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万忠

作品数:52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太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15篇天文地球
  • 7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灾害
  • 8篇流域
  • 4篇低温灾害
  • 4篇地图
  • 4篇灾害等级
  • 4篇清代
  • 4篇小波
  • 4篇小波分析
  • 4篇汾河上游
  • 3篇地理
  • 3篇霜冻
  • 3篇周期
  • 3篇历史时期
  • 3篇流域生态
  • 3篇耕地
  • 3篇河流域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名
  • 2篇灾害研究
  • 2篇生态

机构

  • 50篇太原师范学院
  • 19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安市社会科...

作者

  • 52篇孟万忠
  • 17篇王尚义
  • 15篇刘晓峰
  • 5篇牛俊杰
  • 4篇赵景波
  • 3篇任世芳
  • 3篇马义娟
  • 1篇刘敏
  • 1篇赵淑贞
  • 1篇郝小刚
  • 1篇姚文波
  • 1篇张慧芝
  • 1篇邓斌
  • 1篇冯旭芳
  • 1篇张慧慧
  • 1篇周丽
  • 1篇王亚辉

传媒

  • 7篇太原师范学院...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3篇地理研究
  • 3篇晋阳学刊
  • 3篇三晋测绘
  • 3篇太原师范学院...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生产力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测绘科学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经济问题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农业考古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灾害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森林覆被变化被引量:6
2007年
植被尤其是森林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森林植被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生态安全和对汾河流域的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能否正常发挥.所以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森林变迁的历史,追根溯源,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规律,从而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恢复植被,为汾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孟万忠王尚义牛俊杰
略论河流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山西为例
2009年
水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水已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山西河流的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通过对河流健康问题的探讨,试图在河流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良性循环系统。
孟万忠王尚义
关键词:河流健康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汾河流域土地复垦制度研究
汾河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引发的流域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汾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遭到掠夺性的开发,产生了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统筹流域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构建流域一体化管理体...
刘晓峰孟万忠
关键词:流域土地复垦统筹
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清代旱灾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了该区清代(1644~1911年)旱灾等级、年际变化、周期及成因等问题。结果表明:在清代(1644~1911年)的268年里,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共发生旱灾77次,平均3.48a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中度旱灾、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各发生4次、65次、5次和3次,主要为中度旱灾,其他等级旱灾发生较少。研究区旱灾可分5个阶段,其中1644-1729年、1780-1809年、1860-1911年为旱灾少发阶段,1730-1779年、1810-1859年为旱灾多发阶段。总体来看,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旱灾发生频次呈现增加的趋势。该区清代旱灾有4a、10a左右的短周期,30a左右的中周期和63a左右的长周期。研究区清代处于干冷气候期,年降水量减少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是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清代发生了3次干旱气候事件,分别在1757~1759年、1877~1878年和1908~1910年间,干旱气候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张慧慧赵景波孟万忠
关键词:清代干旱灾害干旱事件鄂尔多斯高原
加强地图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21世纪高校地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地图应用能力,才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地图的应用相对滞后,必须深化改革,改革的内容应包括实践教学中地图的内容、方法、质量监控、评估等方面,以及学生读图、识图、析图、描图、填图、用图、绘图的能力。
孟万忠刘晓峰马义娟
关键词:地图应用高校地理专业实践教学
六百年来汾河上游人口压力增长与环境状态演变之关系被引量:5
2007年
应用文献学方法、野外勘查和实测数据,研究六百年来汾河上游行政区划变迁、人口、耕地和土壤侵蚀的发展,得到以下结论:(1)本区耕地增长远不及人口增长,故人均耕地减少1/3,而粮食单产并无明显提高;(2)通过对晚清阳曲县府推行土地清丈的成果分析,指出当时官方公布的耕地数不及实际数的一半;(3)清乾隆至光绪间,因坡地开垦而使侵蚀量有所增加,但在总侵蚀量中比重极小;(4)清光绪朝至今,由于较多开垦陡、急坡地,人为因素有所增长,但耕地上的侵蚀仍远少于自然力导致的沟蚀,只居次要地位。
王尚义任世芳孟万忠
关键词:人口压力汾河上游
1985—2012年山东霜冻低温灾害与粮食生产格局时空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通过对1985—2012年山东粮食总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粮食成灾和受灾面积、霜冻害成灾和受灾面积、发生灾害状况等农业气象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历史文献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这一时期山东低温霜冻灾害发生的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2年山东粮食总产量在时间序列演变中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变化,空间格局变化中粮食总产量及粮食高产区中心有所转移,由鲁中南转向鲁东北、鲁西地区。1985—2012年山东粮食总成灾率、受灾率总体上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但是霜冻低温灾害的成灾率、受灾率一直在递增,出现了4个高峰期,整体呈"M"变化。1985—2012年山东霜冻低温灾害受灾程度总体上与粮食生产类型区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主要受地形影响,中重度霜冻低温灾害主要分布在鲁中、东北部等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东波状丘陵区,轻度灾害主要分布在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
赵丽魏靖宇孟万忠
试论流域功能与文化被引量:5
2014年
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流域作为地球系统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而繁杂,这些要素成为文化形成与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流域本身及其所具有的农业经济、交通、自然功能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促使形态各异的流域形成了流域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及其地域差异。
孟万忠王尚义
关键词:流域文化
近百年山西霜雪灾害时空特征被引量:11
2012年
霜雪灾害对山西影响范围广、危害大,通过对山西1901~2000年历史文献和现代气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地区霜雪灾害的等级、阶段、周期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旨在探寻山西霜雪灾害发生的规律,为该地区此类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00年间轻度灾害占15.7%、中度占62.1%、重度占22.2%;灾害变化分为四个阶段,1901~1948年为第一阶段,1949~1964年为第二阶段,1965~1974年为第三阶段,1975~2000年为第四阶段,第一、三阶段以轻、中度灾害为主,第二、四阶段以中、重度霜雪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主要表现为2~3a、5~8a和25~35a的周期;山西的霜雪灾害可分为四种成因类型;100年中发生了四次寒冷气候事件,出现三个异常寒冷灾害年。
孟万忠刘晓峰王尚义赵景波牛俊杰
明清以来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关系
2021年
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主要产自中游多沙粗沙区,由于该区自明清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为了研究该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应用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考据方法并结合现代自然地理学野外勘察结果和调查数据,对黄河中游主要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三川河、湫水河等重点流域自明清以来人口、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清乾隆年代以前,导致该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而非耕地被大量开垦等人类活动;(2)自清乾隆年间始,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坡耕地被大量开垦加剧了本区土壤侵蚀,这种情况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表现尤为突出;(3)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升的主要泥沙成份--粗泥沙,主要产自上述5河流域内的基岩而非耕地,由此推断,迄至21世纪初期,由自然因素导致土壤侵蚀而造成的粗泥沙输沙量仍占黄河下游粗泥沙总输沙量的2/3左右。以上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淤积的粗泥沙主要来自于流域内的自然土壤侵蚀,人为因素则是加速土壤侵蚀的催化剂。今后该区仍应持续关注生态建设,尽可能将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壤侵蚀降到最低。
任世芳孟万忠
关键词:黄河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