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淋巴
  • 2篇免疫
  • 2篇急性早幼粒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1篇单抗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凝血
  • 1篇血小板

机构

  • 6篇南通大学第二...

作者

  • 6篇张瑾
  • 5篇胡彩华
  • 4篇陶健
  • 4篇陈进
  • 4篇季美华
  • 3篇马海佳
  • 3篇黄泉
  • 1篇陶国华

传媒

  • 2篇交通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干预及效果评价
2022年
对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在神经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为了提升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方式作为本次对比项;以本院的82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实施上述不同护理方式;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相比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期间;采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可以显著提升科室内的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张瑾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患者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初治CD20阳性的B细胞NHL患者,随机分为RCHOP组(29例)和CHOP组(33例),分别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化疗。结果 RCHOP组缓解率为55.2%,总有效率为82.8%,CHOP组缓解率为39.4%,总有效率为57.6%。RCHOP组患者化疗后大多数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明显下降,感染率为44.8%,CHOP组患者化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下降,感染率仅为15.2%。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CHOP方案,但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致机体淋巴细胞减少,影响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增加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可能。
黄泉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陈进马海佳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功能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1例新诊断IT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14日血小板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反应率95.0%,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治疗14日血小板数为(237.05±106.17)×109/L,高于对照组的(141.29±109.28)×109/L,观察组起效时间为2.95±0.97 d,早于对照组的5.37±2.83 d,观察组达到CR时间5.58±1.22 d,早于对照组8.07±3.9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为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并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也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ITP疗效显著,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更高的完全反应率,且起效时间及完全反应时间明显缩短,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血小板数值。
陈进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黄泉马海佳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APL并发DIC的22例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每日3次口服和(或)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滴诱导分化治疗;DIC的治疗:确诊后予小剂量肝素1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根据血常规和DIC指标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每日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结果:22例经治疗后,DIC纠正18例(81.8%),死亡4例(18.2%)。结论: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陈进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黄泉马海佳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反式维甲酸肝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二例被引量:1
2008年
例1患者,男性,35岁,农民,因咳嗽一周,发热伴牙龈出血3d于2005年10月10日收入住院。体检:T37.6℃,P86次/min,R20次/min,BP130/75mmHg,贫血貌,四肢见大片瘀斑,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血常规:WBC2.9×10^9/L,N40%,L60%,HB98g/L,BPC18×10^9/L。
季美华陶健陈进胡彩华张瑾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心肌梗死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生化组分和细胞因子的测定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脑脊液生化组分和细胞因子测定价值。方法:取ALL 39例脑脊液(CNSL组11例,non-CNSL组28例);对照组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TGF-α、D-二聚体及铁蛋白(Ft)的水平,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CNSL组的D-二聚体、Ft和TNF-α显著高于其他两组,TGF-α显著较低(P<0.05);non-CNSL组的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TGF-α显著较低(P<0.05),Ft和D-二聚体则无明显差异。治疗过程中,CNSL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趋向对照组,其中CNS-CR患者尤为明显(P<0.05)。结论:几项检测指标对ALL患者是否发生CNSL以及评判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张瑾陶国华胡彩华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