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骨折
  • 3篇代谢
  • 3篇缺损
  • 3篇胫骨
  • 3篇胫腓骨
  • 3篇胫腓骨骨
  • 3篇胫腓骨骨折
  • 3篇腓骨
  • 3篇腓骨骨折
  • 3篇骨代谢
  • 3篇骨缺损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3篇股骨
  • 3篇分化
  • 3篇成骨
  • 3篇成骨分化
  • 2篇信号
  • 2篇信号传导
  • 2篇源性

机构

  • 12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12篇闫军
  • 9篇杨晓飞
  • 8篇韩立仁
  • 5篇韩士章
  • 3篇赵北
  • 3篇贺新兵
  • 3篇陈良
  • 3篇刘海娟
  • 2篇李浩
  • 2篇陈志强
  • 1篇穆卫东
  • 1篇刘景一
  • 1篇豆青军
  • 1篇邹云雯
  • 1篇张磊
  • 1篇王大伟
  • 1篇哈承志
  • 1篇李伟
  • 1篇李浩
  • 1篇郭岳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1例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为70 ~ 99岁,平均86.9岁.首次治疗方式:保守治疗7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4例.治疗失败原因:骨折不愈合6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内固定失效10例.二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均为骨水泥型.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分系统(F1M)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1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1年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而死亡;2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6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谵妄,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3个月21例患者的FIM评分[(70.2±9.3)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91.7±8.3)分]较术前[(30.4±3.6)、(70.3±9.3)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髋关节脱位、手术切口感染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刘景一闫军豆青军贺新兵杨晓飞
关键词:髋骨折老年人
应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骨搬运技术治疗19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结果19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2cm,骨折愈合,创面均闭合。1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6个月后恢复;2例出现马蹄足畸形,给予跟腱延长;1例出现骨不连,予髂骨植骨后愈合;2例出现钉道不同程度的感染,给予清创后愈合。结论使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骨搬移肢体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贺新兵韩立仁闫军杨晓飞张磊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胫骨缺损骨搬移
大鼠脊髓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雌激素受体(ER)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方法40只雄性6周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CI组(20只)与对照组(20只)。SCI组在T10-12节段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用解剖刀锐性横断下胸髓;对照组仅暴露下胸髓而不横断。术后3个月,两组大鼠右股骨先测定其骨密度(BMD)。术后3个月,取两组大鼠左侧股骨骨髓,培养BMSCs并成骨分化后,收集细胞做基因微点阵分析4种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进一步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细胞内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结果SCI组股骨远段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定的BMD[(0.176±0.017)g/cm2]显著小于对照组[(0.257±0.023)g/cm2](P〈0.05);SCI组股骨干BMD[(0.170±0.016)g/cm2]也显著小于对照组[(0.196±0.013)g/cm2](P〈0.05)。基因微点阵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均证实SCI组BMSCs源性成骨细胞内Wnt/β-catenin(如Wnt1、Wnt3a、Wnt5a、Lrp5、Ctnnbl、Axin、Lef1)、BMP(如Tgfb1、Bmpr1)、IGF-1(如IGF1R、c-fos、c-Jun)和ER(如Esr1)信号传导途径等相关基因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SCI后成骨细胞内Wnt/β-catenin、BMP、ER和IGF-1信号传导途径均显著下调,导致BMD明显降低;提示4种信号传导通路均参与了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
韩士章刘海娟闫军韩立仁陈良杨晓飞
关键词:脊髓损伤信号传导成骨分化
脊髓损伤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骨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BMP信号传导途径、雌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以及IGF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40只雄性6周龄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S...
闫军刘海娟韩立仁韩士章杨晓飞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9
2014年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有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09—2012-04对51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骨缺损者根据骨缺损长度进行分组,其中24例一期行外固定架结合腓骨钢板固定骨折端,二期骨缺损处行髂骨植骨;27例一期行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结果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者肢体长度完全恢复,患者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均<2 cm,无一例出现畸形,皮肤软组织得到修复。结论外固定架结合钢板固定是治疗合并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骨缺损6 cm以内患者肢体功能及长度得以重建。Ilizarov骨搬移技术也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骨缺损长度大于6 cm的患者。
韩立仁赵北贺新兵闫军韩士章杨晓飞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骨缺损骨移植骨搬移ILIZAROV技术
绝经女性骨组织中瘦素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瘦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4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组,年龄(69.29±12.84)岁,体重指数平均(23.32±1.19)kg/m2,脂肪量平均(19.93±2.66)kg]和42例无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骨质正常组,年龄(72.55±14.21)岁,体重指数平均(24.11±1.31)kg/m2,脂肪量平均(17.89±3.18)kg]资料,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骨细胞内瘦素受体的表达情况,而后再分别施加1×10ng/ml、1×10^2ng/ml、1×10^3ng/ml、1×10^4ng/ml浓度的瘦素,在24h、48h、96h时间点观察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改变。检测瘦素作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源性定向分化后成骨及成脂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骨质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成骨细胞膜及胞浆内均有瘦素受体的分布。骨质疏松组中不同浓度瘦素均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矿化,1×10ng/ml、1×10^2ng/ml、1×10^3ng/ml浓度的瘦素作用下成骨细胞MTT增长率及碱性磷酸酶浓度测定结果均明显增加,其中1×10^2ng/ml浓度的作用最强,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在96h以内成骨细胞增长率逐渐递增,在3周内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浓度逐渐升高。基因结果分析显示,BMSCs定向分化经1×10^2ng/ml瘦素处理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的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瘦素受体存在于成骨细胞中。BMSCs定向分化经瘦素刺激后促进成骨抑制成脂分化,抑制骨吸收。
陈志强邹云雯闫军
关键词:瘦素骨疾病代谢性
瘦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本实验研究瘦素(Lepti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代谢影响,及其受体在成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同时揭示Leptin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方法:40名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和42名无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分为两组被纳入本研究中。
闫军刘海娟陈志强韩立仁杨晓飞
关键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瘦素
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骨水泥增强型PFNA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应用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术后恢复情况,评价PFN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PFNA组(40例)接受传统PFNA术,骨水泥增强组(40例)接受骨水泥增强型PFNA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2个月测量Harris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增强组患者下床时间[(5.08±0.96)d]、负重时间[(3.14±0.38)周]和骨折愈合时间[(12.33±1.29)周]均明显少于PFNA组[(7.37±1.01)d、(4.92±0.56)周、(17.64±1.75)周,P<0.05]。术后12个月,PFNA组和骨水泥增强组患者疼痛、功能和肢体畸形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增强组活动范围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4.93±0.58)分vs.(4.61±0.52)分,P<0.05]。骨水泥增强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P<0.05)。结论骨水泥增强型PFNA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术式,其安全性高,稳定性高,能够实现早期负重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
郭岳闫军哈承志杨鸿鹏
关键词: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HARRIS评分
外固定架加钢板治疗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被引量:32
2013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加腓骨钢板治疗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1年3月收治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21例(GastiloⅢA型15例,GastiloSB型5例,GastiloⅢc型1例),所有患者胫骨骨缺损长度为2~6cm。I期行胫骨外固定架以及腓骨钢板固定,Ⅱ期骨缺损处行髂骨植骨。结果随访时问为8~24个月[14.0±10.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者肢体的长度与健侧之差均〈2cm,无一例出现马蹄内翻足。结论外固定架加钢板是一种治疗伴有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在6em以内的患者肢体功能及长度均得以重建。
韩立仁赵北穆卫东闫军陈良韩士章杨晓飞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器骨缺损
外固定支架结合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与单纯应用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疗效。方法选取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89例。按AO/ASIF分型均为C型。其中闭合性骨折75例,开放性骨折14例。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T型钢板29例,单纯应用T型钢板60例。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89例骨折均获得愈合。12个月随访时外固定支架结合T型钢板组腕关节掌屈、背伸、桡骨高度及掌倾角均优于单纯应用T型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桡骨尺偏角、腕关节旋前、旋后、桡偏及尺偏活动范围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患者腕关节、前臂及手的功能恢复好,相比较单纯应用T型钢板,可减少术后碎骨块再移位可能性,能保持骨折部的撑开以维持桡骨高度,防止短缩,是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韩士章闫军韩立仁陈良李浩赵北杨晓飞
关键词:桡骨骨折外固定支架T型钢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