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霞
-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β链蛋白和BRAF V600E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检测β-catenin和BRAF V600E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评估其在颅咽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患者的颅咽管瘤标本。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不同类型颅咽管瘤的形态学特征,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其β-catenin、BRAF V600E以及Ki-67的表达。结果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CP)中,细胞核β-catenin呈阳性,见于漩涡状细胞丛、鬼影细胞旁的移行细胞和(或)散在分布的单个细胞,阳性率高达93%(39/42);而乳头型颅咽管瘤(PCP)中,细胞核未见β-catenin的阳性表达,仅细胞膜呈阳性表达。在PCP中,BRAF V600E的阳性比例为7/8,而ACP均呈阴性。3例颅咽管瘤的形态不典型,2例β-catenin呈细胞核阳性,符合ACP;1例显示上皮表面的纤毛BRAF V600E阳性,符合拉克氏囊肿伴鳞状上皮化生。ACP中,β-catenin核阳性细胞其Ki-67呈阴性。8例复发ACP患者的2次标本其β-catenin阳性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BRAF V600E分别为ACP和PCP的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形态不典型的颅咽管瘤的分型和鉴别诊断。
- 王军梅刘朝霞徐作霖崔云杜江徐丽李桂林
- 关键词:颅咽管瘤病理学WNT信号通路BRAF
- 颅咽管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手术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室确诊的2例颅咽管瘤恶变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其中1例患者恶变前后的组织学差异。纳入同期10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患者,比较免疫组化表达的差异。结果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均为25岁;恶变前均曾接受过放疗,恶变前病理学结果均为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2例患者恶变后均呈鳞状细胞癌形态,核大深染,核仁清楚,核浆比例高,核分裂像增多。肿瘤呈实性片状生长,星形网状结构少见。湿角化物多见,分布于癌巢和间质中。肿瘤浸润脑组织,基底膜破坏或消失。与恶变前相比,恶变后肿瘤细胞密度更高,细胞异型性更明显,核分裂像更多。免疫组化示所有患者CK和CK5/6均呈阳性表达,恶变患者恶变后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恶变前(50%对比5%),也明显高于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50%对比2%~10%)。结论颅咽管瘤恶变后恶性倾向明显,但仍保留部分颅咽管瘤特征,这有利于与相似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 徐丽刘朝霞方静宜王军梅杜江何艳姣李桂林
- 关键词:颅咽管瘤病理学恶变
- 中枢神经系统伴有多层细胞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染色体19q13.42基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伴有多层细胞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ETMR)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19q13.42基因改变情况。方法搜集3例ETMR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进行检测并观察ETMR病理特征。结果ETMR患儿平均年龄34个月,男性2例,女性1例。CT显示类圆形不均匀等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可见囊性区,肿瘤占位效应明显。手术治疗后2例患儿分别生存14个月和38个月,第3例术后4个月复发,后失访。组织学显示排列密集、核分裂象多见的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和由这些细胞组成的多层细胞菊形团在细胞稀疏的神经细胞瘤样背景中呈大片状或小叶状分布,其间可见无核神经毡结构。多层未分化细胞围绕有内界膜的中央空腔放射状分布构成多层细胞菊形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分化区细胞及神经毡表达突触素等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在细胞密集区及多层细胞菊形团呈阳性表达;NeuN散在少量神经元阳性。未分化细胞和菊形团区域Ki-67阳性指数40%~80%,而分化区Ki-67阳性指数1%~3%。CD99在其中1例的血管周围菊形团的细胞呈细胞质阳性。3例经FISH检测发现均有超过30%的肿瘤细胞染色体19q13.42位点扩增。结论ETMR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是独立的肿瘤实体,19q13.42特异性的基因改变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为今后治疗的研究提供分子学基础。
- 王军梅刘朝霞方静宜陈谦杜江徐丽李桂林
- 关键词:肿瘤染色体原位杂交
-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位置:大脑半球5例,右丘脑2例,小脑蚓部2例,鞍区2例,脊髓1例。瘤组织由大小较一致的圆形细胞构成,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周空晕常见,可见神经毡样结构、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样细胞分化、血管周围假菊形团、钙化、微血管壁增厚及透明变性等病理改变。免疫表型:Syn弥漫强阳性,7例瘤组织Ki-67增殖指数≤2%,5例Ki-67增殖指数为3%~8%。3例行染色体1p/19q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p和19q均不缺失。随访4个月~4年,1例术后2年肿瘤复发并播散。结论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组织学表现虽相似,但其更复杂,多见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样细胞分化,钙化、血管壁增厚及透明变性常见,神经毡样结构少见。需与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染色体1p/19q缺失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对于次全切除、非典型及复发病例术后应辅以放疗。
- 徐丽刘朝霞方静宜王军梅杜江李桂林
- 关键词:脑肿瘤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 抗TFE3抗体在脑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脑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抗TFE3抗体的表达,评价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脑转移性ASPS患者的临床分析,观察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与10例颅内副神经节瘤对比研究,观察抗TFE3抗体、横纹肌肉瘤标记物(MyoD1)、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S-100蛋白等的表达差异。结果8例脑转移性ASPS脑转移性,首次发现原发灶均为30岁以内,其中4例患者原发于下肢;影像学显示单发或多发的肿块影,边界清楚.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抗TFE3抗体在8例脑转移性ASPS中均为肿瘤细胞核强阳性,MyoD1、Syn、CgA各4例阳性,3例NSE阳性,4例肿瘤细胞中发现抗淀粉酶消化的PAS阳性结晶物质;副神经节瘤10例均表达CgA、Syn,6例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结论ASPS男性更易发生脑转移,抗TFE3抗体对ASP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TFE3抗体、Syn更有助于ASPS与副神经节瘤的鉴别。
- 刘朝霞李桂林方静宜陈谦杜江王军梅
- 关键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TFE3副神经节瘤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