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梅

作品数:31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细胞
  • 20篇树突
  • 19篇树突状
  • 18篇树突状细胞
  • 11篇分子
  • 8篇黏附分子
  • 6篇肾缺血
  • 6篇灌注
  • 6篇灌注损伤
  • 5篇肾小管
  • 5篇细胞黏附
  • 5篇小管
  • 5篇间质
  • 5篇功能域
  • 5篇分化
  • 5篇表型
  • 4篇选择素
  • 4篇肾缺血-再灌...
  • 4篇树突状细胞表...
  • 4篇细胞表型

机构

  • 30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市免疫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1篇周同
  • 31篇张玉梅
  • 27篇陈楠
  • 27篇孙桂芝
  • 15篇张冬青
  • 11篇吴开胤
  • 9篇李晓
  • 9篇赵亚鹏
  • 8篇张雁云
  • 5篇胡庆沈
  • 5篇陈玉英
  • 4篇王锋
  • 1篇金慧芳
  • 1篇陈永熙
  • 1篇刘巍
  • 1篇倪培华
  • 1篇张明均
  • 1篇戴胜川
  • 1篇邹杰
  • 1篇陈金联

传媒

  • 8篇中国微循环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生命科学
  • 2篇微循环技术杂...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国微循环学...

年份

  • 2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14篇2004
  • 6篇200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式细胞仪三标记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的影响,探讨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标记抗体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将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成熟过程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的三色荧光标记(FITC、PE、CY)单克隆抗体直接检测技术,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结果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结论IL10通过抑制DC表面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可调节DC的递呈抗原功能;此外,采用流式细胞仪的三色荧光标记检测方法,不仅可以节约DC细胞用量,而且具有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史桂英孙桂芝周同金慧芳张玉梅赵亚鹏陈楠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树突状细胞细胞表型白细胞介素-10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抗黏附及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黏附共刺激分子的抑制作用
<正>目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内固有细胞黏附,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是肾脏免疫炎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选择素是启动炎症免疫应答的重要黏附分子,我们既往发现其在肾炎早期即可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肾...
周同孙桂芝张玉梅赵亚鹏陈楠
文献传递
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中的作用及抗黏附干预调节的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DC浸润及体外成熟与功能的干预调节。方法(1)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染与图像分析,观察P-选择素及CD1a^+ CD80^+DC在肾组织表达和分布变化。(2)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DC,并于成熟过程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NF-kB P50、P65 mRNA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细胞刺激能力;以及ELISA测定MLR上清液IL-12 p70分泌含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大鼠从第1天起,随着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的小管间质表达,CD1a^+CD80^+DC以肾间质为主浸润;至第7天P-选择素上调且CD1a^+ CD80^+DC显著聚集,两者明显相关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经PsL-EGFmAb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下调,CD1a^+CD80^+DC浸润减少,且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减轻。(2)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培养人DC成熟过程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P-选择素,但持续高表达与P-选择素同属C型凝集素的DC-SIGN。经PsL-EGFmAb处理后,可明显抑制DC-SIGN及细胞内NF-kB基因表达,并相应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IL-12分泌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DC也是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启动因素,针对P-选择素功能域的单抗对其浸润具抑制作用。此外,该单抗对人DC成熟与功能有调节效应,提示与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及黏附受体的DC-SIGN有关,并可能通过影响NF-kB途径起作用。
周同孙桂芝李晓张玉梅吴开胤张雁云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树突细胞
树突状细胞C型凝集素DC-SIGN在人肾炎组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DC-SIGN(DC-specificICAM-grabbingnon-integrin,亦称CD209)属树突状细胞(DC)表面C型凝集素的膜蛋白。作为DC黏附及模式识别受体,其参与介导了DC的炎症组织迁移,识别捕获病原微生物,以及随后激活静息T细胞启动的免疫应答。为此观察了DC-SIGN及DC-SIGN+DC在肾炎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以及DC-SIGN在炎性状态下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和损伤的关系。结果显示,DC-SIGN在正常肾组织基本不表达,而在肾炎早期即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表达上调,且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表达增强(P<0.01),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明显相关(P<0.01)。此外,DC-SIGN在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明显表达。进一步发现,DC-SIGN+DC在肾炎早期以肾间质为主分布聚集,也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明显增多(P<0.01),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P<0.01),也与DC-SIGN表达相关联(P<0.01)。另外,DC-SIGN+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数量与肾炎患者肾功能改变明显相关(P<0.05)。研究结果提示,DC-SIGN也是肾小管间质早期炎症的启动参与因素,其介导DC可能也参与了人肾炎肾小管间质的免疫损伤机制。
周同张玉梅李晓吴开胤邹杰顾巧丽张雁云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C型凝集素DC-SIGN树突状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间质病变
肝素的抗炎作用与抗细胞粘附调节被引量:10
2003年
肝素类药物具有抗凝以外的包括抗炎在内的多种生物学活性。炎症反应是多种因子、细胞参与的复杂的病生理过程,其物质基础是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及其粘附级联反应。近来研究证实肝素抗炎机制主要与抗细胞粘附调节有关,肝素通过竞争抑制 L-、P-选择素与其配基sLe^X的结合,阻止白细胞粘附活化及调抑炎症级联反应,进而起到抗炎作用。对肝素抗炎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抗粘附/抗炎的作用机制。
孙桂芝周同张玉梅李晓刘巍陈楠
关键词:肝素抗炎
树突状细胞在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及缬沙坦对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 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 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吴开胤周同孙桂芝张玉梅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肾切除术肾组织肾血管
黏附分子与树突状细胞在大鼠肝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及抗黏附干预的影响
<正>目的: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作用,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关键因素。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其炎症组织迁移主要由选择素介导。但DC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
周同孙桂芝张玉梅赵亚鹏陈楠
文献传递
树突状细胞转分化及其与肾脏疾病被引量:5
2005年
张玉梅赵亚鹏周同李晓
关键词:细胞转分化肾脏疾病树突状分化细胞表型改变分化潜能
树突状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作用及缬沙坦的干预调节被引量:1
2007年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纤维化大鼠肾小管间质中分布,以及缬沙坦对DC浸润聚集的干预作用。建立肾大部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取肾组织,采用HE和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采用免疫双染及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DC-SIGN+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选择素以及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II型胶元(ColIII)、纤维连接蛋白(FN)在上述肾组织中表达;以及RT-PCR检测P-选择素、TGF-β1、α-SMA、ColIII、FN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1)模型组DC-SIGN+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和4周呈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2)12周时手术组大鼠肾小管间质区P-选择素、TGF-β1、α-SMA、ColIII、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增加,并与TIF程度以及DC-SIGN+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3)经缬沙坦治疗后,DC-SIGN+DC分布减少,以及P-选择素、TGF-β1、α-SMA、ColIII、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研究结果表明,DC启动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周同吴开胤孙桂芝李晓张玉梅张雁云张冬青陈楠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切除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抗黏附治疗对大鼠急性肾损伤中树突状细胞迁移聚集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ICAM-1及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0)和非治疗组(n=20)。按不同再灌注时间(1,3,6和24h)再分为4组,另设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分别观察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ICAM-1表达及CD1a^+CD80^+DC分布变化;同时观察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①缺血再灌注1h起,P-选择素即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肾内广泛高表达,至24h仍维持一定量水平;ICAM-1于缺血再灌注6h起持续以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和明显增强。②CD1a^+CD80^+DC自再灌注1h起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数量逐渐增多,至24h达峰,并与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密切相关。③此外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出现明显的肾组织细胞凋亡。④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受到抑制,CD1a^+CD80^+DC分布及数量减少,MDA含量降低和SOD活性上升,细胞凋亡减少,以及肾组织病理损伤和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 本研究提示。
周同孙桂芝张玉梅吴开胤李晓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关键词:黏附分子树突状细胞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