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德源

作品数:31 被引量:372H指数:10
供职机构:地质矿产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地震
  • 13篇地壳
  • 9篇深地震
  • 8篇西昆仑
  • 7篇地壳结构
  • 7篇造山带
  • 6篇地震测深
  • 6篇深地震反射
  • 6篇测深
  • 5篇地学
  • 5篇地学断面
  • 5篇新疆地学断面
  • 4篇地震反射
  • 4篇地震反射剖面
  • 4篇山带
  • 4篇深地震反射剖...
  • 4篇剖面
  • 4篇反射剖面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圈

机构

  • 28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地质矿产部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康奈尔大学
  • 2篇锡拉丘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斯坦福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作者

  • 31篇卢德源
  • 18篇高锐
  • 10篇李秋生
  • 10篇李英康
  • 8篇李德兴
  • 6篇李敬卫
  • 6篇管烨
  • 4篇赵文津
  • 4篇黄立言
  • 3篇范景义
  • 3篇董树文
  • 3篇李朋武
  • 3篇吴宣志
  • 3篇熊贤明
  • 3篇崔作舟
  • 3篇车敬凯
  • 2篇张之英
  • 2篇陈纪平
  • 2篇武长得
  • 1篇贺日政

传媒

  • 7篇地球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学报(中...
  • 2篇1998年中...
  • 2篇1993年中...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1997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 4篇1993
  • 3篇1990
  • 1篇1989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接合带地壳细结构
<正>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该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尺度的“V”型耦合关系,追踪出塔里木岩石圈俯冲到西昆仑之下,与青藏高原岩石圈相碰撞的过程和席卷规模.研...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钱桂华李英康匡朝阳李德兴冯如进管烨李秋生
文献传递
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初探被引量:10
1997年
大别山造山带之所以成为造山带研究热点,是因为出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以柯石英榴辉岩(见封3照片1)(Xu Z.Q.1987,Wang X.et al.1989.Okay et al.1989)和含金刚石榴辉岩(Xu S.T.et al.1992)为代表的超高压(UHP)
董树文吴宣志高锐卢德源李英康何义权汤加富曹奋杨侯明金黄德志
关键词:造山带深部地质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被引量:60
2000年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 62 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 km/s,上地幔顶部 P波速度为 8.15 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P_(m1)和P(m2).P_(m1)和P(m2)在炮检距190~210km段有 20~30 km的叠置和错断.计算结果表明,莫霍面在北天山之下发生 10 km左右的错断,南深达 62 km,北浅达 52 km,莫霍面北倾下插.天山莫霍面的结构样式与某些碰撞型造山带相比有类似的结构,这可解释为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这个陆内俯冲是导致新生代天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P_(m1)和P_(m2)震相的发现是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
关键词:地壳结构造山带隆升
天山壳幔结构
<正>本文介绍根据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得到的天山地区的壳幔结构,并讨论天山造山带的隆升机制。本文认为导致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诸因素当中,除了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块体在天山两侧相向挤压之外,天山上地幔软流圈物质...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德兴李英康刘文张之英
文献传递
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被引量:10
2002年
综合宽角反射、近垂直反射的探测结果和有关地质资料,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显示:大别造山带地壳具有层块结构特征。沿安义—庄墓剖面,上地壳有7个弹性块体,中地壳有5个,下地壳有4个。扬子与华北地块的主缝合带是超高压变质带,扬子地块与大别造山带的现今分界线是与郯庐断裂相交的太湖—马庙断裂,磨子潭—晓天断裂是大别造山带的北界,北淮阳构造带呈楔状向下插入,它与华北地块的分界是肥中断裂。郯庐断裂在中、上地壳近于直立,下地壳向西倾斜。超高压变质带的厚度为5~7km,产状向北插入到北大别块体之下,折返过程是构造就位,不是大别山的均匀抬升,折返的主运动面是水吼—五河高温剪切带。
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缝合带地壳结构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上地壳地震结构特征——INDEPTH-Ⅱ顺带REFTEK广角地震资料分析结果
<正>1.根据1992年中美INDRPTH-Ⅰ项目顺带Reftek广角地震资料,进行二维计算,获得了测区6.0km/s左右的上地壳P波平均速度;其厚度,南自帕里之下的24km左右北讫达吉的40km左右。上地壳由四层组织:...
黄立言卢德源赵文津Yizhaq MakovskySimon L.Klemperer
文献传递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被引量:102
1998年
1994年完成的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全长420km)穿越了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个构造单元.获得了垂向成层、横向分块的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大别山地壳可分为三层:上地壳是多重叠覆的构造岩石层,中地壳为韧性变形层,下地壳整体成分偏酸性.大别山地表及浅部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典型的薄皮构造特征.本文提出大别山不同期双向俯冲造山模式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反向加楔退拔折返机制;大别山腹地至今仍保留6-8km厚的山根.
董树文吴宣志高锐卢德源李英康何义权汤加富曹奋扬侯明金黄德志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动力学
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南缘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深部背景
<正>1.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南缘的地壳结构恒河平原北部上地壳厚20km,层速度6.0-6.1km/s;下地壳厚20km,层速度6.6-6.9km/s。喜马拉雅山北侧,西起佩枯错,东至康马、普莫拥错,上地壳厚33-38km,...
卢德源
文献传递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76
2000年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山-盆结合地带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 发现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向北俯冲, 并与向南俯冲的塔里木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碰撞的证据. 这种大陆岩石圈相向俯冲碰撞图像, 确定了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耦合关系, 反映出陆内大陆-大陆的碰撞过程.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钱桂李英康匡朝阳李秋生李朋武冯如进管烨
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塔里木盆地结合带
藏南帕里至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REFTEK顺带广角地震观测结果分析被引量:9
1996年
本文主要介绍1992年中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与综合研究项目第一阶段(INDEPTHI-1)广角地震观测资料利用Seis81程序(Cerveny,1981)进行二维解释所获得的帕里一达吉地带的上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成果为:(1)前寒武结晶基底之顶界表现为R1界面。据本项目地质调查,藏南拆离系(STDS)在帕里以北约10km处出露,向北缓倾并向地下延伸。认为R1界面不仅是结晶基底之顶界的反映,而且STD可能沿着R1界面展布,也即R1界面同时是一条沉积盖层和基底之间的拆离层。R1界面埋深3±0.6—11±0.6km。(2)上述拆离层在萨马达一达吉之间,以R1界面之上的负速度梯度楔状体(LVL)为特征。LVL可能是STDS活动时拖带下沉的中生代特提斯沉积,或可能是含水破碎带。(3)在结晶基底内部存在第二条拆离带(LVZ),表现为T2反射波组。LVZ在帕里埋深8.5±0.6km,向北陡倾,至萨马达为22.5±0.6km深;再向北,倾角变缓,至达吉之下,达27±0.6km深。LVZ在帕里─萨马达之间,厚仅0.5km;至达吉,增厚至5km;也具楔形负速度梯度带性质;它可能是花岗岩局部融熔体之反映。(4)在萨马达─达吉?
黄立言卢德源赵文津Yizhaq马可夫斯基S.L.克来姆佩雷
关键词:地震测量上地壳结构拆离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