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丹

作品数:43 被引量:506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生物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0篇地表
  • 10篇地表温度
  • 8篇城市
  • 7篇反演
  • 6篇都市
  • 6篇都市圈
  • 6篇京津
  • 6篇京津冀
  • 6篇京津冀都市圈
  • 4篇遥感
  • 4篇热岛效应
  • 4篇热环境
  • 4篇网络
  • 4篇LST
  • 4篇城市化
  • 3篇单通道算法
  • 3篇地表温度反演
  • 3篇叶面
  • 3篇叶面积
  • 3篇叶面积指数

机构

  • 39篇首都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海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国家图书馆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资源卫星...
  • 1篇上海超级计算...
  • 1篇中国能源建设...
  • 1篇天津市滨海新...

作者

  • 43篇孟丹
  • 22篇李小娟
  • 11篇宫辉力
  • 5篇马占云
  • 3篇高庆先
  • 3篇龚建师
  • 3篇赵文吉
  • 3篇朱琳
  • 3篇韩洁
  • 2篇朱琳
  • 2篇李艳芳
  • 2篇邢婧
  • 1篇丁凤
  • 1篇刘辉
  • 1篇李京
  • 1篇刘倩
  • 1篇朱春芳
  • 1篇孙永华
  • 1篇余洁
  • 1篇由渊霞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载人航天
  • 1篇自然资源遥感
  • 1篇2006年全...
  • 1篇2010年中...
  • 1篇第三届地理信...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199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湿地监测技术方法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宫辉力赵文吉李小娟宫兆宁陈卫陈云浩胡东李京王民中付必谦付瑞海周昕薇王颖孟丹董瑞伶
该项目充分利用“3S”技术的强大功能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野外调查、定点监测、取样分析,采用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面结合、定期调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
关键词:
关键词:湿地监测方法生物多样性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甲烷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为全面了解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甲烷排放现状及未来趋势,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清单计算方法核算了2000—2015年我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甲烷排放量。基于嵌入中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甲烷排放IPCC清单计算方法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模拟分析了2015—2050年基线情景和7种减排情景下的甲烷排放达峰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甲烷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32.15×10^(4)t升至2015年64.78×10^(4)t,其中,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量增长迅速,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及经过处理后排放的甲烷排放量无明显增长;在模拟时段(2015—2050年)内,基线情景、节约用水情景、污水回用情景和节水回用情景中未出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甲烷排放峰值,在污水产生源头采取减排措施只能减缓增长速度,无法达到甲烷排放峰值;不同情景下的甲烷排放达峰时间及峰值不同,单一减排情景下的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2035年后,而组合减排情景的峰值出现在2035年前,其中全程减排情景峰值出现在2024年;单一减排情景中污水回用减排潜力较好,可将其作为减排重点方向;而组合减排情景中全程减排情景具有最大减排潜力。本研究表明,未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甲烷排放量仍呈不断上升趋势,采用多手段协同减排可实现预期时间内污水处理系统甲烷排放达峰.
任佳雪程海鹰孟丹陈海涛马占云高庆先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模型减排潜力甲烷排放
环境减灾卫星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及LST分布分析--以北京市城八区为例
环境减灾卫星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也是我国第一个多星多载荷民用对地观测系统。其B星上搭载有两台多光谱可见光相机和一台红外扫描仪。
李艳芳李小娟孟丹
关键词:环境减灾卫星地表温度单通道算法
北京市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
2023年
探究城市地表温度(LST)的驱动机制,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构建健康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20—2021年4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北京市LST,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地表覆盖、地形、社会经济和气象4种驱动因素对LST的解释程度。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LST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随季节变化明显,夏、秋2个季节热岛区集中分布于城区,春、冬2个季节热岛区分布较为分散;(2)LST的驱动因素存在季节变化,春季LST的主要驱动因素由高到低排序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数字高程模型(DEM),夏季LST的主要驱动因素由高到低排序为NDVI、DEM、MNDWI,秋季LST的主要驱动因素由高到低排序为DEM、夜间灯光、气温,冬季LST的主要驱动因素由高到低排序为气温、夜间灯光、MNDWI;(3)夏季LST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显示,NDVI、MNDWI和不透水面比例与LST之间的关系空间变异较小,道路密度、夜间灯光、DEM、风速、湿度和气温与LST之间的关系空间变异较大。
李雨露孟丹郭晓彤宋加颖
关键词:地表温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异质性
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典型城市景观的热环境效应被引量:63
2010年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融入到热环境研究中,尝试探讨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城市公园、道路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地表温度反演是分析热力景观格局及典型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的前提,论文以北京地区为例,首先利用两景ASTER影像数据采用TES算法定量反演地表温度。通过半变异函数分析地表温度空间异质性,确定最大采样尺度,然后在景观统计软件Fragstats中,计算不同粒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热力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通过景观斑块特征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探讨公园景观斑块、道路景观廊道特征的热环境效应。总体上公园景观对应的平均温度随着公园面积、边界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公园周长面积比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公园渐远,地表温度升高,且升温趋势变缓。随着道路密度增加,道路平均温度显著升高,标准差显著降低,道路密度等级与道路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8021;随着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增加,缓冲区内的平均温度略有下降,但变化微弱。因此,应充分重视公园景观在缓解城市热环境方面的作用,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孟丹李小娟宫辉力赵文吉
关键词:公园景观
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的冬小麦种植区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估算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蒸散量,为区域尺度科学、精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冬小麦农业观测站点数据,利用监督分类结合阈值法提取冬小麦种植区的空间分布,采用SEBS模型估算其蒸散量,分析冬小麦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研究区内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精度为88.0%,kappa系数达到了0.75,冬小麦种植面积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66.85%,占土地总面积的43.96%。冬小麦蒸散量随季节变化显著,平均蒸散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分析不同生育期冬小麦蒸散频率,在播种期、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蒸散频率分布集中,在收获期蒸散频数分布离散,冬小麦蒸散量表现为:抽穗期>拔节期>收获期>播种期>分蘖期。【结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采用SEBS模型可准确估算冬小麦日尺度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对于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蒋博武孟丹郭晓彤朱琳
关键词:蒸散发冬小麦
基于MODIS蒸散量数据的淮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其水资源利用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利用MODIS蒸散发数据产品(MOD16/ET)、降水和气温时序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了淮河流域20002014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淮河流域蒸散量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蒸散量多年均值为589.1 mm,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整体而言,淮河流域15年间蒸散量具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趋势分析结果显示,31.4%的地区蒸散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减少趋势,5.4%的地区蒸散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趋势,63.2%的地区蒸散量无显著变化。从蒸散量的气候因子分区看,52.0%的区域表现为非气候因子驱动型,44.1%的地区为降水驱动型,双因子驱动型和气温驱动型范围很小,面积占比分别为2.4%、1.5%,表明人类活动对蒸散发的影响巨大。四种植被覆盖土地利用蒸散量均值表现为林地>水田>旱地>草地。根据20002014年土地利用转变引起蒸散量变化的统计结果,草地转变为水田时蒸散量明显增加,旱地转变为草地、林地转变为旱地后蒸散量明显减少。
郭晓彤孟丹蒋博武朱琳朱琳
关键词:MODIS时空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类型淮河流域蒸散发
京津冀都市圈热环境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城市中原有的下垫面被建筑、不透水面等所替代,以及人为热排放,改变了“土壤—植被—大气界面”之间辐射、水汽和热量等的交换平衡,尤其对于大城市,“城市热岛”现象尤为突出。其作为城市生...
孟丹
关键词:地表温度
近10年北京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被引量:16
2013年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和2010年极端高温发生时MODIS卫星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应用差值、等温线、剖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市近10年来极端高温发生时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极端高温时的地表温度升高,高温区范围增加,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发展新区的高温区增加面积大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与生态涵养区;(2)北京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扩张对极端高温条件下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起着主导作用。
李晓萌孙永华孟丹余洁李小娟
关键词:极端高温城市化
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本文采用1990、2000、2006年3期多源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DEM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遥感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及土地科学相关模型等综合研究方法,首次提取近20多年来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信息(误差在10%以内),并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幅度、速度、空间增长格局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持续增加,1990-2006年,建设用地年平均变化率为2.81%;建设用地年变化速率较大的地区是唐山、保定、石家庄,大于全区平均变化率。京津冀都市圈城镇用地空间增长格局中,70%左右的新增城镇用地分布在城中心40km范围内,80%以上的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高速公路沿线20km范围内,并且新增城镇用地呈现沿城市中心、高速公路向外扩张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它们为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和决策借鉴。
孟丹李小娟徐辉宫辉力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GIS京津冀都市圈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