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锋

作品数:174 被引量:1,562H指数:2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33篇专利
  • 2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5篇骨折
  • 41篇关节
  • 34篇内固定
  • 33篇远端
  • 32篇手术
  • 28篇股骨
  • 28篇固定术
  • 26篇髓内
  • 26篇近端
  • 25篇钢板
  • 23篇髓内钉
  • 20篇骨折固定
  • 19篇骨折固定术
  • 18篇股骨近端
  • 15篇远端骨折
  • 15篇肱骨
  • 13篇手术治疗
  • 12篇桡骨远端
  • 12篇疗效
  • 10篇近端髓内钉

机构

  • 173篇同济大学附属...
  • 10篇同济大学
  • 3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上海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上海市浦南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健康医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万荣县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74篇袁锋
  • 103篇俞光荣
  • 52篇周家钤
  • 46篇樊健
  • 41篇李山珠
  • 40篇张世民
  • 37篇程黎明
  • 37篇朱辉
  • 34篇梅炯
  • 33篇杨云峰
  • 33篇王欣
  • 23篇李海丰
  • 16篇黄轶刚
  • 15篇蒋波
  • 11篇李兵
  • 10篇陈凯
  • 10篇蔡宣松
  • 10篇张鑫
  • 9篇王树青
  • 8篇贾永伟

传媒

  • 1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0篇中国修复重建...
  • 9篇中华骨科杂志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8篇中华创伤骨科...
  • 7篇同济大学学报...
  • 7篇中国骨与关节...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上海医学
  • 4篇中国骨伤
  • 4篇外科研究与新...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第八届足踝外...
  • 3篇第四届全国铁...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骨与关节损伤...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年份

  • 3篇2023
  • 8篇2022
  • 10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10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12篇2010
  • 14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5篇2005
  • 10篇2004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张力性骨小梁重建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张力性骨小梁重建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所述改良张力性骨小梁重建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包括主钉本体、重建装置和锁紧装置;所述主钉本体近段横向设有重建装置通孔;所述重建装置包括锚钉和钛缆线;所述钛缆与锚钉末端固定...
王欣程黎明袁锋
文献传递
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 探讨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跖骨骨折79例,男64例,女15例;年龄11~65岁,平均45.5岁;单发跖骨骨折59例,其中第1跖骨骨折17例,第2跖骨骨折6例,第3跖骨骨折5例,第4跖骨骨折4例,第5跖骨骨折27例;多发跖骨骨折20例,其中4例多发性跖骨骨折伴跖跗关节损伤。所有患者中10例为开放性骨折。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单纯螺钉固定、髓内螺钉固定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结果 64例患者获得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周;患者术后平均13周(9~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采用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2~100分,平均84.4分。结论 解剖复位可靠内固定是治疗跖骨骨折对位、对线不良的最佳选择,是足部形态及足弓功能重建的基础。
俞光荣李兵杨云峰袁锋周家钤黄轶刚
关键词:跖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伴有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被引量:52
2004年
目的探讨伴有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2月~2001年4月,71例90足跟骨骨折伴跟骰关节损伤患者,男46例61足,女25例29足;年龄18~67岁,平均38.7岁;左足47足,右足43足。高处坠落伤84足,车祸伤5足,楼梯踏空伤1足。其中12例合并其它损伤,包括8例胸腰椎骨折、1例对侧胫骨pilon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干及肋骨骨折和创伤性休克。根据所摄X线片、CT及跟骰关节面损伤的特点将跟骰关节损伤归纳为四种类型:Ⅰ型46足,占51.1%(46/90);Ⅱ型26足,占28.9%(26/90);Ⅲ型11足,占12.2%(11/90);Ⅳ型7足,占7.8%(7/90)。结果61例78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4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49足,良25足,可4足;总优良率为94.9%。其中Ⅰ型优良率为100%(41/41),Ⅱ型为95.7%(22/23),Ⅲ型为88.9%(8/9),Ⅳ型为60%(3/5)。结论跟骰关节损伤与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关,在治疗跟骨骨折时应重视跟骰关节的损伤情况及手术固定效果,跟骰关节的损伤程度直接影响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
俞光荣梅炯朱辉袁锋蔡宣松
关键词:关节损伤跟骨骨折跟骰关节
外踝后穿支皮瓣被引量:50
2005年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张世民徐达传张发惠袁锋李海丰俞光荣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远端蒂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骰骨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探讨骰骨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手术治疗的骰骨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8~70岁,平均38.5岁.其中压缩性骨折10例,矢状面劈裂骨折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或螺钉固定,配以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固定其他中足合并损伤.结果 10例患者获得平均15个月(12~24个月)随访,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5周,平均10周.患者术后平均12周(8~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评分为73~100分,平均88.6分.结论 骰骨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确切内固定是维持足部正常形态、运动和稳定功能的关键.
俞光荣于涛杨云峰李兵袁锋周家钤
关键词:跗骨随访研究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被引量:38
2005年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张世民张凯李海丰袁锋俞光荣
关键词:腓肠肌肌皮瓣筋膜皮瓣外科皮瓣
一种患者上下手术台的搬运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患者上下手术台的搬运装置,包括输送装置包括架体、转轴、滑轮和垫布;架体的中间设有若干转轴,每一转轴上套有若干滑轮;垫布为一环形垫布,环形垫布套设于若干转轴上,环形垫布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孔;第一部分与第二...
樊健袁锋李山珠周家钤
文献传递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断与治疗
张世民袁锋李海丰黄轶刚王欣俞光荣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研究临床应用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利用第二掌背动脉的起点和进入掌背部远端的皮肤返支起点 ,形成两个旋转点的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 ,修复拇指背侧皮肤缺损 6例 ,拇指掌侧皮肤缺损 2例 ,示指背侧皮肤缺损 1例。急诊手术 7例 ,急诊延迟手术 2例。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 2例因术后时间短尚在随访中。 7例术后随访 8~ 14个月 ,拇指指腹二点分辨觉恢复 ,2例缝接神经的分别为 9mm和 11mm ;5例未缝接神经的为 13~ 15mm。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岛状皮瓣转移范围比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大 ,可至拇指指腹 。
俞光荣袁锋梅炯朱辉
关键词:第二掌背动脉显微外科手术
组织工程化软骨构建研究进展
2003年
本文从生物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的来源、体外培养和调节因子几方面简述了软骨组织工程的进展,并试图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陆伟俞光荣袁锋
关键词:软骨构建种子细胞生物支架材料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