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依依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双季稻
  • 3篇水稻
  • 3篇季稻
  • 3篇灌溉
  • 3篇
  • 2篇氮肥
  • 2篇稻根
  • 2篇水稻根
  • 2篇水稻根系
  • 2篇通气组织
  • 2篇根系
  • 2篇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肥利用效率
  • 1篇稻草覆盖
  • 1篇蓄水
  • 1篇蓄水灌溉
  • 1篇移栽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7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刘依依
  • 7篇傅志强
  • 6篇钟娟
  • 5篇龙文飞
  • 4篇龙攀
  • 1篇杜清秀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研究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6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双季稻栽培提供最优水肥组合模式,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了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结合4种施氮水平,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水稻生长及其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大于淹水灌溉;不同水肥组合下水稻干物质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从大到小为籽粒、茎、叶和根;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茎基伤流量以施中氮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间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早稻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略高于淹水灌溉,水分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晚稻不同处理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早稻产量以淹水灌溉施高氮最高,比间歇灌溉不施氮高出46.0%,差异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增幅仅为0.3%-7.1%,差异不显著;晚稻产量处理间差异显著,间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比间歇灌溉不施氮高出49.3%,比其他施氮处理增幅为1.7%-8.6%,差异显著。因此,早稻在雨水充足的前提下淹水灌溉施高氮可获得高产,晚稻以间歇灌溉施中氮为宜。
傅志强刘依依谢天洋钟娟
关键词:水稻灌水氮肥光合速率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给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支撑,采用水肥耦合方式,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2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4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氮组合对双季稻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灌溉下,以施高氮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最高,早稻分别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20.8%、22.7%和59.4%,晚稻分别高出13.9%、27.0%、58.6%;间歇灌溉下,早稻以施中氮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最高,分别比施高氮、低氮和不施氮高5.2%、15.8%和59.5%,晚稻以施高氮处理最高,依次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1.9%、15.4%、56.3%。水稻植株氮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溉条件下,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率、氮素稻谷生产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的水稻植株氮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均要高于淹水灌溉。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双季稻节水节肥生产。
傅志强龙攀刘依依谢天洋钟娟龙文飞
关键词:双季稻灌溉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
早稻灌浆乳熟期蓄水灌溉对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给湖南双季稻区稻田蓄水采用'早水晚用'的节水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早稻灌浆乳熟期起保持稻田不同的灌水深度(10、15、20 cm),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灌水深度对早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管理相比,灌深水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使产量减少3.1%~5.7%,但差异不显著;灌深水增加了62.7%~113.6%的CH4累积排放量,减少了63.1%~84.1%的N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水深10 cm增排量最高,随着灌水深度增加增温潜势降低,各灌水处理的增温潜势超出常规水管理57.2%~96.6%。根据湖南降雨季节分布规律,加高加固田埂后,早稻成熟期蓄积20 cm深水有利于双季稻区晚稻种植和节水。但蓄深水增加了CH4排放,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减排措施。
傅志强龙攀刘依依谢天洋龙文飞钟娟
关键词:早稻温室气体
水稻根系泌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4年
水稻根系泌氧特性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水稻根系泌氧原理、水稻根系泌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影响水稻根系泌氧能力的因素。介绍了水稻根系通气组织与水稻根系泌氧能力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根系泌氧研究存在的问题。
刘依依傅志强
关键词:水稻根系通气组织
深水免耕移栽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对晚稻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全面评价南方双季稻“早水晚用”节水栽培模式的意义,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晚稻移栽期灌深水+免耕移栽+稻草覆盖节水栽培模式对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在水稻齐穗期,节水栽培模式提高了9.6%~15.2%的光合速率(P〈0.01),但单叶水分利用率降低了13.3%~17.4%(P〈0.01);节水栽培模式降低了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导致减产显著(P〈0.05);灌水深20 cm的甲烷排放量较对照减排了6.1%,而灌水深15和10 cm分别增排了6.5%和4.0%,同时灌水深20和15 cm节水模式较对照增排了N2O;灌水深20 cm节水模式的增温潜势和单位产量CO2排放当量均低于常规灌溉。因此,在南方稻区晚稻生产采用“移栽期蓄水深20 cm+免耕移栽+稻草覆盖节”节水栽培模式可以确保晚稻种植,同时减排温室气体,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傅志强刘依依龙攀钟娟龙文飞
关键词:免耕稻草覆盖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为给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两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这4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小区试验,探讨了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显著降低了CH4积累排放量,与淹水灌溉相比,早晚稻分别降低13.18~87.90 kg·hm-2和74.48~131.07 kg·hm-2,分别减排了24.4%~67.4%和42.5%~66.5%;但促进了N2O排放,早晚稻的增排量分别为0.03~0.24 kg·hm-2和0.35~1.53 kg·hm-2,分别比淹水灌溉增加6.2%~18.3%和40.2%~80.9%.总体上,间歇灌溉降低了稻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其中早稻降低了18.8%~58.6%,晚稻降低34.4%~60.1%,两季综合降低2 388~4 151 kg·hm-2(以CO2eq计),下降41%~5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土壤CH4排放和土壤溶液Eh显著负相关,和溶液CH4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模式有利于减排CH4,虽增排了N2O,但增温潜势显著减少.综合来看,间歇灌溉配施中氮更有利于双季稻种植.
傅志强龙攀刘依依钟娟龙文飞
关键词:双季稻间歇灌溉CH4N2O减排
水稻根系泌氧能力与根系通气组织大小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通过水培试验种植早晚稻各8个品种,测定根系泌氧速率和根系通气组织大小及面积比例,比较其差异性并分析相关性,为提高水稻根系泌氧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单株根系泌氧速率与根系通气组织的结构(空腔)大小和根系形成通气组织的面积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通气组织的结构(空腔)大小与单根根系泌氧速率、单位质量根系泌氧速率呈正相关(P<0.05);根系形成通气组织的面积比例与单根根系泌氧速率呈正相关(P<0.05),然而与单位质量根系泌氧速率无相关性。水稻根系通气组织结构(空腔)的大小和形成通气组织的面积比例均与水稻根系泌氧能力正相关,通气组织发达,根系泌氧能力越强。
刘依依傅志强龙文飞钟娟杜清秀
关键词:水培水稻通气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