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凤 作品数:21 被引量:205 H指数:8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痛风性肾病肾组织痛风结节形成一例 2010年 患者,男,33岁,反复右足疼痛2年,蛋白尿、Scr升高1个月余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背及拇趾部游走性疼痛,伴有皮肤红、肿、热,持续约2d后自行缓解,平均每半年发作3~4次。1年前发现尿酸升高,确诊为痛风。半年前右足疼痛发作频繁伴右膝关节疼痛,约10d发作1次,每次持续3~4d,服布洛芬、地塞米松后可缓解。1个月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46/98mmHg。 刘红 郭慕依 张志刚 刘春凤 丁小强关键词:痛风性肾病 结节形成 肾组织 膝关节疼痛 足疼痛 尿酸升高 15例膜型狼疮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2006年 目的:总结15例膜型狼疮肾炎(M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肾活检证实的ML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对随访的10倒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肾存活率分析。结果:15例MLN患者,男性1例,女性14例,年龄35.4±11.2岁,其中Va型6例,Vb型9例。15例均有蛋白尿,>3.5 g/24 h 4例(26.7%,Va型2例,Vb型2倒);血尿3例(20.0%,均为Vb型),其中肉眼血尿1例(6.7%);高血压4例(26.7%,Va型1例,Vb型3例);甘油三酯高于正常10例(66.7%,Va型4例,Vb型6例);胆固醇高于正常6例(40.0%,Va型3例,Vb型3例);低C3血症8例(53.3%,Va型3例,Vb型5例);合并肾外表现13例(86.7%,Va型4例,Vb型9例)。病理方面15例MLN患者平均活动性指数为2.13±0.92(Va型1.67±1.03,Vb型2.44±0.73,P>0.05);平均慢性指数0.93±1.10(Va型0.67±1.21,Vb型1.11±1.05.P>0.05),血管累及3例(20.0%,Va型1例,Vb型2例)。10例获随访者,平均随访73.9±53.6月(29- 175月),以肾穿刺日为起点,10年肾存活率75%。结论:MLN好发于年轻女性,多数临床表现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相似,肾病综合征较少见,肾存活率与文献报道相似。 刘春凤 徐元钊 丁小强 傅辰生 张志刚 郭慕依关键词:肾存活率 肾活检 328例肾脏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了解近年经皮肾活检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 2005年6月间因肾脏疾病住院行肾活检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328例肾脏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57例(78.4%)、小管间质疾病16例(4.9%)、继发性肾脏痛55例(16.8%)。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137例,占53.3%;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狼疮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高血压肾损害较多,分别占32.7%、27.3%和18.2%;小管间质疾病以急性间质性肾炎为多,占68.8%。IgA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并血尿;膜性肾病、高血压肾痛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单纯血尿主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单纯蛋白尿主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和轻微病变。蛋白尿并血尿主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轻微病变和狼疮性肾炎;大量蛋白尿主要病理类型是轻微病变、IgA肾病和膜性肾病。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为我国最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中以IgA肾病最常见;小管间质疾病发病率有增高,继发性肾脏病以狼疮肾炎最常见,其它特殊肾脏痛有增加。 刘永梅 邹建洲 方艺 滕杰 傅辰生 刘春凤 刘红 丁小强关键词:肾脏疾病 肾活检 罗格列酮对高血压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及其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高血压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1)高血压未治疗组;(2)普通降压组(利血平50μg·kg^(-1)·d^(-1)+二肼苯达嗪6.25 mg·kg^(-1)·d^(-1)+氢氯噻嗪6.25 mg·kg^(-1)·d^(-1));(3)常规剂量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5 mg·kg^(-1)·d^(-1));(4)大剂量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20 mg·kg^(-1)·d^(-1))。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常规剂量罗格列酮组收缩压为(176±18)mm Hg,与高血压未治疗组(191±25)mm Hg相比,无显著差异。大剂量罗格列酮组收缩压为(143±16)mm Hg,普通降压组收缩压为(137±27)mm Hg,与高血压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大剂量罗格列酮组尿蛋白排泄率为(16.78±3.50)mg/24 h,较普通降压组(27.94±12.79)mg/24 h显著降低(P<0.05)。未钳夹侧肾脏病理改变轻,大剂量罗格列酮组肾小球损伤指数为18.04±7.76,与普通降压组27.92±6.3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罗格列酮组微动脉壁/腔比为1.75±0.38,与普通降压组2.16±0.9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罗格列酮组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R)mRNA表达上调。结论罗格列酮对高血压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肾内AT2R表达有关。 傅辰生 钟一红 刘春凤 朱加明 丁小强关键词:罗格列酮 高血压 受体 血管紧张素 肾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术侧肾脏的表达 2007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主要通过两个受体Flk-1和Flt-1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VEGF及其受体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术侧肾脏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其在UUO大鼠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刘春凤 丁小强 朱加明 傅辰生 钟一红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侧输尿管梗阻 受体 肾脏 小管间质纤维化 内皮细胞凋亡 低氧与慢性进展性肾脏疾病 被引量:8 2005年 多数慢性肾脏病存在着进行性发展,即所谓的进展性肾脏病(PRD),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目前关于PRD进展机制的学说很多。上世纪末英国学者Fine提出的“慢性低氧学说”正日益受到重视,它强调了肾脏小管间质的慢性氧缺失在肾脏疾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低氧可诱导肾脏固有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导素,在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我们现对近期PRD与低氧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春凤 丁小强关键词:低氧 小管间质 终末期肾衰竭 肾脏保护 近端小管 炎症细胞 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011年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机制不明,多认为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主动过程,中性内肽酶(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醛糖还原酶(A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原位抗原的发现是近期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进展。IMN临床过程非常多样,随访10年以上的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IMN患者中50%~60%在10~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另有30%左右可以自发性缓解。肾功能持续减退及持续严重蛋白尿等是预后不佳的重要指标。低危IMN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合并高危因素,则应给予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IMN的首选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若有禁忌或疗效不佳,还可选择环孢素A、他克莫司或霉酚酸酯(最好联合适当剂量糖皮质激素),也可尝试应用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Rituximab等药物。总之,治疗应基于患者状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丁小强 刘春凤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 免疫抑制剂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单药治疗及联合应用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循环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表达的影响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24例CKD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予贝那普利20mg/d、缬沙坦160mg/d、贝那普利10mg/d和缬沙坦80mg/d治疗8周。记录随访过程中的血压、血清肌酐(SCr)、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和尿RAS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血、尿RAS组分活性以及三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的尿蛋白定量[(0.61±0.25)g/24hvs(0.35±0.20)g/24h,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60.76±28.05)ng/(mg·Cr)vs(23.09±14.74)ng/(mg·Cr),P<0.05]低于基线;缬沙坦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线[(99.17±10.56)mmHgvs(84.63±9.33)mmHg,P<0.05],血浆肾素活性(PRA)高于基线[(1.33±0.76)ng/(ml·h)vs(6.02±2.59)ng/(ml·h),P<0.01]。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蛋白尿下降>30%)分别为87.5%、12.5%和62.5%,贝那普利组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5)。治疗8周后贝那普利组PRA[(3.20±1.25)ng/(ml·h)vs(6.02±2.59)ng/(ml·h),P<0.05)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53.32±11.13)pg/mlvs(105.61±59.49)pg/ml,P<0.05)低于缬沙坦组。结论:贝那普利短期治疗可有效降低CKD患者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和蛋白尿,而缬沙坦可较贝那普利更显著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章晓燕 於佳炜 刘春凤 滕杰 钟一红 丁小强关键词:血浆肾素活性 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2005年 目的 总结 86例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患者早期临床及病理资料特点 ,分析肾脏存活率 ,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83- 2 0 0 1年我院经肾活检证实的 86例I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 ,对其中获得随访的 4 4例 ,以进展至终末期肾衰 (ESRF)或血肌酐浓度 (Scr)增加 1倍 (肾功能恶化 )作为终点判断标准 ,采用Kaplan Meier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86例IMN患者中 ,蛋白尿 >3.5 g/ 2 4h占 5 4 .7%,肾病综合征占 4 4 .2 %,血尿 2 9.1 %(肉眼血尿仅 1例 ) ,高血压 2 3.3%,肾静脉血栓 3.5 %。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为主 ,占 96 .5 %,小管 间质病变程度较轻。病理改变与肾活检前病程、Scr正相关 ,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以发病日为随访起点 ,5年肾脏存活率 96 %,1 0年 6 1 .8%;以肾穿刺日为起点 ,5年肾脏存活率84 .5 %,1 0年 5 5 .6 %。肾活检时的Scr和血胆固醇浓度与IMN预后相关。结论 肾活检时的Scr和血胆固醇浓度可能是预测IMN预后的有用指标。IMN患者应早就诊 ,早穿刺 ,以了解病情指导治疗 ,从而更好地保护肾功能。 刘春凤 徐元钊 丁小强 傅辰生 张志刚 郭慕依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 胆固醇浓度 临床病理资料 肾功能恶化 终末期肾衰 肾静脉血栓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目的比较三种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病原微生物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研究对象为 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在中山医院血透中心进行中心静脉插管的536例患者。其中348例为颈内静脉插管, 126例为股... 钟一红 丁小强 滕杰 陈利明 邹建洲 方艺 刘春凤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