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华

作品数:70 被引量:338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2篇肉瘤
  • 20篇骨肉瘤
  • 19篇细胞
  • 17篇基因
  • 11篇蛋白
  • 7篇肿瘤
  • 7篇干细胞
  • 6篇克隆
  • 6篇成骨
  • 6篇成骨肉瘤
  • 5篇凋亡
  • 5篇生长因子Β
  • 5篇手术
  • 5篇转化生长因子
  • 5篇转化生长因子...
  • 5篇骨折
  • 5篇骨肿瘤
  • 4篇凋亡作用
  • 4篇融合蛋白
  • 4篇人成骨肉瘤

机构

  • 67篇第四军医大学...
  • 17篇第四军医大学...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西北有色金属...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免疫学教研室
  • 1篇生物化学与分...

作者

  • 70篇龙华
  • 45篇范清宇
  • 37篇马保安
  • 19篇周勇
  • 15篇张明华
  • 14篇杨彤涛
  • 14篇范德刚
  • 14篇袁华
  • 12篇裘秀春
  • 8篇单乐群
  • 8篇文艳华
  • 8篇王育才
  • 7篇李玲
  • 7篇牟翔
  • 7篇李军
  • 6篇陈烁
  • 6篇张惠中
  • 6篇胡运生
  • 6篇纪振钢
  • 6篇许彦鸣

传媒

  • 8篇中国临床康复
  • 7篇第十一届全军...
  • 6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临床军医杂志
  • 3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7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5篇1999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tBid融合蛋白基因的构建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分泌表达
2006年
目的:构建重组的Immuno-tBid基因,并检测其在HeLa细胞中的分泌表达。方法:将肿瘤表面抗原HER2的单链抗体基因与绿脓杆菌外毒素PE的转膜结构域基因(PE253-364aa)和tBid基因连接,并在5'端连接前导肽基因,构建成Immuno-tBid(e23sFv-PEII-tBid61/tBid76)基因。将其克隆到pCMV载体并转染HeLa细胞,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Genomic-PCR和RT-PCR分别扩增相应的重组基因片段。建株的HeLa细胞培养上清进行蛋白G琼脂糖凝胶免疫沉淀,Western Blot检测。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计数观察建株的HeLa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的Immuno-tBi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MV-e23sFv-PEII(253-364)-tBid61/tBid76)。稳定转染HeLa细胞,获得G418抗性的阳性HeLa细胞克隆,Genomic-PCR检测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细胞培养上清进行蛋白G琼脂糖凝胶免疫沉淀,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建株的HeLa细胞可以通过分泌途径产生Immuno-tBid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核染色结果显示,分泌Immuno-tBid蛋白的HeLa细胞呈标准的S型曲线生长,形态正常。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的Immuno-tBid基因,建株的HeLa细胞可以通过分泌途径产生Immuno-tBid蛋白。
裘秀春许彦鸣于翠娟赵晶孟艳玲杨彤涛龙华马保安周勇王成济杨安钢范清宇
关键词:TBID抗原分泌表达
微波高温灭活及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治疗长骨骨巨细胞瘤骨缺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微波高温灭活及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原位分离插入式微波天线高温灭活技术,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2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术后骨缺损,从手术技术、肿瘤复发情况、肢体关节功能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发生,2例复发,复发率9.8%;肢体关节功能优18例(85.7%)、良3例(14.3%)、中差0例。结论:微波高温能彻底杀灭肿瘤组织降低复发率,自体髂骨保证与近关节软骨下骨愈合,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能良好充填残余瘤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以防发生关节软骨面塌陷。
孙海滨杨彤涛张明华龙华范清宇马保安周勇
关键词:自体髂骨骨水泥骨缺损骨巨细胞瘤
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22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平均年龄8.6岁(3~14岁),其中右侧14例,左侧8例;男16例,女6例。尺偏型19例,桡偏型3例。病程为3 h^14d。参照Gartland分型,Ⅰ型3例,Ⅱ型17例,Ⅲ型2例。全部采用闭合手法复位辅助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术后复查随访,条件允许时去除石膏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结果骨折手法复位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患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6周,平均4.2周。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均恢复正常,无Volkm 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法复位辅助石膏外固定是一种有效的适宜于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既能实现骨折复位和稳固固定的作用,又避免了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对骨折周围血供的进一步破坏,可有效地遏制肘内外翻畸形。
于哲郑联合张勇王育才龙华马保安
关键词:手法复位儿童外科
8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2008年
目的研究频率为8Hz,声压级分别为90,100和130dB的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90,100和130dB次声作用组(次声频率均为8Hz),每组12只。将各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8Hz、不同声压级次声环境中,次声每天作用2h;对照组大鼠同期也置于次声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干预。于实验进行4周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取脑,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BDNF蛋白含量变化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mRNA在海马分布中的变化。结果各次声作用组大鼠海马中BDNF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随着次声声压级提高,BDNF水平下降幅度逐渐加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BDNFmRNA在大鼠海马各区域中均有分布,各次声作用组大鼠海马BDNF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其中以齿状回部位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结论实验大鼠经频率为8Hz,声压级为90,100或130dB的次声作用后,其海马(尤其是齿状回区)BDNF含量减少,BDNFmRNA表达水平下降,这可能是次声作用引起机体学习记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华龙华牟翔李玲唐晨张美霞葛雪松刘静瞿丽莉陈景藻
关键词:次声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内成骨实验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探讨冻干骨松质与转染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能否在体内更有效地成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BMSC体外培养扩增,然后用脂质体的方法将VEGF转染入该BMSC,再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骨松质,并植入自体肌袋。8周后取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色法染色观察。结果:8周时可见到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组在标本的表面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出现,并有类骨质形成,而单纯植入冻干骨松质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结论:转染有VEGF的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BMSC复合冻干骨松质。
张鹏马保安范清宇龙华范德刚杨连甲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髓基质骨缺损BMSC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7
2015年
目的 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与早期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4-12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摄下肢全长X线片(LLR)、测量手术前后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AKS评分、HSS评分评价TKA效果。将MFTA分为控制在2°以内组和3°以内组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利用LDFA、MPTA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 采用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3°≤MFTA≤3°组术后AKS关节与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MFTA〉3°或MFT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2°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2°≤MFTA≤2°组与MFTA〉2°或0.05)。分别以3°为标准对LDFA、MPTA进行分组,除术后ROM外,-3°≤LDFA≤3°组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LDFA〉3°或〈-3°LD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TA≤3°组与MPTA〉3°或MPTA〈-3°组术后ROM、AKS关节和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TKA临床效果确切,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为3°,即外翻3°-内翻3°,且引起术后下肢力线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股骨远端截骨不够精确。
王波胡海涛潘健简伟明牛舜龙华马保安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
腺病毒介导TGF-β_1基因感染兔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感染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观察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质量。[方法]以腺病毒Adeno-XTM为基因转移载体,制备携带TGF-β1基因的高滴度腺病毒液感染兔关节软骨细胞,通过光电镜、免疫细胞化学、Northern杂交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等方法观察软骨细胞形态、增殖及外源基因的表达。再将其与骨基质明胶(BMG)支架相复合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关节软骨缺损。[结果]腺病毒感染软骨细胞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检测出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Northern杂交显示Ⅱ型胶原表达水平增加,TGF-β1的表达显著增加了原代软骨细胞S/G2/M期细胞比例。将其复合于骨基质明胶上,经组织染色和电镜观察可见软骨细胞贴附于BMG表面和孔隙内大量增殖,在体移植修复实验组新生组织为透明软骨,关节面平整,软骨下骨完全重建再生。[结论]软骨细胞经携带TGF-β1基因的腺病毒感染后,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可用于制备组织工程化软骨。
龙华袁华马保安鱼兵裘秀春范清宇
关键词:关节软骨细胞腺病毒载体转化生长因子Β
次声作用后大鼠延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反应的关系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研究 8Hz ,90dB和 13 0dB次声作用后不同时间点 ,大鼠延髓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8Hz ,90dB和 13 0dB次声作用于大鼠 ,2h/d ,分别作用 1、7、14、2 1、2 8天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 ,观察大鼠延髓中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Fos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8Hz ,13 0dB次声作用 1d后大鼠延髓中开始出现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Fos阳性神经元 ,分布相同 ,关系密切 ,并随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多 ,14天后逐渐减少。 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GFAP反应均比13 0dB组弱。结论 8Hz ,90dB和 13 0dB次声作用可以同时激活延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袁华龙华李玲牟翔邱建勇刘静陈景藻
关键词:次声延髓星形胶质细胞
人成骨肉瘤高转移性细胞亚群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从低转移性人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中筛选出高转移亚群,并且建立人成骨肉瘤裸鼠转移模型。方法采用裸鼠腹腔传代的方法,获得腹水型自发性肺转移细胞,经体外培养和体内再次接种后获得高转移亚群。应用细胞计数法、染色体显示法、流式细胞术及裸鼠体内实验法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筛选出的高转移亚群SOSP-M在转移分析实验中达到100%肺转移率,除肺转移外还出现其他器官的转移。其染色体为50余条,保持人类染色体核型。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比例为48.5%。SOSP-M的细胞形态、染色体数目、体外及体内生长速度均与母系SOSP-9607有很大差别。结论SOSP-M是一个腹水型高转移细胞亚群。
殷剑宁范清宇龙华蒋维中裘秀春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亚群裸鼠
骨盆恶性或高度侵袭性骨肿瘤微波高温灭活保肢术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有相当比例的原发或继发恶性骨肿瘤发生在骨盆部位,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是荷瘤盆骨的切除及恢复骨盆连续性的重建。该手术创伤大,局部复发率高,术后功能差,是骨科医生公认的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方法]本文介绍一种全新的外科术式:将荷瘤盆骨从正常组织中分离,将微波天线均匀地插入瘤块内,输入电磁能量,通过热凝固达到杀灭瘤细胞的目的,勿需特殊的重建措施(不包括植骨等加固措施)。[结果]从1994年5月到2005年12月,152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上述疗法,IB期病人中48例得到良好的局部和全身控制,61例IIB期患者,19例死于肿瘤播散,42例经过术后3~11年的观察,未发生远隔转移或局部复发,24例骨盆转移癌患者,11例于术后6个月~3年内死亡,13例病人在观察期1~7年内尚存活,无肿瘤存在迹象。在存活病人中,多数获得美容学和功能学上均可接受的肢体。[结论]该方法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改进了肿瘤学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肢的功能。
范清宇马保安周勇张明华郑联合杨彤涛龙华王育才孙嗣国李钊
关键词:骨盆恶性骨肿瘤保肢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