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玉芬

作品数:17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污染
  • 3篇氧化碳
  • 3篇二氧化碳
  • 2篇生态
  • 2篇释放量
  • 2篇碳排放
  • 2篇碳排放量
  • 2篇土层
  • 2篇土层厚度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新世
  • 2篇污染调查
  • 2篇黄土
  • 2篇黄土高原
  • 2篇废水
  • 2篇CO
  • 1篇新区
  • 1篇絮凝

机构

  • 7篇陕西师范大学
  • 6篇河北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石家庄市农产...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6篇郝玉芬
  • 6篇赵景波
  • 5篇童心刚
  • 4篇梁淑轩
  • 4篇刘晓琼
  • 2篇秦哲
  • 2篇岳应利
  • 2篇贺辉
  • 2篇路达
  • 2篇杜娟
  • 2篇张振冉
  • 1篇胡秀峰
  • 1篇张晓龙
  • 1篇李占臣
  • 1篇李广文
  • 1篇胡振琪
  • 1篇吴虹
  • 1篇齐学先
  • 1篇郑军
  • 1篇韦丽红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市场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洛川地区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气候变化被引量:30
2006年
在洛川城东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剖面中采集了66块样品。利用气量法、磁化率测定、颗粒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方法,对土壤层中的CaCO3含量、磁化率、颗粒成分、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粒度成分显示洛川中全新世土壤可分为两层,中间为薄层黄土层。实验资料表明,洛川中全新世早期土壤CaCO3含量低,平均为0.34%,具有显著淋溶土壤的特征;小于0.005mm的粘粒含量比马兰黄土高约12%。粘化层(Bt层)中光性粘土胶膜有一定的发育,而且可见少量块状粘土胶膜存在,表明该层古土壤具有粘粒迁移和粘粒淀积的特征,指示中全新世早期发生的成壤作用比洛川现今成壤作用显著强。由此可以确定,中全新世早期土壤类型应为淋溶褐土。当时夏季风活动增强,气候比现今明显温湿,年平均降水量至少比现今多100mm余。中全新世晚期古土壤CaCO3平均含量为2.5%,淀积型粘土胶膜发育差,以残积粘土为主。中全新世晚期古土壤比早期土壤发育弱,但比该区现代土壤发育强,土壤类型应为典型褐土,当时气候也比现代温湿。中全新世中期6000~5000年间为气候冷干和沙尘暴活动加强的环境恶化期。研究结果对揭示黄土高原中部全新世中期土壤性质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赵景波郝玉芬岳应利
关键词:中全新世土壤类型
TiO_2/紫外光体系降解含酚废水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在TiO2为催化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降解废水中的苯酚,通过改变pH值、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光照时间,研究这3个因素对紫外光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紫外光对低质量浓度的苯酚废水在长时间的照射下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光照时间在3 h时苯酚去除率为28.6%;同时进行了紫外光与臭氧协同降解苯酚废水研究,在25 min内苯酚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52.5%和53.4%,结果表明紫外光和臭氧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苯酚的降解效果,并为进一步的生化处理奠定基础.
路达郝玉芬李瑾丽
关键词:苯酚废水TIO2催化剂紫外光
西安南郊和陕北长武土壤CO_2释放量研究
2002年
本文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的方法,对西安南郊和陕北长武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土壤CO2释放量存在差异,气候偏冷偏干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较小,气候偏热偏湿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较大。陕北长武土壤CO2释放量变化再次证明,从当日早晨至次日早晨,CO2释放量具有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CO2释放量相对于大气温度的日变化具有滞后性,滞后时间为4~6小时;土壤CO2释放量白天较少,夜间较多;CO2释放量变化显示,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土壤微生物夜间活动强度总体应比白天大。
贺辉赵景波杜娟郝玉芬刘晓琼童心刚
关键词:黄土地区土壤CO2释放量二氧化碳
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被引量:5
2007年
战略环评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矿-粮复合主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在该区域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意义。
郝玉芬杨璐胡振琪
关键词:战略环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关中平原气候变化对低温天气的影响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利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自西向东的宝鸡、泾阳、西安、潼关 4个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 ,分析了关中平原 195 7年到 1972年 16年间本区春季气温、降水与春季低温天气的关系。揭示出关中平原地区春季低温天气发生次数与春季气温存在负相关性 ,与春季降水存在正相关性 ;在所研究的时间段内 ,关中平原地区气候变化趋于冷干 ,春季气候变化趋于冷湿 ,该区春季低温天气的天数趋于增多 ;低温天气的出现与温度的变幅有一定关系。
郝玉芬赵景波
关键词:关中平原
黄土高原中南部全新世土壤与环境研究
该文从成壤环境变化的角度探讨黄土高原中南部全新世环境演变.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选取了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城东剖面和南部的临潼王庄剖面.两剖面地层稳定,发育连续、完整,保存良好,具有典型性.对两剖面从上往下每隔2.5cm间距...
郝玉芬
关键词:黄土高原全新世环境演变
文献传递
西安南郊夏季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 的原理 ,对西安南郊土壤CO2 释放量进行观测 ,并探讨了土壤CO2 释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表明 ,温度升高 ,土壤CO2 释放量增大 ;夏季早晚期土壤CO2 排放量较低 ,夏季中期的月份CO2 排放量较高 ;农田玉米地CO2 排放量较低 ,草地和林地CO2 排放量较大 ;与春秋季相比 ,夏季土壤CO2 排放量较大 ;CO2 排放量在一昼夜内具明显的变化规律性 ,这种规律主要是受温度变化控制的。CO2 排放量变化显示 ,深厚黄土层中土壤微生物夜间活动强度大于白天。
赵景波岳应利张晓龙刘晓琼郝玉芬童心刚李广文
关键词:夏季二氧化碳温度土壤微生物
白洋淀淀内污染调查及整治对策被引量:4
2017年
为实现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态城市的目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进行针对性有效保护意义重大。文章采用资料调研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洋淀淀内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和旅游产污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治对策。
秦哲张振冉郝玉芬
关键词:污染调查
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本文根据 NaOH溶液吸收CO_2的方法 ,对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4个观测点的土壤CO_2释放量时行了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土质土壤CO_2释放量存在差异 ,冷干地区较暖湿地区土壤CO_2释放量少,凉季较暖季土壤CO_2释放量少;粘性硬质土较松散黄土CO_2 释放量少。长武、洛川、西安南郊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再次证明 ,在厚层黄土发育的地区 ,土壤CO_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大气温度变化具有滞后性,从当日早晨至次日早晨,CO_2释放量具有由低变高再变低的普遍规律。
贺辉赵景波杜娟童心刚郝玉芬刘晓琼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生物系统
西安南郊夏秋季不同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原理,对西安南郊不同土层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探讨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夏秋季土壤(厚土层)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负相关,CO2释放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滞后4-6h;而薄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规律,与气温变化规律正相关,CO2释放量不存在“滞后性”,且释放量明显小于厚土层;深层土壤释放量波动小,且释放量小与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天气密切相关,温度高、天气晴朗时释放量大,反之则小;厚土层CO2释放量白昼小于夜间,白天约占1/3,夜间约占2/3;薄土层CO2释放量白昼大于夜间,白天约占2/3,夜间约占1/3。土层CO2观测揭示了CO2释放量与释放规律与土层厚度、深度有关。
郝玉芬童心刚
关键词:土壤CO2土层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