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飞

作品数:53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41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5篇寒武纪
  • 17篇化石
  • 13篇腕足
  • 13篇腕足动物
  • 11篇早寒武世
  • 11篇寒武世
  • 10篇化石库
  • 10篇澄江化石库
  • 9篇寒武纪大爆发
  • 8篇动物群
  • 7篇澄江动物群
  • 4篇叶足动物
  • 3篇动物
  • 3篇水井沱组
  • 3篇纽芬兰
  • 3篇后生动物
  • 3篇寒武纪早期
  • 2篇灯影组
  • 2篇地球
  • 2篇地质

机构

  • 53篇西北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南...
  • 6篇长安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乡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云南省地质科...
  • 1篇乌普萨拉大学
  • 1篇麦考瑞大学

作者

  • 53篇张志飞
  • 24篇韩健
  • 18篇舒德干
  • 15篇刘建妮
  • 11篇张兴亮
  • 6篇张志亮
  • 4篇郭俊锋
  • 3篇王相人
  • 3篇李国祥
  • 3篇王妍
  • 3篇华洪
  • 2篇姚洋
  • 2篇韩建
  • 2篇汪洋
  • 2篇欧强
  • 1篇孙有斌
  • 1篇邓军
  • 1篇邱楠生
  • 1篇刘池阳
  • 1篇姚肖永

传媒

  • 10篇古生物学报
  • 10篇西北大学学报...
  • 7篇科学通报
  • 3篇自然杂志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地质
  • 1篇甘肃地质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YLOTITES PETIOLARIS LUO&HU,1999吻部构造的发现
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T.petiolaris为罗惠麟等1999年依据一块不完整的标本所建立,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从...
韩健张志飞舒德干
文献传递
寒武纪叶足动物神奇啰哩山虫与啰哩山虫的比较研究
2007年
2004年报道的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具有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镶嵌特征的珍稀动物神奇啰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和Shu)被认为是"斯芬克斯"谜一般的节肢动物化石,它的发现为探讨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实证.然而,由于神奇啰哩山虫与另一种叶足动物啰哩山虫(Luolishania Hou和Chen1989)的外形略有相似,一些学者认为神奇啰哩山虫是啰哩山虫的同物异名.鉴于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的重要区别,笔者对这两种叶足动物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认为神奇啰哩山虫和啰哩山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叶足动物,海口地区的"啰哩山虫"实际上是神奇啰哩山虫,而啰哩山虫极有可能是澄江帽天山地区的特有属种.
刘建妮舒德干韩健张志飞
关键词:叶足动物澄江化石库寒武纪
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中受创伤的中间型始莱德利基三叶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被引量:3
2019年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程美蓉韩健欧强张志飞郭进张兴亮
关键词: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及冠轮动物谱系演化
2023年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动物门类爆发性出现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自此,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从前寒武纪菌藻类支撑的2极食物链生态系统转变为动物消费驱动的3极食物链生态系统,成为地球隐生宙和显生宙的分水岭,是研究和探索显生宙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关键。寒武纪大爆发以地球海洋突然大量、快速出现的两侧动物和矿化壳体为标志。这些帽状、管状的壳体化石,除了少量蜕皮类,大多数属于不明亲缘关系的冠轮动物。因此,寒武纪早期冠轮动物的起源与谱系演化是古生物学乃至现代生物学颇具争议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腕足动物是地质历史上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地史延限最长的冠轮动物重要分支类群,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核心代表,其研究对于了解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生物宏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腕足动物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帚虫状祖先起源、蛤氏虫起源、托莫特壳起源和胶结质椎管状触手冠动物起源等假说。该文以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为主线,以化石系统实证或证伪国内外腕足动物起源假说为目的,全面总结了寒武纪腕足动物化石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和认识,探讨了地球已知最早的内肛动物、笼头虫和分节的威瓦西虫,以及胶结质椎管状腕足动物玉玕囊形贝发现对揭示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和冠轮动物多样性及其谱系演化的重要意义。然而,寒武纪大爆发与腕足动物起源的诸多研究问题远未解决,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结合多种埋藏相(包括特异型化石库和碳酸盐岩赋存的壳体化石),对于多门类冠轮动物化石开展综合解剖学和壳体显微结构对比研究,尤其是动物壳体矿化类型和显微结构的精细研究,是解决腕足动物乃至冠轮动物超门起源与演化问题的关键。
张志飞梁悦刘璠胡亚洲付饶
关键词:腕足动物系统发生学寒武纪大爆发
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结核的特征及形成过程被引量:5
2010年
报道了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硅磷质结核。X-衍射分析表明结核内部磷质含量较高,而外部硅质含量较高。镜下研究发现其内部常呈疏松状,且富含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表明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硅磷质结核的生长是在微生物调节下随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逐步进行的。
郭俊锋李勇舒德干韩健张志飞
关键词:微生物作用
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鳃曳形目的早期祖先被引量:6
2004年
对澄江化石库中鳃曳虫科的最古老的直接祖先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以及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二者很可能为同物异名, 其躯干之后存在一对而不是一个尾附肢, 肛前区发现可能的生殖管. 另外报道了一个极为稀有的化石鳃曳动物新属种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gen. nov., sp. nov. (双尾拟管尾虫), 其特征为: 25列吻突, 明显的颈区, 无环纹的躯干以及一对尾附肢, 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现生鳃曳动物的兜甲幼虫以及幼虫型鳃曳动物Palaeopriapulitidae科比较接近, 推测为Tubiluchidae科的直接祖先之一, 双肢型的尾附肢可能为Priapulidae科和Tubiluchidae科的共祖衍征. Paratubiluchus gen. nov. 很可能起源于具25列吻突的幼虫型鳃曳动物, 而且恰好处于兜甲幼虫型鳃曳动物与成虫型鳃曳动物的中间环节.
韩健舒德干张志飞刘建妮
关键词: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古生态学
寒武早期泥质基底腕足动物的生活策略——来自澄江动物群的证据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系统分析滇东泥质基底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的生活方式。方法依据澄江化石库丰富的腕足动物资料,论证寒武纪早期泥质基底腕足动物的生活策略。结果寒武纪早期泥质基底上腕足动物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肉茎附着型(pedicle-anchoring or pedicle-attaching)、自由平躺型(free-lying)、假内栖型(qusi-infaunal)和表栖粘附型(cemented epifaunal),肉茎附着型是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生活的最普遍的型式。结论空间生态分析显示,早寒武世滇东海盆中,腕足动物的分布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性,不同的腕足类型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空间群落结构。
张志飞王妍汪洋韩健
关键词: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生态位
湖北宜昌寒武系水井沱组古杯化石上蓝菌类及其微型钻孔
2012年
湖北宜昌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灰岩中富含大量壳体化石,主要包括腕足动物以及少量古杯化石。研究发现部分古杯化石表面保存丰富的微生物个体及其微型钻孔,同时发现有的微型钻孔内原位保存微生物个体,这种保存方式表明微生物体与微型钻孔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微生物体呈丝管状,空心,弯曲程度不等,横切面呈圆形,直径约7—10μm,长度可达500μm。钻孔直径15—25μm,横截面为圆形。微钻孔保存在古杯板间室(intersept)内,大多与板间室侧表面平行,少数与板间室侧表面斜交。形态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体可能为钻孔蓝菌类Endoconchialata。古杯骨骼上发现的这些微型钻孔及其原位保存的蓝菌类化石的研究对理解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发现的微型钻孔化石的成因和生物属性有重要启示。
王相人张志飞韩健
关键词:寒武纪
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和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和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和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
郭俊锋强亚琴韩健韩健王文哲张志飞
关键词:小壳化石
陕西汉中梁山实习基地大南沟剖面寒武系灰岩层化石组合及地层对比
2022年
小壳化石是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界限的主要生物标志,代表着地球生物矿化发生的起始,通常以磷酸盐化的骨骼碎片和微管保存,在寒武纪早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首次系统描述了陕西汉中梁山地质实习基地大南沟剖面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以及寒武系仙女洞组灰岩中的微型壳体化石。研究发现,杨家沟段富含似软舌螺类、开腔骨类、织金壳类等小壳化石;仙女洞组保存有大量的三叶虫碎片(小寻甸虫未定种Syndianella sp.、宜良虫未定种Yiliangella sp.、瘤壳马龙虫Malungia granulosa)、腕足动物乳孔贝和博茨傅徒贝、软舌螺类、似软舌螺、开腔骨类、高肌虫、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壳体化石。其中,以乳孔贝和博茨傅徒贝为代表的磷酸钙质腕足动物,在滇东马龙地区主要出现在玉案山组顶部到乌龙箐组下部,但在鄂西三峡地区和镇巴房县地区主要从水井沱组的中下部大量出现。因此,通过与滇东和镇巴地区寒武纪早期壳体化石生物组合对比,认为梁山地区灯影组杨家沟段地层应属于寒武纪前三叶虫化石带,隶属纽芬兰世第二期;仙女洞组生物地层属于滇东地区沧浪铺阶,在国际地层对比中属于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晚期到第四期早期。
罗梅刘璠胡亚洲陈延龙张志飞
关键词:小壳化石下寒武统化石组合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