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新林

作品数:25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地震
  • 4篇网络
  • 3篇重力场
  • 3篇重力基线
  • 3篇重力仪
  • 3篇绝对重力仪
  • 3篇基线
  • 3篇潮汐
  • 2篇地表
  • 2篇地壳
  • 2篇地震监测
  • 2篇震前
  • 2篇日本列岛
  • 2篇数字化
  • 2篇重力潮
  • 2篇重力潮汐
  • 2篇重力潮汐观测
  • 2篇重力卫星
  • 2篇绝对重力测量
  • 2篇比测

机构

  • 2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0篇中国地震局
  • 8篇中国地震台网...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安徽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精...
  • 2篇东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北京劳雷物理...

作者

  • 25篇张新林
  • 11篇汪健
  • 11篇胡敏章
  • 7篇申重阳
  • 6篇韦进
  • 5篇谈洪波
  • 4篇徐如刚
  • 4篇李辉
  • 4篇郝洪涛
  • 4篇吴桂桔
  • 3篇梁伟锋
  • 3篇王晓权
  • 3篇刘少明
  • 3篇张毅
  • 2篇孙文科
  • 2篇赵云峰
  • 2篇王青华
  • 2篇喻节林
  • 1篇朱治国
  • 1篇颜蕊

传媒

  • 5篇地震地质
  • 5篇中国地震
  • 4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5
  • 5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中国大陆重力潮汐观测看印尼Ms8.7地震的重力效应被引量:4
2007年
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Ms8.7地震前后中国重力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M2波潮汐因子的月变化曲线及加卸载响应比讨论了该次地震可能引起的重力趋势性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印尼Ms8.7地震引起的M2波潮汐因子趋势性变化是明显的,但在不同地区趋势并不相同。
喻节林王晓权张新林李辉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
2021年西藏比如6.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研究
2022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2015—2020年期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21年3月19日比如6.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前约3年的重力图像中出现穿过震中区的SN向重力变化梯度带,其形态和持续时间与现有典型指标一致,表明重力变化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本次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引起的重力异常信号;(2)实测重力场变化与正断型断层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在形态上基本一致,结合本次比如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以正断为主,推测羌塘块体EW向拉伸运动为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
郝洪涛韦进韦进赵云峰陈兆辉赵云峰张新林
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混合重力测量试验与分析
2023年
在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过程中,相对重力仪的格值标定和基准控制通常采用本网内的绝对重力基准值,由于仪器格值和控制基准的影响相互耦合,难以定量分析格值、基准控制对测网数据平差处理的影响。文中基于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的混合重力测量数据,解耦了格值、基准控制的影响,获得了金寨重力基线场的初值。结果表明:金寨重力基线场可以满足安徽地震重力测网仪器标定的需求,对提升监测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基线场、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徐如刚张新林张新林梁霄孙鸿博储飞黄显良汪健
关键词:格值
红河断裂带北、 中段近期重力变化及深部变形被引量:1
2021年
地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结构与变形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性。为检测其地壳现今深部物质迁移和变形特征,文中利用红河断裂带北、中段2013—2019年3条流动重力剖面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和去除地表垂直运动、地表水循环、剥蚀和冰川均衡调整引起的重力效应,获取了地壳深部物质迁移引起的趋势性重力变化信息。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近期的重力动态变化具有分段性特征:北段、中段和中南段剖面的平均变化率为(-0.39±1.30)μGal/a、(0.16±1.57)μGal/a和(0.29±1.25)μGal/a,北段剖面以红河断裂为界,NE侧呈负变化、SW侧呈正变化,SW侧相对NE侧以(3.1±0.55)μGal/a·100km的重力变化率增加,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背景下深部物质跨越红河断裂带后受澜沧江刚性块体阻挡、质量不断累积的特征;中段剖面断裂带区域的重力变化率比两侧低,体现了红河断裂的深部控制作用;中南段剖面的重力整体呈正变化,反映了印支、华南块体与川滇菱形地块间相互侧向挤压、深部物质累积的性质。基于重力变化反演的莫霍面变形结果表明:近期红河断裂带的莫霍面平均以0.54cm/a的速率持续隆升,北段、中段和中南段的平均变形速率为-0.06cm/a、1.36cm/a、0.32cm/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非均衡构造运动作用;北段莫霍面自东向西由下沉逐渐转为隆升;中段东侧隆升、西侧下沉;中南段变形速率低且两侧差异小;红河断裂带区域的变形速率明显低于两侧地块,体现了其对地壳深部变形较强的边界控制作用。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活动性研究提供新的约束。
汪健申重阳申重阳谈洪波谈洪波胡敏章梁伟锋张新林张新林吴桂桔
关键词:红河断裂带重力反演
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分形特征与地震监测能力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重力观测体系。从分形几何学角度研究了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分形特征,计算得到测网分维数Df=1.5598、最佳网格化间距r=139km。综合测网分维数与重力时变距、重力异常范围、测网范围等量化指标,对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网最佳网格化间距等特征值与MS6.0地震引发的重力场变化区域的特征异常区半径等统计量化指标接近,具备监测我国除边界及藏北无人区以外大陆区域的MS6.0及以上地震的能力。
韩宇飞汪健徐如刚徐如刚张新林
关键词:分形
庐山重力基线场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2018年庐山重力短基线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基于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方式对庐山基线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庐山基线场2015~2018年测段重力变化为-11.6~13.4μGal、均值-0.962μGal,较小的重力变化表明庐山短基线重力场较稳定;2000~2018年测段重力变化为-39~33.5μGal、均值-0.275μGal,总体以G16测点为界呈分化特征,上山侧(G16~JZ04)重力变化较平缓(约-3μGal),下山侧(G03~G16)因G04、G14测点重力值变化显著(分别为-24.95、-18.5μGal),导致相邻测段重力变化剧烈;测段重力变化与段差比值(B)为1.19×10^-4~3.58×10^-3;庐山及其周边地区由地表垂直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速率为0.7543±0.16μGal/a;近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呈震级小、沿断裂带集中分布特征;重力变化对相对重力仪一次项系数标定结果影响较大(正比于B值),对校正精度影响小,利用以往重力观测成果进行一次项系数标定时,绝对重力测段JZ02~JZ04误差影响小于最大重力段差测段,定期维护和复测是保障高精度重力短基线场的有效途径。
汪健韩宇飞张新林张新林申重阳胡敏章梁伟锋宋浩徐如刚刘少明
武汉九峰地震台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长期的重力变化和地壳形变观测是研究地下物质运动的重要手段。基于武汉九峰地震台2013—2020年的绝对重力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计算了长期的重力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趋势,并以1年、2年和3年的时间间隔分段,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分别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绝对重力年变化率、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以及对应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九峰地震台长期的重力年变化率为0.4799μGal/a,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1.2 mm/a,两者的比值为-0.3999μGal/mm,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与该区域的地下水活动有关。将不同时间段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数据展布在一张图中,发现数据点离散分布在不同区域,由此可初步判断地下物质运动过程,为区域动力学机制解释提供参考。
王嘉沛张新林张毅张毅胡敏章申重阳
关键词:地壳垂直形变
2021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比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介绍了2021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绝对重力比对观测的工作情况.基于各观测单位提交的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平差方法,进行了统一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了各比测点位的标准参考值和各观测仪器的等效度.比测结果表明:8台绝对重力仪的等效度在-6.1~3.0μGal之间,标准差RMS为2.8μGal,基于归一化偏差进行判断,可见所有参加此次比测的仪器都是等效的,均可满足陆态网络项目要求.
王嘉沛张新林韩宇飞申重阳
关键词:绝对重力仪不确定度
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处理系统
<正>“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监测重力固体潮观测新建台站,数据采集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传输,其数据处理系统也与此相适应,采用自动化处理。本文就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的处理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涉及数据预...
韦进王晓权张新林喻节林李辉
文献传递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与震前重力变化被引量:12
2021年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T_(e)为0~100 km,横向差异明显,且与块体构造关系密切.巴颜喀拉块体以北的柴达木块体T_(e)值高达50~80 km,以南的羌塘块体大部分区域的T_(e)大于20 km,五道梁以南出现局部大于30 km的高值区,玉树—德格地区出现局部大于40 km的高值区.巴颜喀拉块体T_(e)为0~20 km,较其南北块体明显偏小,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在南北“夹持”下发生物质东向运动,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东流的主要区域.地震易发生在岩石圈强弱变化的过渡地带(T_(e)变化梯度带),以及T_(e)较小区域的断裂带上.本次地震即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T_(e)低值区,震中附近有效弹性厚度约为15 km.震前流动重力变化分析表明,2015年以来3~5年的累积重力变化自西向东呈负-正-负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大致以震中为界形成了垂直于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过程中出现的深部构造运动态势.2018年以来的重力变化主要呈围绕震中形成西正-东负的弱区域性变化特征,显示震中地区已处于高应力应变的“固化”状态,地震即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拐弯部位.
胡敏章郝洪涛郝洪涛赵云峰刘金钊赵云峰刘金钊郑兵张新林王嘉沛张毅尹鹏吴云龙韦进汪健
关键词: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重力场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