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丙川

作品数:18 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漯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缺血
  • 5篇血管
  • 5篇血性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急性
  • 5篇梗死
  • 4篇疗效
  • 3篇缺氧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痴呆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性痴呆
  • 2篇血小板
  • 2篇药物
  • 2篇针刺

机构

  • 14篇漯河市中心医...
  • 3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二...
  • 2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8篇闫丙川
  • 5篇王明科
  • 5篇郑春玲
  • 4篇龙翠英
  • 3篇刘书芳
  • 2篇王伟芳
  • 2篇邢陆伟
  • 2篇张可真
  • 2篇刘合玉
  • 2篇张丽平
  • 1篇朱登纳
  • 1篇杨伟民
  • 1篇黄圣明
  • 1篇万国兰
  • 1篇贾天明
  • 1篇王蓓蓓
  • 1篇王言飞
  • 1篇王军
  • 1篇钟延丰
  • 1篇樊素琴

传媒

  • 9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损伤,其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的治疗仍是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ATP酶(ATPase)是逆离子梯度进行细胞...
闫丙川
关键词:缺氧缺血脑损伤ATP酶NGF尼氏体针刺
文献传递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6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观察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62例分为2组。观察组31例,应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9 000AU,溶于生理盐水2mL,肌内注射,1次/d,治疗4周;对照组31例,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静滴,1次/d,连续治疗4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并对比两者差别。结果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出血患者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临床疗效可靠。
闫丙川王明科郑春玲龙翠英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急性脑出血神经保护
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并腹腔注射硝普钠法制备VD模型后,用盐酸多奈哌齐溶液灌胃;用Y-型迷宫试验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R1)的表达;分别采用55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VD对照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提高(均P<0.01);海马CA1区NR1表达明显降低(P<0.01);GSH-PX、CAT活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可能通过降低NR1的表达,提高GSH-PX、CAT的活力来保护VD大鼠海马神经元。
樊素琴刘合玉杨伟民邢陆伟闫丙川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盐酸多奈哌齐神经保护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的药物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探讨药物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5-09—2018-05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患者82例,按照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同时接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介入治疗所选血管是否为责任血管将观察组分为责任血管组和非责任血管组,对其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组在接受治疗后3个月内其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个月内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血管组和非责任血管组术后12个月时病死率和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近期和远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且治疗方案安全可靠,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闫丙川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事件责任血管
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研究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字母表法均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参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粉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闫丙川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丹参多酚酸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丽平闫丙川王蓓蓓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颈动脉硬化
全身麻醉后合并偏瘫患者临床特点和神经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现将2011-05—20013-01我院因非脑部手术而行全身麻醉后出现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上述时期因非脑部手术而行全身麻醉后出现偏瘫病例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0岁1例,50~60岁5例,〉60~70岁6例,〉70岁1例。其中普外科4例,骨科3例,泌尿科3例,妇科3例。既往有脑梗死史6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5例。13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会诊,直接转入神经内科治疗或由神经内科持续参与诊断治疗。患者手术前均无言语、肢体麻木、活动异常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体征。全身麻醉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1.2观察项目(1)病史及临床表现;(2)发病后头颅CT、MRI检查,头颅MRA、颈部血管超声评价颅内外血管检查;
闫丙川郑春玲王明科张丽平
关键词:全身麻醉偏瘫影像特点
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和脑梗死患者的记忆损害的临床分析与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AD)、帕金森病(PD)和脑梗死(CI)患者记忆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40例老年痴呆患者(AD组)、40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40例脑梗死患者(CI组),选取同期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记忆水平,并观察三类疾病患者的记忆损害情况。结果 AD组出现记忆障碍相对较早,AD组与对照组MMSE评分、自由回忆、再认记忆以及日常记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和脑梗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记忆力明显低于健康者,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闫丙川
关键词: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脑梗死记忆损害
头部药物注射疗法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大鼠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7只Wistar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20d后随机分为A、B、C3组(n=9),同时设D组(不构建模型)为正常对照组(n=5)。A组固定于额顶叶处注射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1次/d,共25d;B组功能训练(鲍巴斯法);C组不予处理。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50d后处死动物取脑进行电镜观察。结果:D组一般情况正常,A、B、C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迟缓,皮毛干燥无光泽,出现行为能力障碍,如过度兴奋、惊吓、易激惹等。电镜下可见A组神经细胞结构较好,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较轻。B组神经细胞轻度变性,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较明显。C组神经细胞重度变性,呈现重度暗细胞表现,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明显。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改变,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有改善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具有修复功能。
刘素芳万国兰朱登纳王军闫丙川钟延丰
关键词:额叶顶叶神经细胞
ABCD2评分联合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归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 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龙翠英王明科郑春玲闫丙川刘书芳黄圣明王伟芳
关键词:ABCD2评分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