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志鹏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壳
  • 2篇地质
  • 2篇东南
  • 2篇盆地
  • 2篇琼东南盆地
  • 1篇地层
  • 1篇地层结构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壳结构特征
  • 1篇地壳伸展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油气
  • 1篇上新世
  • 1篇区长
  • 1篇中新世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块体
  • 1篇构造地质
  • 1篇海洋地质
  • 1篇凹陷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孙志鹏
  • 2篇孙珍
  • 2篇王章稳
  • 2篇解习农
  • 2篇邱宁
  • 2篇何云龙
  • 2篇姜涛
  • 2篇王振峰
  • 1篇苏明
  • 1篇刘见宝
  • 1篇田姗姗
  • 1篇周蒂
  • 1篇张翠梅
  • 1篇张成
  • 1篇李俊良
  • 1篇陈志宏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海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被引量:37
2012年
深水沉积是近年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重点之一,利用高精度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揭示了南海西北陆缘区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内部构成特征.这些深水地区除堆积正常深海-半深海泥岩外,还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包括块体流沉积、深水峡谷、沉积物波等大型沉积体.研究表明,南海西北陆缘区发育4类陆坡,即进积型、滑塌型、水道化型、宽缓渐变型陆坡.不同陆坡类型具有不同地貌形态,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类型.大型块体流沉积主要发育于滑塌型和水道化型陆坡,沉积物波主要发育于宽缓渐变型陆坡下部及深海中央峡谷长昌段的周缘地区.由于南海西北陆缘自晚中新世以来形成向东开口的喇叭形变深的地貌形态,导致在盆地中央形成了独特的与陆坡走向一致的深海峡谷体系——中央峡谷.该峡谷的沉积充填不仅包括来自于西部峡谷头部的浊积水道沉积,还包括来自于北部陆坡的块体流沉积,特别是来自于滑塌型陆坡的块体流沉积.中央峡谷体系构成了西北陆缘区多源汇聚的深水沉积物输送系统,同时也是南海西北陆缘深水区重要的油气储层发育层系.
解习农陈志宏孙志鹏姜涛何云龙
关键词:沉积物上新世油气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地层结构与地壳伸展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琼东南盆地发育于前新生代基底之上,作为南海被动大陆边缘一部分,记录了南海北部裂陷盆地结构及其演化.利用最新钻井、反射地震、重力等资料,分析新生代盖层和前新生代基底地壳结构,建立盆地地层结构模型,然后计算全盆地地壳伸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地层序列的盆地充填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古近纪、新近纪以及第四纪期间(45 Ma~现今)最后沉积中心呈现逐渐向西或西南迁移趋势.下地壳局部表现为地震速度偏高(厚度2-4km,vP〉7.0km·s^-1,水平延伸范围约为40~70km).重震联合模拟显示这里存在密度偏高特征,推测存在可能与张裂晚期和扩张早期岩浆物质底侵或混合到伸展程度较低的大陆地壳有关.计算获得的前新生代基底地壳厚度由在弱展区域陆架区约25km,在减薄最大区域中央坳陷为3km.伸展系数(β)最高值大于6.0出现在中央坳陷,低值小于2.0在坳陷南北两侧,说明地壳在盆地中央拉伸比较剧烈.
邱宁王章稳王振峰孙志鹏孙珍周蒂
关键词:构造地质地壳伸展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地壳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向东通过西沙海槽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相通,其近东西向的展布形态明显异于深水区其他凹陷的NE—NEE向形态,为了弄清其地壳结构,从而更好地分析凹陷的结构和演化机制,这里根据深反射地震资料、VSP资料和最新重力资料对长昌凹陷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长昌凹陷北侧地壳厚度为22~24km,南侧地壳厚度约20~22km,从两侧向长昌凹陷中央地壳厚度逐渐减薄,最薄处只有2.8km;莫霍面深度与沉积基底呈镜像关系,沉积基底最深的地方莫霍面深度最浅,最浅深度距海平面13.8km;凹陷中央东部存在一层厚约4km的下地壳高速层,该层在地震剖面和层速度剖面上均可识别。
王章稳孙珍邱宁刘见宝王振峰孙志鹏
关键词:地壳结构
琼东南盆地裂后期S40界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1年
S40界面是琼东南盆地新近系裂后期的重要地质界面,发育时代为晚中新世末期(约11.6Ma),是裂后期充填序列中梅山组和黄流组的分界面.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大量二维测线的精细解释,结合钻井、生物等资料,从海平面变化、地震-沉积相跃迁、沉降速率等方面总结了该界面的特征,指出S40界面在盆地东西部特征差异明显:在盆地西北部浅水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特征,"下削上超"特征明显,在局部地区梅山组一段整套地层都被削蚀;在盆地东南部半深水-深水区域,S40界面上下反射具明显差异,界面之上为一组中等连续性、中-强振幅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界面之下地震反射多呈强振幅、中等连续-丘状反射,甚至局部出现前积反射.研究认为,S40界面的东西差异性可能与该界面在盆地东西部受到的控制因素差异相关:盆地西部主要受区域性海平面大规模下降的影响,S40界面表现出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削蚀;盆地东部则可能是西沙海槽在晚中新世以来的加速沉降在琼东南盆地的具体表征.受这次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盆地东部水体突然加深,接受大规模的沉降,界面上下表现为相的突变和跃迁,此时盆地已经具有"东深西浅"的地貌特征,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S40界面的性质厘定及其地质意义的重新认识有可能为中国南海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苏明解习农姜涛李俊良孙志鹏田姗姗张成何云龙张翠梅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沉降中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