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志国

作品数:21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主题

  • 12篇翻译
  • 7篇布迪厄
  • 6篇文学
  • 5篇英译
  • 3篇译介
  • 3篇英译研究
  • 3篇社会
  • 3篇社会学
  • 3篇文学翻译
  • 3篇翻译研究
  • 2篇英语
  • 2篇语料
  • 2篇知识
  • 2篇审查
  • 2篇丝绸之路
  • 2篇文化
  • 2篇文学场
  • 2篇习性
  • 2篇景观
  • 2篇古丝绸

机构

  • 20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河南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江苏省淮海中...

作者

  • 21篇陆志国
  • 1篇丁红艳

传媒

  • 5篇外国语文
  • 3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外语电化教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延安教育学院...
  • 1篇河南广播电视...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数学学习与研...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4
  • 9篇2013
  • 1篇2004
  • 1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革命文学的命名、论争与茅盾《文凭》的翻译
2013年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先锋派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命名和论争实质上是对文学场内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对革命文学设定的规范及对茅盾小说的评论使茅盾主动参与这场论争,体现出茅盾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考虑。稍后翻译俄国作家丹青科的小说《文凭》则是茅盾为推出文学范本,挑战先锋话语、重新阐释文学规范并摆脱身份危机所作的努力。
陆志国
关键词:革命文学布迪厄论争
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和圣化——以五四时期茅盾的翻译选择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介方面如此专注于弱小民族文学。
陆志国
关键词:翻译圣化
高校英语专业自主式合作听写实证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本研究把合作听写发展为"自主式合作听写",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实证考察,结果表明系统的自主式合作听写活动可以提高EFL学习者的听力能力。自主式合作听写是一种典型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既保留传统听写"自下而上"重视字、词、句的特点,又传承了合作式听写"自上而下"重视语篇连贯性以及语言产出的优势,体现了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和语言学习观。
陆志国
关键词:可理解输入
《宋云行纪》的西传与英译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行记文学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译介的探讨和知识考古能够有效补充中西文化交流史与汉籍外译史的内容。本研究简要梳理了《宋云行纪》在西方,尤其是英语世界的流传与评述,勾画出行记英译的基本概貌,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了各个英译本所参照的源本,进而以丰厚翻译为叙述视角,着重分析英译本中副文本的话语指向与呈现特征、原文与译文的不完全对应等。研究认为,尽管英译本的丰厚翻译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皆映射出学术型译者的文化身份、研究焦点与翻译意图,使译文的知识生产呈现出多样性与跨界性的特征。
陆志国
关键词:译者身份
茅盾的苏联战争文学译介——社会学分析与解读
2017年
本研究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抗战时期文学场(文学翻译场)的自治情况、译者茅盾的翻译习性、政治诉求及其在译文《复仇的火焰》中的体现等。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审查等外力冲击下的文学翻译场仍呈现出相对的自主,但当译者对政治资本的追求与翻译相遇时,选译苏联战争文学,并在译文中凸显某种政治意义就成为一种当然行为。
陆志国
关键词:布迪厄审查文学场政治资本
布迪厄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近年来,布迪厄(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关注。古安维克(Gouanvic)、西弥奥尼(Simeoni)、塞拉莎菲(Sela-sheffy)、尹戈莱芮(Inghilleri)、梅勒阿茨(Meylae...
陆志国
文献传递
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被引量:3
2003年
伪译本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本存在并得到目的文化认可的,有些伪译本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甚至促进了文学样式的革新。伪译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局域文化或文学缺失,受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有利于异质文化的合法传播。虽然它与真正意义的翻译毫不相干,也不可回避地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陆志国
关键词:译本文化翻译研究
古丝绸之路行记文学的英译研究:问题与路径
中国历史上,僧众沿古丝绸之路赴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求取佛经的记录主要见于《佛国记》(或称《法显传》)、《宋云行纪》、《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这些行记被看做考证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资料。吉瑞德(Girardo...
陆志国
关键词:社会学语料统计景观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回顾与反思被引量:9
2020年
本文对国内外近20年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梳理了学界对该理论核心概念的理解及运用,指出该项研究在概念关联、文本细读、理论深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语境,进一步阐述了翻译场、政治惯习等概念,为后继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案。
陆志国
关键词: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翻译研究
翻译与小说创作的“同构性”——以茅盾译文《他们的儿子》和《蚀》中的女性描写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茅盾在1927年翻译柴玛萨斯的小说《他们的儿子》时夸大了女性的诱惑形象,其行为与他的翻译习性和目标文化场密切相关。茅盾对女性的书写模式在小说《蚀》三部曲中得到再现,反过来,对小说创作的期待也影响了译者翻译时采取的策略,揭示了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同构效应。
陆志国
关键词:习性同构性女性形象翻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