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明端

作品数:30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6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女性
  • 6篇翻译
  • 5篇华裔
  • 4篇英语
  • 4篇作家
  • 4篇王熙凤
  • 3篇译介
  • 3篇伤痛
  • 3篇女性形象
  • 3篇女作家
  • 3篇文化
  • 3篇弥合
  • 3篇华裔女性
  • 3篇笔下
  • 2篇电影
  • 2篇电影名
  • 2篇叙事
  • 2篇译介研究
  • 2篇语言
  • 2篇身份

机构

  • 27篇浙江理工大学
  • 3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开封大学
  • 1篇浙江旅游职业...

作者

  • 29篇付明端
  • 5篇毛文俊
  • 1篇许焕荣
  • 1篇龚淑梅
  • 1篇郭兰英
  • 1篇张龙
  • 1篇薛玉凤
  • 1篇方峥
  • 1篇柳文娟

传媒

  • 7篇浙江理工大学...
  • 2篇郑州航空工业...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2篇新校园(上旬...
  • 2篇外国语文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电影文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开封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河南广播电视...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伤痛到弥合——当代华裔女作家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2009年
当代华裔女作家笔下的母亲们在经历了伤痛和迷失后,开始自醒与超越,继而转向"地球人"、"世界公民"的身份追求。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寻母亲形象在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发展、深化及其文化寓意,从而挖掘华裔女作家笔下母亲主题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这些文化心理因素对于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的影响。
付明端
关键词:文化伤痛弥合
论《女勇士》中汤亭亭的女性哥特艺术
2015年
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以囚禁、疯癫等形式表现出隐性的女性哥特情怀。其中"唐人街"所代表的囚禁背景意指美国华裔寻找和逃避归属的家园,也是华裔建构族裔属性的心灵坐标和群体想象策略。文中女疯子或女幽灵在失常或死后获得的超常力量,反衬出现实中的压抑和绝望,彰显对现实社会的控诉,颠覆了世人对疯子和幽灵的负面刻板形象。在此,华裔被官方抹杀、压抑的历史,复杂的家庭和族裔秘密在哥特叙事中找到最合适的阐释。
付明端
关键词:囚禁《女勇士》女性哥特
从《小城畸人》看清教——谈清教观在《小城畸人》中的体现被引量:1
2015年
在《小城畸人》中,安德森以故乡小镇居民为原型,剖析了人与环境、人与上帝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世俗语境中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背离、犹豫、反思的艰难历程。安德森通过作品表达了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怀疑与不满,含蓄而尖锐地批判了清教伦理观对人性的压抑,认为工业技术发展加强了清教的世俗化和功利主义。《小城畸人》在对清教思想嘲讽和批判中也有某种继承,体现了作者矛盾困惑的宗教观念。结尾处流露的清教理想主义色彩代表了一种美国理想主义精神,安德森正是以对未来充满美好昭示的结局向读者提供了在信仰危机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如何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建立和谐生存新秩序的途径。
付明端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清教功利主义理想主义
“审美距离”对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的效用探析
2016年
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不同的期待视野暗示作品的意义与读者解读之间存在"审美距离",这种距离为理解原文提供了伸缩的空间。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可采用增补法、类比法等翻译手法拉近作者、读者和译者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原文信息在目的语读者心中产生反响。在考虑读者运用母语时的固定思维和审美的基础上,译者应尽量使译文既符合读者原有的接受模式,又能完整而准确地展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
付明端龚淑梅
关键词:审美距离心理距离
历史与文本镜像中的美国华裔女性符号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付明端
关键词:华裔女性刻板形象女性理想
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的探讨被引量:4
2006年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历史的必然性要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本文着重分析了新课程设置的思路及方法,指出学生要在打好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意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文化道德素质。
付明端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复合型外语人才语言
外显、建构与制约:语言在认识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2017年
在世界、思维、语言构成的三元认知结构中,语言的认知外显功能、建构功能和制约功能实现了人类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质世界的联结,对人类认识活动施加横向递推力。首先,语言的认知外显功能使得存在于个体思维意识中的感官印象和雏形概念得以在外部空间有效表达,实现了"我"眼中世界的外显化。在个体认知有效表达后,语言的建构功能实现了复数个体认知的汇集和人类关系网络的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对送入关系网络的认知子集进行整合、协调,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建构态认知,从而搭建了"我们"眼中的世界。成型后的建构态认知依托语言的制约功能、以具象语言符号为基本手段,对关系网络中的各行为人施加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毛文俊付明端
关键词:语言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视角下的《诗经》翻译研究
2017年
《诗经》在2010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上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的起源和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关于翻译诗歌,泰特勒的主张是用诗歌去翻译诗歌,不赞成将诗译成散文。诗歌如果变成了散文的形式,就会失去诗歌原本的韵味,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意象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变成枯燥无味的译文。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强调译文应遵循原文的主旨、再现原作的风格和强调译文的流畅。本文通过分析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在《诗经》英译中的体现,帮助读者更好地通过译文体会原文的风格和写作特点。
张龙付明端
关键词:《诗经》泰特勒翻译研究
《坠落的人》中的边缘叙事
2021年
唐·德里罗代表作《坠落的人》把叙事重点放在讲述经历“9·11”事件普罗大众的个体记忆,以独特的边缘叙事代替宏大叙事,通过边缘叙事带领读者从边缘走向中心。以边缘叙事为视角,从空间的边缘、边缘人的思考以及时间的破碎感与非线性叙事三方面对《坠落的人》进行分析。空间上德里罗有意使双子塔这一宏大场面缺席,重点描写经历者的生理与心理感受;而妇女、老人、儿童以及经济底层等边缘人物的刻画展现边缘人在反思主流话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时间上的破碎感和非线性叙事映射了“9·11”事件后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破碎和凌乱状态。边缘叙事不仅强调了“9·11”事件给大众带来的冲击和无法愈合的创伤,也表现唐·德里罗对人性的真实关注,为读者呈现一种挑战主流叙事、瓦解主流话语、实现文化批评的方式。
姚淑婷付明端
关键词:边缘叙事边缘人非线性叙事
中外文学悍妇形象之解读被引量:4
2006年
“悍妇”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一直作为众人否定的文学形象,但若分析悍妇产生的社会家庭原因、情感原因和时代原因,人们就会对悍妇的凶悍撒泼有不同的理解,她们并不是完全无理取闹,刁蛮耍横,而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极度担忧和绝望状态的孤注一掷,是对人性欲望的过度张扬和对不平等地位的极端抗争。她们的悍妒行为包含着对社会某些法规礼教的强烈抗争,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
付明端
关键词:中外文学悍妇形象父权制美狄亚王熙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