓性胆囊炎50例效果观察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序贯治疗老年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LC序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7 d体温,血WBC,血生化指标ALT、AST、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IL-6、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PTGD术后3、7 d患者体温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7 d患者WBC、ALT、AST、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不能耐受急症手术的老年危重化脓性胆囊炎患者,通过PTGD+LC序贯式疗法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马亮亮蔡雪军邵志江张立明陈敬一陈霰
-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治疗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取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10只, 体重约20 g, 提取BMSC分泌的外泌体并用PKH26标记。取4~6周龄雌性BALB/c-nu/nu品系裸鼠30只, 无特定病原体级, 体重(18.56±0.85)g, 建立胰腺癌裸鼠模型, 并将其分为3组, 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门静脉治疗组经门静脉注射含外泌体的PBS悬液;尾静脉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含外泌体的PBS悬液。8周后处死裸鼠, 检测胰腺组织中PKH26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比, 测定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 观察肿瘤转移情况、腹水情况、瘤重、瘤肝重。随后检测外周血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外周血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肿瘤糖类抗原199的表达以及胰腺肿瘤组织细胞中Surviv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门静脉治疗组抑瘤率(72.4±21.6)%与尾静脉治疗组抑瘤率(70.1±20.7)%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 P=0.811)。与空白对照组裸鼠相比, 门静脉治疗组与尾静脉治疗组裸鼠的肿瘤体积、瘤重、瘤肝重、肝转移率、肝转移灶数量、腹水发生率和其他器官转移灶总数均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门静脉治疗组和尾静脉治疗组裸鼠的iNOS、CD68升高, 而Arginase、CD206、B7-H4、肿瘤糖类抗原199、Survivin和MMP-9均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MSC分泌的外泌体可抑制TAM向M2表型转化, 并诱导其向M1表型转化, 进而抑制胰腺癌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 达到抑癌的作用。
- 邵建平蔡雪军井树森苏锋张立明李永元王心
-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和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66)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胆囊管夹闭或一期缝合,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T管引流。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肠功能恢复、并发症、术后带管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引流量(27.0±11.3)m L、并发症数(2例)、术后带管时间(3.6±1.2)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引流量(40.3±20.2)m L、并发症数(10例)、术后带管时间(12.8±0.8)d。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在临床应用是一种安全、确切、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马亮亮邵志江李灿明张立明赵建勋吴问汉
-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道探查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和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分ERCP+EST联合LC。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残余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52例患者中,1例因胆总管狭窄球囊网篮无法通过取石失败,后改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患者在LC术时因胆囊与大网膜横结肠广泛粘练而分离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8%,手术成功率96.2%。术中均未出现意外事件导致患者死亡。手术时间为(53.96±17.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93±5.72)mL,术后复查无残余结石。术后有4例并发轻度胰腺炎,给予非手术对症治疗后痊愈,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7.7%。术后禁食时间(2.31±0.94)d、排便时间(1.79±0.73)d、住院时间(3.74±1.52)d。结论ER CP+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之一。
- 沈建伟张立明贾晓伟
- 关键词:ERCPLC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现状与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是胃癌主要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性的外科术式,在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恢复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手术已经成为早期、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本文就腹腔镜类型、手术方式及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 李永元崔玉蔡雪军邵建平张立明苏锋
-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手术微创
- 胆总管结石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胆囊炎与IL-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索胆总管结石(CBDS)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急性胆囊炎与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行ERCP术的186例CBDS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组(n=35)和非急性胆囊炎组(n=151)。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病等。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检测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前检测IL-6基因rs1800795(-174G/C)、rs1800796(-572G/C)和rs1800797(-597G/A)位点多态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RCP术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胆囊炎组患者术后3 d和7 d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高于非急性胆囊炎组患者(P<0.05),IL-6基因-572C/G位点基因型CC、CG和GG分布频数与非急性胆囊炎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等位基因C的频率低于非急性胆囊炎组(P<0.05);术后7 d血清IL-6(OR=1.964,P=0.020)、TNF-α(OR=1.931,P=0.031)、CRP(OR=1.939,P=0.028)和IL-6基因-572C/G位点多态性(OR=1.908,P=0.038)均为影响ERCP术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独立因素;术后3 d和术后7 d,IL-6基因-572C/G位点基因型为CC患者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低于基因型为CG+GG患者(P<0.05)。结论IL-6基因-572C/G位点多态性与CBDS患者ERCP术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有关,是影响术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独立因素。
- 李永元邵晓琳裴筱锐张立明苏锋蔡雪军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急性胆囊炎白细胞介素-6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调控胰腺癌细胞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进而发挥对胰腺癌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an02)分为3组:单纯细胞组:Pan02单独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共培养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外泌体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加入外泌体。随后检测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CA199的含量、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共培养细胞加入外泌体后,M1型活化标志物iNOS(6.5±2.1比13.6±4.2,P<0.05),CD68(4.5±1.6比15.3±4.9,P<0.05)表达增高,而M2型活化标志物Arginase(11.4±3.2比4.3±1.4,P<0.05),CD206(7.9±2.6比3.1±0.9,P<0.05)表达降低;同时,加入外泌体后,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10.9±3.4比4.6±1.5,P<0.05),CA199(21.6±7.3比8.2±2.9,P<0.05)表达下降,癌细胞侵袭力(103.4±34.5比54.6±19.1,P<0.05)及迁移能力(104.6±34.9比59.3±19.8,P<0.05)减弱,而凋亡率增高(3.26%比24.3%,P<0.05)。结论BMSC分泌的外泌体可抑制TAM向M2表型转化,并诱导其向M1表型转化,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达到抑癌的作用。
- 李永元孙广玉崔玉张立明邵建平苏锋邵志江王心
- 关键词:胰腺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分析术前预测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可能性,以期找到客观、实用、准确率高的预测LC手术难易度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9年120例急症LC中38例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胆囊炎、胆囊结石疾病病理方面提取胆囊炎发作时间、胆囊三角解剖层次、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是否嵌顿、是否为坏疽性胆囊炎等5种因素。用Stata 10.0统计软件分析,单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急症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可能性预测,并评估预测效能。结果:120例患者行急症LC,其中38例中转开腹,中转率31.67%。单因素分析表明,胆囊炎发作〉72h,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度〉0.5cm,坏疽性胆囊炎均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炎发作〉72h,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度〉0.5cm,坏疽性胆囊炎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预测,预测效能0.9519。结论:胆囊炎发作〉72h,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壁厚度〉0.5cm,坏疽性胆囊炎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患者含有上述危险因素越多,手术难度越大,中转开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术前综合评估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对选择手术方案,降低中转开腹率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可避免单纯追求LC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 张立明
-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结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