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蕾

作品数:15 被引量:9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4篇蔗渣
  • 4篇生物质炭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土壤质地
  • 3篇农田
  • 3篇农田土壤
  • 2篇有机碳矿化
  • 2篇石灰土
  • 2篇碳矿化
  • 2篇探地
  • 2篇探地雷达
  • 2篇土壤表面
  • 2篇土壤深度
  • 2篇铵态氮
  • 2篇微生物
  • 2篇硝态氮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亚...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5篇黎蕾
  • 12篇苏以荣
  • 10篇何寻阳
  • 10篇陈香碧
  • 4篇李杨
  • 3篇邱虎森
  • 3篇肖和友
  • 3篇吴金水
  • 2篇刘坤平
  • 2篇赵次娴
  • 2篇王嫒华
  • 2篇胡乐宁
  • 1篇李扬
  • 1篇梁月明
  • 1篇刘淑娟
  • 1篇张伟
  • 1篇冯书珍
  • 1篇邓少虹
  • 1篇郑华
  • 1篇郑小东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2013年耕...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西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氨氧化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以桂西北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功能基因多样性,探讨了其与脲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灌木林例外),且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因Nitrosospira 3簇种群对铵态氮浓度敏感度差异导致其在3a、3b簇中分布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铵态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可能通过影响铵态氮浓度改变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但植被恢复后期土壤铵态氮浓度减少并未降低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LIBSHUFF和RDA分析揭示,植被类型和土壤脲酶活性及pH与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紧密相关,说明植被和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pH可能是决定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氮素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梁月明苏以荣张伟张伟陈香碧刘淑娟黎蕾冯书珍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脲酶活性植被恢复
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与岩石分布的地质雷达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与岩石分布的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其步骤:A、在待测区域内选择长方形样方,移除样方中土壤表面的植物;B、在样方中按等间距设置测线;C、向土壤中插入铁钎初步探测样方内土壤深度范围;D、探地雷达...
苏以荣陈香碧夏银行黎蕾
文献传递
喀斯特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2年
以贵州省清镇王家寨为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采用网格布点法,调查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地表层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分别为56.86、68.74mg·kg-1和264.12mg·kg-1,均显著高于旱地与水田(P<0.05);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微生物熵(MBC/SOC)值处于0.45%~0.55%之间,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OC及其组分均有显著影响。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MBC受土地利用方式和pH的影响较大,土壤SOC和DOC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OC与MBC无相关性,而DOC与MBC的相关性正负各异。3种土地利用方式剖面土壤中,灌木林地0~30cm各土层MBC含量差异显著(P<0.05),水田20~30cm土层DOC含量显著低于0~20cm各土层。表层(0~10cm)土壤SOC密度以灌木林地最大,但旱地(155.97t·hm-2)和水田(107.92t·hm-2)1m以内土体的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P<0.05)灌木林地(76.14t·hm-2),结合土层厚度,水田与旱地有机碳储量高于灌木林地。研究表明加强保护灌木林地,对农耕地实行秸秆还田,将有利于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区域生态的恢复,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邱虎森苏以荣陈香碧黎蕾李杨何寻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
光照和施肥对催叶萝芙木生长、光合特性及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
催吐萝芙木是提取降压药中活性成分——利血平的重要原料植物。本文通过不同光强(15%、40%和70%自然光强)、氮钾施肥量(40、60和80 g/株)和氮钾施肥比例(1:2、1:1、2:1)的三因素盆栽试验,研究了光强和施...
黎蕾
关键词:光照强度施肥量施肥比例利血平
文献传递
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与岩石分布的地质雷达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非连续性土壤与岩石分布的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其步骤:A、在待测区域内选择长方形样方,移除样方中土壤表面的植物;B、在样方中按等间距设置测线;C、向土壤中插入铁钎初步探测样方内土壤深度范围;D、探地雷达...
苏以荣陈香碧夏银行黎蕾
文献传递
西南喀斯特石灰土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研究钙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方法】采取野外取样分析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共54个样品,检测了土壤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碳酸钙粉末(T2)和同时添加14C标记的稻草与碳酸钙粉末(T3)3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2释放量和4种形态钙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分析。【结果】土壤中4种形态的钙以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与有机碳关系更为密切。添加碳酸钙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机结合态钙含量的增量均值在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中依次为2.14%、4.66%、10.23%。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添加钙的激发效应在红壤中最强烈,其次为棕色石灰土,最后为黑色石灰土。【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因此,3种供试土壤中,黑色石灰土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黎蕾王嫒华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
典型喀斯特高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3年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性质对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了解研究区环境因素对土壤性质的作用,对该区生态恢复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期对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从坡脚到山顶线形布点(间隔10m)采集土壤样本,同时调查记录各环境因子,通过对土壤养分指标测定,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研究区内坡地土壤养分随相对高程的变化情况和地形因素(裸岩率、土层厚度和相对高程)之间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相对高程的增加,裸岩率显著递增,土层厚度在0~30cm范围内,与裸岩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合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裸岩率高的地段促进了土壤有机碳以及氮磷养分的积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受裸岩率和相对高程的影响,土壤全钾的含量主要受相对高程的影响,而土壤pH则同时受各地形因素的影响,全钾含量不受三地形因素的影响;随机误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邱虎森苏以荣黎蕾何寻阳陈香碧李杨
关键词:坡地土壤养分相对高程
蔗渣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农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研究蔗渣生物质炭施用于喀斯特农田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喀斯特丰富的蔗渣资源提供科学参考.在25℃、100%空气湿度下培养100天(d),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0.1%、0.5%、1.0%和2.0%,...
赵次娴何寻阳黎蕾陈香碧肖和友梁月明苏以荣
关键词:土壤改良铵态氮硝态氮
文献传递
桂西北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差异被引量:8
2012年
以桂西北两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棕色石灰土、红壤),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80 d,测定培养期间土壤释放CO2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研究桂西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SOC矿化在培养20 d后达到稳定。80d培养结束后,棕色石灰土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21%,0.94%,0.88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0.52%,0.76%,1.21 g/kg.h;红壤SOC含量高的土壤,DOC/S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呼吸熵分别为0.76%,0.22%,5.06 g/kg.h,SOC含量低的土壤分别为1.14%,0.60%,3.29 g/kg.h。在棕色石灰土上,与SOC含量低的土壤相比,SOC含量高的土壤微生物熵大(p<0.05),而土壤呼吸熵小(p<0.05);红壤的情况与之相反。总体上,棕色石灰土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累积释放率、土壤呼吸熵以及DOC/SOC均显著小于红壤;而微生物熵显著大于红壤。从SOC矿化角度反映了棕色石灰土有机碳较红壤稳定,这对维持SOC水平,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结构,增加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李杨苏以荣何寻阳王嫒华郑华黎蕾邱虎森赵次娴
关键词:棕色石灰土红壤有机碳矿化
基于探地雷达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深度和分布探测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喀斯特土壤的深度和分布,为利用探地雷达(GPR)技术开展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土壤分布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建立喀斯特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砂质黏壤土、黏壤土、粉(砂)质黏土)中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速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式。通过实地测定土壤质地和含水量,选择合适的关系式,对探地雷达图像进行校准、解译,获得土壤深度,并采用开挖法进行验证。[结果]得到了3种质地土壤中电磁波波速(ν)与含水量(θ)关系的三次多项式。利用该关系式探测的喀斯特土壤理论深度与实地开挖的结果相符,误差为0—10cm。利用探地雷达软件生成了反映测线下不同位置土壤深度的二维图像和样方内土壤深度分布的三维图像,表明土壤主要分布在0—50cm。[结论]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喀斯特地区土壤深度和分布是切实可行的。
夏银行黎蕾邓少虹陈香碧何寻阳吴金水苏以荣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探地雷达土壤深度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