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颜廷武

作品数:216 被引量:1,595H指数:23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3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1篇经济管理
  • 86篇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3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34篇农户
  • 31篇秸秆
  • 23篇还田
  • 21篇农业
  • 20篇秸秆还田
  • 18篇农民
  • 16篇落叶松
  • 15篇意愿
  • 15篇生态
  • 15篇蒙古栎
  • 14篇人工林
  • 13篇落叶松人工
  • 12篇贫困
  • 12篇落叶松人工林
  • 12篇可持续发展
  • 11篇土壤
  • 11篇扦插
  • 10篇农产
  • 7篇土壤呼吸
  • 6篇天然次生林

机构

  • 100篇华中农业大学
  • 89篇辽宁省林业科...
  • 31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山西财经大学
  • 6篇辽宁省经济林...
  • 3篇黄冈师范学院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工业职业...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14篇颜廷武
  • 55篇张慧东
  • 51篇魏文俊
  • 49篇尤文忠
  • 47篇张俊飚
  • 24篇赵刚
  • 23篇毛沂新
  • 21篇王睿照
  • 20篇邢兆凯
  • 19篇郭锦山
  • 16篇冯健
  • 12篇何可
  • 11篇王骞春
  • 10篇江鑫
  • 9篇于世河
  • 9篇董莉莉
  • 8篇潘文利
  • 8篇王瑞雪
  • 7篇叶景丰
  • 6篇陈罡

传媒

  • 32篇辽宁林业科技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7篇食药用菌
  • 6篇中国人口·资...
  • 6篇中国农业资源...
  • 5篇农业技术经济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中国种业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 4篇山东省农业管...
  • 3篇中国科技论坛
  • 3篇生态学报
  • 3篇防护林科技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新疆农垦经济
  • 3篇中国土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6篇2023
  • 11篇2022
  • 14篇2021
  • 12篇2020
  • 9篇2019
  • 16篇2018
  • 9篇2017
  • 21篇2016
  • 15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 9篇2012
  • 23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2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基于设立粮食主产区的准自然实验被引量:5
2023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实现“增产”与“减碳”双赢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之义。为了揭示粮食主产区增产压力下的农业碳减排机制与路径,本文运用199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视角,对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开展实证考察。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设立粮食主产区虽然提高了农业碳强度,但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削减效应。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设立粮食主产区通过规模经营实现碳减排效应,劳动力转移对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设立粮食主产区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碳减排效应;规模经营与绿色技术进步具有协同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强化了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实现,而不是机械使用强度。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设立粮食主产区在山东、黑龙江、江苏、辽宁4个省份具有更强的碳减排效应。据此,本研究为探索设立粮食主产区碳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魏梦升颜廷武罗斯炫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规模经营技术进步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023年
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多样化、社会化发展趋势,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服务主体发育不良、配套机制尚不健全、信息科技应用不够、主体协同效应不强、体系建设缺乏引导以及体系运行缺乏支持等问题,应强化责任主体的统筹和引导功能,补齐科技人才缺乏和不专业的短板,激发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做到充分重视、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做好服务,科技助推、加强整合,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李万君颜廷武
关键词: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退化特征及数量分类被引量:3
2020年
退化的天然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再建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森林退化是指导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和质量精准提升的基础。以区域地带性顶级群落为参照,分析了辽东山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的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并利用森林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指标对区域天然林进行了数量分类。结果表明:与区域顶级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相比,次生林在林分生产力、群落树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已发生明显的变化,次生林的林分蓄积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林分中大径级林木蓄积量占比不到原始阔叶红松林的50%;次生林珍贵树种数量显著降低,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水曲柳、黄檗、胡桃楸等珍贵树种比例是次生林珍贵树种的14倍;次生林乔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原始阔叶红松林混交林,中度和重度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乔木层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原始阔叶红松林(P<0.05);次生林0-20 cm土壤的全氮和速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不同地区次生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以区域地带性顶级群落为参照,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划分为轻度退化的次生阔叶混交林、中度退化的次生杂木林和重度退化的封育柞蚕林3种次生林类型,并提出区域次生林退化特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恢复和分类经营提供技术支撑。
张慧东王睿照毛沂新颜廷武魏文俊尤文忠
关键词:次生林
水温双层控制扦插棚及激素处理提高蒙古栎插穗生根能力研究
2023年
针对蒙古栎扦插生根率低的问题,以2年生蒙古栎半木质化萌生条顶段为试验材料,设置水、温双层控制扦插棚,通过棚内、棚外环境对比,及外源激素种类、激素质量浓度、处理时间3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双层控制系统有效控制扦插棚内气温在14.0~35.3℃范围,平均气温23.2℃,显著高于扦插棚外平均气温21.6℃(P<0.01);扦插棚内平均湿度99.8%,显著高于扦插棚外平均湿度82.9%(P<0.01);扦插棚内插穗平均生根率、愈伤率、偏根率、二级根率、根数、最长根长、最长根粗分别为扦插棚外插穗的8.67倍、0.7倍、0.4倍、3.1倍、3.3倍、1.3倍、1.1倍,扦插棚内环境更有利于蒙古栎插穗生根,1^(#)~10^(#)激素处理插穗生根率为55.6%~73.3%。综合插穗各生根指标,5000 mg·kg^(-1)ABT1号生根粉和吲哚丁酸钾速蘸处理为蒙古栎扦插生根较优激素处理组合,插穗生根率分别高达73.3%和71.1%。该研究为构建蒙古栎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难生根树种扦插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颜廷武李涛朱健陈若楠冯健
关键词:蒙古栎扦插激素处理
技术进步、生产方式转型与中国生猪养殖温室气体减排被引量:16
2018年
基于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水平时空差异,收集不同养殖模式生长周期、出栏量等关键数据,对全国和各省生猪养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998-2015年,全国生猪养殖碳排放量呈震荡上升趋势,从1.08亿吨CO2当量增加到1.33亿吨CO2当量;规模化养殖逐渐取代散养成为碳排放主体,2015年其排放量占比达到73.57%;四川、湖南、河南、山东等生猪主产省份碳排放量居全国前列;LMDI模型的分解结果表明,生猪产量扩张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推动碳排放量增长43.93%,技术进步和养殖规模化则将碳排放增长削减了近一半。因此,提高养殖技术、推动规模化养殖、应用沼气池处理粪污将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周晶青平颜廷武
关键词: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进步LMDI模型
基于EKC的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被引量:8
2016年
地处滇东北的昭通市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域,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和生态脆弱三大特征叠加。文章对昭通市1995~2011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拟合,发现通过各指标赋权构建的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缺乏拟合特性,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易受生态脆弱的限制而落入生态贫困陷阱。基于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和生态贫困陷阱理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该曲线不存在的原因,并根据连片特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江鑫颜廷武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生态贫困
年龄对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被引量:26
2020年
中国农业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双重约束。聚焦于跨期技术属性,本文提出了中国情景下年龄对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倒U形影响假说,进而以秸秆还田为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利用冀鲁皖鄂4省1372份农民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年龄对于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呈倒U形态势,"中年农民"成为现阶段绿色农业技术扩散的积极力量;②人力资本和风险偏好是年龄影响农民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重要中介变量,两者的中介效应占年龄总效应的71.94%;③信息化和耕地规模对中青年农民的跨期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具有促进作用;经济价值认知、是否贫困、供水情况、补贴和处罚政策对中老年农民采用跨期绿色农业技术表现出积极影响;社会资本对中青年农民的技术采纳具有负向影响,但有利于中老年农民采纳跨期绿色农业技术。由于年龄较高农民积极采纳跨期绿色农业技术其实是该群体非农就业机会减少而被动"以农为业"的结果,这表明农业生产包括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缺乏最为优质的劳动力支撑;另一方面,非农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缺乏务农经历,多年后回归农业又能否承担起农业绿色化转型的责任也值得思考。因此,劳动力老龄化对中国农业短期的影响在于如何把地种好,而长期的潜在威胁依然是谁来种地。
张童朝颜廷武仇童伟
关键词:绿色农业年龄秸秆还田中介效应
西部县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与模式构建
2002年
作为城乡结合部,以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体,既从事三大产业的经济再生产,又兼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再发展的县域,是我国实施党政领导管理和加强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调控的基层综合社会经济系统.没有全国县域农村人口的有效控制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没有其辖域农业的持续稳固发展和基础的不断加强,没有其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改善和保护,就不可能保障我国"21世纪议程"远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因而,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抓好县域尤其是西部贫困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决策研究,科学确立其具有评价、指导及预警功能的目标体系,探索其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对推动西部县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颜廷武张俊飚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4
2015年
科学合理的抚育间伐措施是实现天然次生林稳定、高效、可持续经营的必然要求。以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萌生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15年生)和中龄林(35年生)两组抚育间伐试验区,利用两组试验区伐后8a和26a的长期连续测定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栎次生林幼龄林阶段经轻度、中度、强度间伐8a后,林分平均胸径及定期生长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高2.1、1.3和2 cm;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不大,轻度、中度和强度间伐12 cm以上径阶蓄积定期生长量累计分别是对照的0.97、1.03和1.21倍。中龄林阶段,轻度、中度、强度间伐26a后林分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高0.3、1.7和5.1 cm,强度间伐能显著提高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间伐能显著提高林分蓄积定期生长量累计及定期生长量,轻度、中度和强度间伐12 cm以上径阶蓄积定期生长量累计分别是对照的1.97、1.65和1.63倍;轻度、强度间伐林分胸径呈单峰右偏山状分布,大径阶树木占绝对优势,而中度间伐、对照林分胸径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综合分析不同林龄阶段不同强度抚育间伐措施对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可以得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高效经营技术为幼龄阶段时采用轻度、中度、强度间伐均可,在中龄林时宜采用强度间伐(保留密度1600株/hm2)。
尤文忠赵刚张慧东郭元涛颜廷武魏文俊毛沂新
关键词:间伐强度林分生长径阶
家庭禀赋视域下农户秸秆还田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兼论生态认知的调节效应被引量:16
2020年
秸秆还田是当前促进秸秆规模化集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现实选择,而农户还田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是还田技术推广的严重阻碍。农户作为经济人,是否还田是权衡家庭禀赋后的理性选择,而生态认知也会在家庭禀赋基础上对农户还田“意愿-行为”转化过程进行调节,从而抑制或诱发悖离现象。本文基于2017-2018年在湖北省、安徽省、河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立足家庭禀赋视角,分析了农户还田意愿与行为相悖的原因,检验了生态认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秸秆还田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85.5%的农户具有还田意愿,而实际还田的农户仅占58.2%;2)农户家庭禀赋水平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还田意愿与行为的悖离;3)生态认知在农户还田意愿向行为转化中发挥调节效应,高生态认知农户比低生态认知农户更有意识和能力促成还田意愿付诸实践;4)不同类型农户的还田悖离特征存在差异,高受助农户和大规模户不易产生还田悖离。
郅建功颜廷武杨国磊
关键词:秸秆还田悖离家庭禀赋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