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必大

作品数:31 被引量:106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钢管
  • 19篇相贯节点
  • 12篇圆钢管
  • 10篇刚度
  • 10篇钢管相贯节点
  • 8篇平面外
  • 7篇圆钢管相贯节...
  • 7篇X
  • 6篇矩形钢管
  • 6篇抗弯
  • 5篇受弯
  • 5篇静力
  • 4篇有限元
  • 4篇滞回
  • 4篇滞回性能
  • 4篇平面外受弯
  • 4篇抗弯刚度
  • 4篇初始刚度
  • 3篇偏心
  • 3篇轴力

机构

  • 23篇浙江工业大学
  • 9篇西南交通大学
  • 8篇同济大学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上海建筑设计...
  • 2篇湖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铁第四勘察...
  • 1篇杭州市建筑设...

作者

  • 31篇赵必大
  • 9篇刘成清
  • 5篇陈以一
  • 5篇赵滇生
  • 4篇孟宪德
  • 3篇杨联萍
  • 3篇曲宏
  • 3篇谢寒
  • 3篇王伟
  • 3篇王伟
  • 2篇郝际平
  • 2篇张建胜
  • 2篇陈旭芳
  • 1篇王连坤
  • 1篇王建东
  • 1篇钟炜辉
  • 1篇陈驰
  • 1篇袁伟斌
  • 1篇王伟
  • 1篇王先铁

传媒

  • 4篇浙江工业大学...
  • 3篇建筑结构学报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钢结构
  • 2篇工程力学
  • 2篇高等建筑教育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建筑结构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结构工程师
  • 1篇铁道标准设计
  • 1篇工程抗震与加...
  • 1篇钢结构(中英...
  • 1篇第七届全国地...

年份

  • 7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圆钢管-横向板相贯连接节点轴向刚度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研究圆钢管-横向板相贯节点的轴向初始刚度,在分析传力方式和局部变形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T形节点、十字形节点刚度计算的半圆拱模型、圆环模型,推导了节点刚度理论式.运用麦克劳林级数将理论式中的复杂函数简化为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乘积,再考虑到板管厚度比的影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获得T、十字形节点的轴向初始刚度参数化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节点轴向初始刚度与弹性模量和主管直径成正比,与板管厚度比呈对数函数关系,与主管径厚比、宽径比(板宽与管直径比)呈相互影响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关系;弯矩和剪力并不影响弹性受力状态下的节点轴向初始刚度,计算式所得初始刚度值与有限元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10%.
赵必大刘成清刘成清陈安华
圆钢管-板相贯节点在板轴力作用下的传力研究
2017年
通过实体单元有限元计算获得T形、十字形圆钢管-板节点从鞍点到冠点的应力分布曲线,研究板轴力作用下管与板间的传力特性。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了主管直径、主管径厚比、板宽与主管直径比(宽径比)、板厚度与管壁厚之比(厚度比)、板平面与管平面的夹角(板管夹角)对弹性受力状态下的T形节点相贯线附近的应力分布、内力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了T形与十字形节点的应力分布曲线、弹性状态与极限状态的内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径厚比对应力分布曲线及内力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厚度比的影响较小,十字形节点比T形节点进一步加剧了内力向鞍点附近集中,极限承载状态时,节点鞍点区承担板传来总内力的约60%、近鞍区承担总内力的约20%。
赵必大谢寒谢寒段胜春
关键词:内力分布
矩形钢管偏心相贯节点的平面外抗弯刚度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获得十字形矩形钢管偏心相贯节点的平面外抗弯刚度,本文采用理论模型结合数值分析的方法,基于塑性铰线模型和节点变形特征,建立了用于节点抗弯刚度计算的三梁系模型,结合参数分析和回归分析,获得节点刚度参数化计算式。结果表明:节点刚度与主管壁厚三次方成正比、与支管宽度与主管高度之比呈线性关系、与支主管高度比近似指数函数关系,计算式所得节点抗弯刚度值与有限元结果的差异大部分小于10%。
赵必大姜文澜柯珂刘成清
关键词:矩形钢管
减压环在被动柔性防护网中的耗能作用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落石防护措施受力系统的复杂性及不同系统参数研究的有效性角度考虑,数值方法正成为研究被动柔性防护网动态受力行为的重要手段。为研究被动柔性防护网中的减压环在落石冲击作用下的耗能及缓冲作用,以实际被动柔性防护网为原型,建立含减压环及不含减压环的两种被动柔性防护网有限元模型,基于ANSYS/LSDYNA分析两种防护网在不同冲击能量及冲击位置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减压环可增强被动柔性防护网的柔性、改善作用部位的性能,同时能显著地提高被动柔性防护网的耗能能力。同时,数值结果的对比分析为下一步试验设计以校正有限元模型和研究实体构件受力特征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成清田帅陈驰何广杰赵必大
关键词:交通工程有限元方法耗能
平面外夹角对X形圆钢管节点平面外抗弯承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分析支管与主管平面外夹角(简称面外角)对空间X形圆钢管相贯节点平面外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节点的有限元模型,确定了节点平面外转角的获取方法,与已有试验结果及规范公式对比后,确定0.07弧度节点转角准则作为节点平面外抗弯承载力的判定方法。根据大量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了面外角对空间X形圆钢管相贯节点平面外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并在已有规范公式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面外角影响的节点承载力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面外角有利于节点的正向平面外抗弯,但不利于节点的反向抗弯,面外角对支主管直径比小于0.6的节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但对直径比大于0.75的节点的影响较大,改进后的计算式较好地反映了有限元分析结果。
赵必大蔡扬政王张弛郑语凝孙珂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被引量:12
2018年
对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软件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并正式开展了系列探索实践,以提高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赵必大赵滇生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Y型圆钢管相贯节点轴向刚度计算模型被引量:9
2015年
为获得Y型圆钢管相贯节点轴向刚度实用计算公式,基于环向模型和节点局部变形与轴向刚度的关系,建立了半圆拱模型,并导出了节点轴向刚度的理论公式;运用泰勒级数等数学手段,将理论公式中的复杂函数简化为能反映自变量间相互影响的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乘积,并根据单参数分析结果忽略次要因素支主管壁厚比,获得了Y型节点刚度的简化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刚度与材料弹性模量、支主管平面内夹角正弦平方的倒数和主管直径成正比;支主管直径比和主管径厚比对节点刚度的影响较大;简化公式计算的刚度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已有试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基本小于8%.
赵必大刘成清章圣冶张建胜
支主管夹角对X形圆钢管节点平面外受弯性能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应用于单层网壳结构的X形圆钢管相贯节点往往具有支主管平面内非正交、平面外夹角的几何特征。为了研究支主管平面内、平面外夹角对节点平面外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支主管平面内夹角不同的两个X形节点试件的平面外受弯滞回性能试验、以及理论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节点均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和变形能力,节点主要依赖主管管壁的塑性变形以及开裂后裂缝扩展来耗能;支主管平面内夹角较小时,节点域主管管壁的塑性发展更加缓慢、均匀,节点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支主管平面外夹角导致节点平面外抗弯弹性刚度和反向抗弯承载力降低、但增强了节点的正向抗弯承载力。
赵必大蔡扬政王伟
平面X形矩形钢管相贯节点平面外抗弯刚度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获得平面X形矩形钢管相贯节点的平面外抗弯刚度计算式,基于节点局部变形特征,借鉴塑性铰线模型,建立了6杆系模型并导出节点刚度理论计算式。为了弥补6杆系模型无法反映主管上、下翼缘对节点抗弯刚度影响的不足,建立了矩形环模型并导出相应的节点刚度理论计算式。综合两个模型,结合参数分析结果对理论计算式进行改进。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获得X形矩形节点平面外抗弯刚度参数化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刚度与主管壁厚的三次方成正比,与主管截面宽高比呈线性关系,与支主管截面高度比、支管截面宽度与主管截面高度比呈较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关系;支主管截面高度比对节点刚度的影响较大,支主管壁厚比对节点刚度的影响较小;参数化计算式所得刚度值与有限元结果相差大部分小于10%。
赵必大赵滇生申屠倩芸陈旭芳张建胜
关键词:初始刚度
全文增补中
基于中日规范强震作用下的隔震结构响应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基于中国和日本抗震设计规范中震及大震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影响,以四川省阿坝州灾后重建某综合楼为工程背景,建立了该综合楼的有限元模型。选取2条观测地震动以及3条人工地震动,对于2条观测地震动以PGA地震动强度指标为调幅参数,分别调幅至中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中震和大震水平。同时以PGV地震动强度指标为调幅参数,将2条观测地震动分别调幅至日本抗震设计规范的中震和大震水平。对于3条人工地震动,其中1条通过拟合中国抗震设计规范大震时的规范反应谱得出,按照中国抗震设计规范可以调幅得到中震水平的地震动。另外2条人工地震动分别通过拟合日本抗震设计规范中震及大震时的规范反应谱得到。通过对比分析隔震结构在中国和日本抗震设计规范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结构隔震层支座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剪力、顶层节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以及中国和日本抗震设计规范相应的限值规定,以期能够为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提供一定参考。
刘成清杨巍赵必大
关键词:时程分析隔震结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