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龙

作品数:29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生物标志
  • 18篇生物标志物
  • 18篇标志物
  • 10篇沉积物
  • 8篇植物
  • 8篇浮游植物
  • 7篇群落
  • 7篇群落结构
  • 6篇表层沉积物
  • 5篇全新世
  • 5篇颗粒物
  • 4篇悬浮颗粒物
  • 4篇有机质
  • 4篇同位素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长江口
  • 2篇盐度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机构

  • 29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台湾中央研究...
  • 1篇中央研究院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9篇张海龙
  • 21篇赵美训
  • 14篇邢磊
  • 6篇李莉
  • 5篇肖晓彤
  • 3篇陶舒琴
  • 3篇毕蓉
  • 2篇孙耀
  • 2篇唐启升
  • 2篇丁玲
  • 2篇刘焱光
  • 2篇袁子能
  • 2篇张婷
  • 2篇于蒙
  • 2篇陈蔚芳
  • 1篇向荣
  • 1篇吴鹏
  • 1篇戴民汉
  • 1篇孙晓霞
  • 1篇刘东艳

传媒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海洋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冰洋海冰重建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变暖和大气中CO2的增加,北极海冰的范围和厚度都显著衰减。数值模拟预测在未来20~50年,北冰洋中心海盆在夏季将可能成为无冰区。研究北冰洋海冰历史演变的沉积记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现代海冰减少的控制机制并对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提供依据。文章回顾了北冰洋古海冰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指标重建和数值模拟。用于重建古海冰的传统指标有IRD(Ice-Rafted Debris,冰筏碎屑)、微体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指标等,北冰洋IRD和微体生物化石的记录表明北冰洋的海冰出现于大约47.5 Ma,永久性海冰出现于大约14 Ma,是北冰洋古海冰研究的重要发现。但是传统指标是间接指示海冰的变化且不能量化海冰,限制了北冰洋海冰历史演变的研究。近十几年来,海冰的直接指标IP25(Ice Proxy with 25 carbon atoms)的发展,是北极海冰历史演变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里程碑,通过与海冰数值模拟结合,首次验证了氧同位素6期北冰洋在陆架边缘存在冰间湖(Polynya)。近年来,最新的气候模式结果显示中全新世北极海冰变化可以影响中低纬度及北半球气候。未来研究中,北冰洋多指标沉积记录与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海冰变化的控制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
张海龙肖晓彤
关键词:海冰气候变化数值模拟
冲绳海槽中部过去15ka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重建被引量:9
2008年
生物标志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本文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冲绳海槽中部来重建冰消期至全新世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生物标志物总含量的变化表明冰消期海洋生产力高于全新世;而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变化显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冰消期期间颗石藻的相对比例下降,而甲藻和硅藻升高.冰消期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与冬季季风加强有关.另外,相对低的海平面也会造成陆源营养盐输送增加.陆源生物标志物(长链偶数正构醇)含量的增加也证明了陆源物质输送的增加.同时,冰消期期间营养盐输送的变化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
邢磊赵美训张海龙刘焱光石学法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冲绳海槽冰消期全新世
胶州湾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环境现状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解胶州湾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环境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9年8月在胶州湾30个站位点采集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并于2021年5月在胶州湾沿岸采集了18个站位点的水样,对水体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和组成以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及生物硅含量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内水体和沿岸水体中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和溶解硅酸盐浓度空间分布相近,高值均位于湾东北部,主要受到河流输入和沿岸污水排放的影响,低值主要出现在湾中部和湾口处。结合近30年来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胶州湾夏季营养盐浓度在1990−2008年期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政府实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以及河流径流量下降使得2006年以来营养盐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该变化在空间上主要体现为大沽河氮、磷输入量的减少及其对应的湾西部营养盐高值的消失。胶州湾氮、磷营养盐输入的不平衡使得“磷限制”在2000年后逐渐加剧。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高值均集中于东北部和东部沿岸,结合生物硅和水体营养盐含量分析显示,这主要是河流与排污输入及其带来的高初级生产力造成的,沉积物生源要素与水体营养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沉积物粒度较粗对有机质保存的不利影响以及湾口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共同导致了湾西部、中部以及湾口的生源要素含量较低。δ^(13)C以及二端元混合模型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总体以海源为主,平均占比为64%,东部沿岸受陆源输入影响较明显。δ^(15)N的空间分布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受到了海水养殖与污水排放的共同影响。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环境现状共同表明,对东北部河流和沿岸污水排放的控制是后期胶州湾污染治理的关键�
王猛王玉珏刘栋刘东艳刘珂张海龙肖晓彤
关键词:营养盐
末次冰盛期以来日本海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被引量:7
2009年
生物标志物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本文利用这种方法重建了日本海末次冰盛期以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生物标志物含量在末次冰期最盛期21~19 ka和14~4 ka时有高值,而在19~14 ka、4~0 ka有低值。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生物标志物的高含量是由于分层导致的底层水缺氧,生物标志物得到较好保存的结果,而此时日本海盐度很低,使颗石藻相对含量很低;19~14 ka陆源输入减少,日本海生产力水平较低,不断增加的盐度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硅藻、甲藻占优转变为颗石藻占优;14~4 ka对马暖流流量的加大提高了日本海的初级生产力,同时高营养盐利于硅藻、甲藻的生长,使颗石藻的相对比例减小;4 ka以后随冬季风的增强和黑潮减弱,对马暖流减弱,供应的营养盐减少,日本海生产力水平降低,使颗石藻的相对比例增大,硅藻、甲藻的相对比例减小。
赵美训张荣平邢磊张海龙刘光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冰期全新世
东海沉积物中微生物标志物GDGTs年代际变化及来源被引量:4
2012年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基于GDGTs的各种指标以其在指示物质来源以及海洋和陆地古温度重建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古海洋学、古湖沼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采自东海陆架区的DH5-1站位(29°28.118′N、123°06.639′E,水深63.5m)的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有机质和GDGTs分析,研究了GDGTs化合物在东海陆架区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的含量和沉积通量变化,并利用δ13 C、C/N以及基于GDGTs化合物的BIT指标讨论了该海区近150年来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变化。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加强了冬季闽浙沿岸流对长江口沉积物的搬运,使得该海区陆源输入量呈增加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营养盐输入的增加,使得海洋生产力提高,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比例下降。
张婷邢磊张海龙李莉赵晓晨陈蔚芳赵美训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长江口及东海陆架区颗粒物和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可以指示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类脂生物标志物是重建晚第四纪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指标.但目前为止,类脂生物标志物在东海水体及沉积物中的对比研究还很缺乏。针对这一问题,于2010年6月10日至6月20日在长江口及东海陆架区采集了表层颗粒物和沉积物.研究其所含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并对比分析。研究的类脂生物标志物包括长链奇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源高等植物),长链烯酮(来自颗石藻),菜子甾醇(主要来自硅藻),甲藻甾醇(主要来自甲藻)。研究结果表明表层颗粒物中的长链正构烷烃并未表现出奇偶优势(CPI25-33平均值为1.2),主要可能受到石油烃类的影响,从而使得长链奇碳数正构烷烃对陆源有机质的指示作用发生偏差。但是表层沉积物中的长链正构烷烃表现出明显的奇偶优势(CPI25-33平均值为2.9),并且长链奇碳数正构烷烃有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与长江陆源物质对东海的输入模式相似。颗粒物与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不同,可能主要与石油污染、时间尺度和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东海表层颗粒物中海源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和甲藻甾醇的分布与以往浮游植物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区域中部南北各存在一高值区,主要受控于初级生产。表层沉积物中这两种海源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表层颗粒物不同.在研究区域内呈现近岸和外海高,中间低的趋势。导致表层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海源生物标志物不同分布的原因为:表层颗粒物中的有机质主要由某个季节在表层产生的。而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是反映了年或者几年平均的水柱输出生产力。此外,表层的有机质在输出到沉积物中的过程中还受到迁移、转化、降解以及粒度等沉积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某个季节的表�
姜一晴邢磊张彭辉张海龙赵美训
关键词:长江口颗粒物沉积物
2013年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悬浮颗粒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分析了2013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39个站位的表层颗粒物样品,获得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含量及其分布趋势。通过对比2013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结果,发现三种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及其分布趋势大体一致。菜子甾醇、生物标志物总量(∑PB)和叶绿素a的高值区与长链烯酮的低值区出现在长江口外海域,说明研究海域生产力高值区在长江口外附近海域;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营养盐是调控生产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站位,2013年三种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总和是2011年的2.3倍,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较大的长江冲淡水水量带来了较多的营养盐。另外,2013年东亚夏季风较强,加强了长江冲淡水向外海扩散,所以2013年生产力高值区比2011年略靠近东北方向的外海。2013年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与∑PB比值的高值区分别出现在长江口外海域、长江口外东南海域和南黄海中部海域,表明硅藻和甲藻在生产力较高的长江口附近海域生长占优势,而定鞭藻在生产力较低的南黄海中部生长占优势。通过对2013年和2011年夏季南黄海和东海生物标志物的对比分析,证明了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准确指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指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年际间的变化。
陈曦毕蓉张海龙赵美训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
东/黄海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记物的分布与古生态重建
<正>生物标记物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海洋学,气候和环境重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变海洋生物泵的效率,从而对碳循环造成影响,所以利用生物标记物来重建第四纪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赵美训邢磊张海龙丁玲陈建芳孙耀
文献传递
东海和黄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态重建潜力被引量:13
2008年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但目前还缺乏这一应用的现代证据,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文中作者对东/黄海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357~3115ng/g,黄海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898~6714ng/g,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生物标志物总量基本具有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所得到的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比例结果显示在东海的长江口方向离岸越远硅藻相对比例下降,而在长江口以南则是离岸越远硅藻比例升高。在东海和黄海颗石藻所占比例都很低,但是有离岸越远比例升高的趋势。用生物标志物所重建的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相符,但其绝对值却与现场资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生物标志物重建种群结构提供了现代数据,但是此方法的定量应用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张海龙邢磊赵美训孙耀唐启升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表层沉积物
海洋沉积有机物质的降解及其模式被引量:3
2014年
作为长期碳汇,海洋沉积物中埋藏的大量有机碳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有机碳从海洋输出到沉积物中后,在沉积物中还要经历有氧降解和无氧降解。有机物降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有机物本身的分子结构和组成种类;氧化还原状态;有机物所附着的基质;温度、压力、盐度等物理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研究沉积有机碳的含量及埋藏量变化首先需要校正降解对沉积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降解模式是定量估算降解对沉积有机碳的影响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沉积有机碳降解的因素,对降解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未来降解模式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蒋宇轩邢磊张海龙姜一晴赵美训
关键词:降解海洋沉积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