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晓峰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心力衰竭
  • 3篇预后
  • 3篇衰竭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蛋白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对心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综合征
  • 2篇吸烟
  • 2篇冠状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炎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律失常发生
  • 1篇心率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郑州大学
  • 6篇郑州大学第一...
  • 5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电力医院
  • 1篇舟山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庄晓峰
  • 6篇何飞
  • 6篇赵菁
  • 5篇郭继鸿
  • 5篇王龙
  • 5篇张萍
  • 5篇丁荣晶
  • 5篇楚英杰
  • 5篇李学斌
  • 5篇高传玉
  • 5篇胡大一
  • 5篇滑少华
  • 5篇赵洛沙
  • 4篇魏经汉
  • 4篇黄振文
  • 4篇苟建军
  • 4篇张健
  • 3篇乔伟
  • 3篇张宇辉
  • 3篇李蕾

传媒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6
  • 6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即时检验检测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即时检验(POCT)检测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864例,采用POCT检测患者基线血清NGAL水平。根据基线NGAL水平三分位数分为低NGAL组(NGAL≤75.41ng/ml,n=288)、中NGAL组(75.41 ng/ml102 ng/ml时,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的风险随着NGAL水平升高而增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在基础模型+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NGAL水平可为心力衰竭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C指数(基础模型+NTproBNP+NGAL)0.7983 vs.C指数(基础模型+NT-proBNP)0.7973,P=0.025]。Kaplan
陈雨意田鹏超吴易航冯佳禹黄丽燕黄博平梁琳齐晨周琼翟玫黄燕庄晓峰刘慧慧张宇辉张健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心力衰竭预后
大动脉炎成人患者心脏扩大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大动脉炎(TA)合并心脏扩大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潜在的心脏损害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至2012年入院的大动脉炎成人患者,分别随机选择心脏扩大者59例与心脏正常大小者89例,共144例T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红细胞沉降率(ESR)与C反应蛋白(CRP)、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或肺动脉造影或CT检查。47例心脏扩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冠脉CT检查。2例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结果 TA合并心脏扩大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率、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者、ESR、CRP均显著高于心脏不大组(P<0.05)。导致心脏扩大的主要损害类型依次是高血压24例(40.7%)、瓣膜病21例(35.6%)、肺动脉高压12例(20.3%)、扩张型心肌病11例(18.6%)、冠状动脉病变6例(10.2%)、复合病变15例(25.4%)。结论为预防心脏并发症,应早期诊断TA,确诊后即严格控制炎症、降压。当出现心脏并发症后,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必要时可以行瓣膜置换术、血运重建术。但控制炎症始终是TA所有治疗的基石。
庄晓峰姜莉
关键词:大动脉炎心脏扩大炎症
真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真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FE)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连续人选2003--2009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真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选FE患者22例。中位年龄45岁,男女比例2.1:1。13例(59.1%)患者为医疗相关性感染,1例静脉吸毒相关感染。最常受累的瓣膜是主动脉瓣(40.9%),其次是二尖瓣(13.6%)。16例(72.7%)患者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10mm的赘生物占54.5%(12/22),〉15mm的赘生物占31.8%(7/22)。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念珠菌属,占68.2%(15/22),其中白念珠菌占45.5%,近平滑念珠菌占9.1%;其次为曲霉菌属,占22.7%(5/22),其中烟曲霉菌占9.1%。易患因素包括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免疫功能受损等。急性感染期间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难治性心力衰竭、系统性栓塞、难以控制的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住院病死率为40.9%(9/22),主要死亡原因为难治性心力衰竭、脓毒症并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卒中。15例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醋酸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7例(31.8%)患者接受了瓣膜置换术,其中3例为再次瓣膜置换术。接受内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住院病死率较低(1/7)。结论FE在医疗相关性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多见;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且赘生物体积大;住院病死率高,死因包括心力衰竭、脓毒症和反复的动脉栓塞。
孙筱璐张健王国干庄晓峰
关键词:心内膜炎真菌病病死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心力衰竭(心衰)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87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患者基线血清中的H-FABP浓度。根据H-FABP水平三分位数值分为低H-FABP组(H-FABP≤4.04 ng/ml,n=292)、中H-FABP组(H-FABP 4.04~7.02 ng/ml,n=292)和高H-FABP组(H-FABP≥7.02 ng/ml,n=293),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此外,根据患者心衰是否为冠心病所引起分为缺血性心衰和非缺血性心衰亚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H-FABP独立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基线H-FABP对心衰的预后价值。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H-FABP呈正相关(β=0.012、0.238、0.001、0.345、0.063,P均<0.05),女性、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钠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H-FABP呈负相关(β=-0.184、-0.006、-0.016、-0.034、-0.006,P均<0.05)。共有119例(13.6%)患者出现失访,在随访931(412~1185)d时,246例(32.5%)患者发生了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log2H-FABP)是心衰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HR=1.39,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FABP对心衰患者3个月、1年及2年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69及0.71),对应的基线H-FABP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85、6.54和6.54 ng/ml。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风险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在基础模型和基线NT-proBNP基础上,联用基线H-FABP可为心衰预后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P<0.001)。H-FABP分别以6.54 ng/ml(R
陈雨意田鹏超邹长虹冯佳禹黄燕周琼翟玫庄晓峰吴易航黄博平关敬元王静李心晴赵雪梅许天昱张宇辉张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后
基于冠心病患者的门诊戒烟服务方式分析与简化控烟流程探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估强化门诊戒烟随访对冠心病的吸烟患者戒烟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在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并确诊有冠心病的吸烟患者140例,按1: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戒烟门诊随访组(随访组)7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70例,分别进行不同干预。于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戒烟情况、戒烟误区、心血管事件率、药物使用率、门诊医疗费用和生活质量。并在研究结束时,对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基线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药物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统计时,随访组的戒烟率高于常规组[34.2%(24/70)比5.7%(4/70),P〈0.01];总心血管事件率低于常规组[21.4%(15/70)比47.1%(33/70),P〈0.01];药物使用率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其中降脂药[95.3%(67/70)比80.4%(56/70)]、β受体阻滞剂[82.4%(57/70)比41.3%(28/70)]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61.4%(43/70)比34.4%(24/70)]在随访组中的高使用率表现更为明显(P〈0.01);门诊医疗费用中位数明显低于常规组(3789.3元比4984.2元,P〈0.01);参考MYO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对两组戒烟失败原因统计发现,吸烟误区中排名前3位的是:①别人比我吸得更多,现在还健在[90.3%(56/62)];②吸烟使人放松,消除烦恼[70.9%(44/62)];③朋友聊天,喝酒吸烟[66.1%(41/62)]。门诊强化戒烟随访患者对该方案总体很满意率达42.8%,满意率达50.0%。结论强化门诊戒烟随访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吸烟患者的戒烟率、药物使用率以及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赵菁苟建军胡大一丁荣晶俞晓军何飞王龙张萍李学斌郭继鸿刘文玲李翠兰李蕾高传玉赵洛沙楚英杰黄振文魏经汉王一波庄晓峰乔伟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吸烟戒烟门诊医疗
浅谈医学人文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被引量:13
2016年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医疗服务技术至上、医患关系信任危机、医疗行业拜金主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医疗机构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患关系处于不甚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针对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赵菁陈清江李中琳苟建军何飞滑少华黄峥谢滢滢金歌庄晓峰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院文化以人为本医患关系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恢复期患者2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130)采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对照组(n=120)采用常规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2h心电图sT段50%回落情况,术后7d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和大出血情况;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同时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76±10.53)min比(59.94±9.78)min,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即刻治疗组患者TIMI3级血流的比例增多(94.62%比85.00%,P〈O.05),CTFC明显减少[(27.68±6.97)帧/s比(38.98±5.42)帧/s,P〈0.05]。两组患者术后2h心电图sT段50%的回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62%比63.33%,P〉0.05)。术后7d,治疗组血BNP水平低于对照组[(209.0±70.1)μg/L比(298.0±69.4)μg/L,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LVEF升高[(48.97±6.74)%比(39.42±9.56)%,P〈0.05],LVEDd减少[(47.58±5.94)mm比(50.46±6.78)mm,P〈O.05],LVESd减少[(24.76±3.21)mm比(26.84±3.67)mm,P〈0.05]。随访3个月内,治疗组术后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77%比3.33%,P〈0.05)。结论AMI恢复期患者行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
赵菁苟建军胡大一俞晓军何飞丁荣晶郭继鸿李学斌张萍王龙高传玉赵洛沙楚英杰滑少华乔伟庄晓峰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
河南省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44岁以下的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类型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历信息系统与远程会诊信息中心调取河南省44岁以下的青年ACS患者及同期住院的中年(n=280)和老年ACS患者(n=190)的信息资料,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特点;从患者的一般情况、心律失常类型、高血压、空腹血糖、甲状腺疾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早发心律失常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1)近3年,河南省发生ACS的青年患者200例,出现心律失常的110例,明显低于同期因ACS住院的老年患者(55.oo%比71.05%,P〈0.01)。(2)青年ACS患者心律失常中,前3位依次是:窦性心动过速(30.50%)、室性早搏(19.00%)、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16.50%)。青年ACS患者和中年ACS患者比较: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P均〈0.0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少(P均〈0.05)。青年ACS患者和老年ACS患者比较: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室性早搏、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较少(P〈0.05或0.01)。(3)青年ACS心律失常组与青年ACS非心律失常组相比,体质指数、吸烟指数、冠状动脉三支病变、饮酒、喜食咸品、甲状腺功能异常、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均明显较高(P〈0.05或0.01)。(4)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与河南省青年AC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排名前3位的
赵菁何飞胡大一丁荣晶俞晓军苟建军王龙张萍李学斌郭继鸿刘文玲李翠兰李蕾高传玉赵洛沙楚英杰黄振文魏经汉滑少华刘瑞云庄晓峰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
舟山群岛急性冠脉综合征青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舟山群岛44岁以下的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猝死提供方案支持。方法从舟山市人民医院的病历信息系统与远程会诊信息中心的城乡会诊信息系统调取舟山群岛44岁以下的青年急性冠脉征患者,以及同期住院的中年ACS患者和老年ACS患者的信息资料,从心电不稳定、泵衰竭和交感神经兴奋、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三大类别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从患者的一般情况、心律失常类型、高血压情况、空腹血糖、甲状腺疾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早发心律失常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舟山群岛发生急性冠脉征的青年患者共110例,出现心律失常的75例,明显低于同期因ACS住院的老年患者(54.55%vs.70.00%,P〈0.01);青年ACS组窦速的发生率最高,与中年ACS组(30.91%vs.21.67%,P〈0.01)和老年ACS组(30.91%vs.20.00%,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青年ACS心律失常组与青年ACS非心律失常组、中年ACS心律失常组、老年ACS心律失常组比较,吸烟比例明显增高(78.57%vs.32.5%V8.51.25%vs.55.56%,均P〈0.01)。建立logistie回归后发现与舟山群岛青年AC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冠脉病变支数(OR=24.293)、甲状腺功能异常(OR=20.353)、吸烟(OR=1.112)、饮酒(OR=1.03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R=1.356)。结论舟山群岛44岁以下的青年ACS患者,心律失常的出现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颤/房扑为主。冠脉病变支数、甲状腺功能异常、吸烟是造成其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治疗青年ACS患者时,应注重B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赵菁何飞赵洛沙黄振文邱春光魏经汉刘瑞云荀建军滑少华乔伟俞晓军袁国裕陈士良胡大一丁荣晶郭继鸿李学斌张萍王龙王伟民刘健高传玉楚英杰庄晓峰
关键词:舟山群岛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心律失常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比值对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比值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3527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T3/FT4比值的中位数分为低FT3/FT4比值组(1764例,FT3/FT4<2.15)和高FT3/FT4比值组(1763例,FT3/FT4≥2.15)。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进行系统的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研究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或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复合终点。比较基线时不同FT3/FT4比值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FT3/FT4比值与住院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527例患者的年龄为(56.8±16.0)岁,男性为2544例(72.1%);随访时间[M(Q 1,Q 3)]为2.79(1.00,5.03)年,最终随访时共记录了1542例患者的终点事件。低FT3/FT4比值组和高FT3/FT4比值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8.8±16.5)和(54.8±15.2)岁(P<0.001),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8.4%、61.9%(P<0.001)。FT3(HR=0.72,95%CI:0.63~0.84,P<0.001)、FT3/FT4比值(HR=0.76,95%CI:0.65~0.87,P<0.001)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心脏移植或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复合终点的相关因素;FT3/FT4比值预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40%、40%~49%、≥50%患者复合终点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0.91(0.77~1.08),0.83(0.50~1.39),0.65(0.50~0.85)(P交互=0.045)。结论低FT3和低FT3/FT4比值是住院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在LVEF≥50%患者中FT3/FT4比值具有更显著的预测作用。
周萍黄丽燕翟玫黄燕庄晓峰刘慧慧张宇辉张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