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鹏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江苏省火炬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冶金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润滑
  • 3篇细锌粉
  • 3篇锌粉
  • 3篇回收
  • 3篇超细锌粉
  • 2篇等离子
  • 2篇等离子体法
  • 2篇电镀
  • 2篇电镀废液
  • 2篇电弧等离子体...
  • 2篇直流电弧等离...
  • 2篇直流电弧等离...
  • 2篇润滑脂
  • 2篇微观结构
  • 2篇摩擦学
  • 2篇摩擦学性能
  • 2篇纳米
  • 2篇抗磨
  • 2篇抗磨减摩
  • 2篇化学还原法

机构

  • 11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11篇王鹏
  • 11篇张振忠
  • 11篇赵芳霞
  • 4篇杨江海
  • 2篇陈银
  • 2篇江成军
  • 2篇汤玉飞
  • 1篇刘娟
  • 1篇郑威
  • 1篇李辉
  • 1篇陈西

传媒

  • 2篇铸造技术
  • 1篇石油炼制与化...
  • 1篇化工环保
  • 1篇轴承
  • 1篇电源技术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贵金属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电子元件与材...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制备超细锌粉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真空三枪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金属纳米粉体连续制备设备,通过控制阴极电流大小制备不同粒径的超细锌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以及Simple PCI软件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法制备的超细锌粉纯度(质量分数)高达99.945%,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颗粒以球状为主,夹杂少量六方形态;超细锌粉的晶体结构与块体材料相同,为六方结构,晶格常数略有收缩;当其他参数恒定,工作电流从150 A增加到300 A时,超细锌粉的平均粒径从165 nm增加到596 nm,产率从2 258.55 g/h提高到7 027.20 g/h。
王鹏赵芳霞张振忠
关键词:超细锌粉微观结构
纳米铋/蛇纹石粉复合润滑脂添加剂摩擦学性能及机理初探被引量:8
2011年
针对纳米复合自修复脂的开发问题,在固定粉体总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条件下,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纳米铋粉与蛇纹石粉的质量比和载荷对锂基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X)探讨了复合粉体在脂中的抗磨减摩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铋粉与蛇纹石粉复合作为添加剂有利于提高锂基脂的综合摩擦学性能,并且两种粉体的质量比为3:1时,复合锂基脂在中、低、高载荷下的摩擦学性能最优。该复合粉体提高润滑脂的抗磨减摩机理在于:摩擦副摩擦时,由于纳米铋粉所需要的自修复能量较低,铋粉优先沉积于摩擦副的表面,而粒径较大含量较少的蛇纹石粉体则位于铋粉体之上,两者都起到了自修复的作用,但以铋粉的自修复效果为主。
王鹏赵芳霞张振忠杨江海
关键词:润滑脂摩擦学性能
纳米SiO_2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及其抗磨减摩机理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研究了纳米SiO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及其与MoDDP的协同作用,并通过SEM,EDS,XPS等手段对磨斑表面进行分析,探索了纳米SiO_2的抗磨减摩机理。结果表明,当纳米SiO_2加入量(w)为0.5%时,润滑油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比基础油降低30.6%和35.5%,显著提高了基础油的抗磨减摩性能。纳米SiO_2与MoDDP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纳米SiO_2的抗磨减摩机理为:在摩擦副表面沟槽部位纳米SiO_2和MoDDP膜起填补作用;在凸处,纳米SiO_2起微"滚动轴承"作用,MoDDP在摩擦能量作用下分解为软的MoS_2并沉积在摩擦副表面,以上综合作用减小了摩擦,修复了摩擦副表面,从而提高了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SiO_2对MoS_2沉积膜又具有轻微的刮擦作用。
赵芳霞王鹏杨江海张振忠
关键词:纳米SIO2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性能
镀Ni废水回收Ni(OH)_2在Ni电极材料中的应用
2012年
将化学沉淀法回收电镀Ni废液得到的Ni(OH)2作为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研究电极各组分对电池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并将回收的Ni(OH)2与购买的Ni(OH)2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较优的Ni电极组分配比为m(Ni(OH)2)∶m(Ni粉)∶m(乙炔黑)∶m(60%的聚四氟乙烯乳液)=80∶12∶7∶1,电解液浓度为5 mol/L的KOH溶液。所制备电极中回收Ni(OH)2的放电比容量为185.04 mA.h/g,高于购买的Ni(OH)2的放电比容量,且在0.1C倍率下循环性能稳定。
汤玉飞赵芳霞王鹏刘娟张振忠
关键词:回收NI(OH)2充放电性能
球形超细锌粉用于碱锰电池理化特性研究
2014年
针对直流电弧蒸发法制备的球形亚微米级及纳米级超细锌粉作为碱锰电池负极活性物质的应用问题,研究了不同粒径的超细锌粉形貌、成分、松装密度、电解液吸收量和析氢特性的物理化学特性。结果表明:超细锌粉微观上为球状形貌,颗粒分散均匀,纯度高,粉体松装密度较微米级粉体大幅度降低,平均粒径为0.360μm的超细锌粉吸液性能最佳,粒径较粗或较细均对吸液性能不利;但超细锌粉在电解液中的自腐蚀现象严重,尤其纳米锌粉,随着平均粒径的降低,自腐蚀呈现减缓趋势,需加强缓蚀处理研究。综合理化特性结果,推荐平均粒径为0.360μm的超细锌粉作为碱锰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
王鹏张振忠赵芳霞陈银林峰
关键词:超细锌粉碱锰电池物理化学特性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制备超细铜粉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真空三枪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连续制粉设备制备了高纯度超细铜粉。系统研究了电流强度、氢氩比、充气压力3个工艺参数对超细铜粉产率和平均粒径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以及Simple PCI软件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设备制备的超细铜粉纯度高达99.949%,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颗粒主要呈球状,平均粒径在52.7~159.1 nm范围内,为多晶结构;阴极电流强度和氢氩比分别是影响超细铜粉产率及平均粒径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阴极电流强度从500 A增加到700 A时,产率提高了173.8%;最大产率比同类研究结果提高了近20%。
陈西张振忠赵芳霞王鹏
关键词:超细铜粉微观结构
化学还原法回收含银电镀废液中的银被引量:5
2010年
以Na2S2O4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回收某电镀厂含银电镀废液中的银。实验结果表明,在n(Na2S2O4)∶n(Ag+)=2.5、反应温度35℃、废水pH7.5、搅拌速率300r/min的条件下,Ag+回收率达到99.92%。对回收的银粉进行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回收的银粉纯度较高,成球形。
江成军张振忠赵芳霞王鹏
关键词:电镀废液化学还原法亚硫酸钠回收
用化学还原法从含银电镀废液中回收银的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研究了用化学还原法从电镀银废液中回收银时,Na2S2O4/Ag+摩尔比、温度等因素对银回收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回收工艺条件为:Na2S2O4/Ag+摩尔比为2.5,温度35℃,pH=7.5,搅拌速度300 r/min,用此工艺银的回收率可达99.98%。采用XRD、XRF、TEM、SAED对回收的银粉体进行了表征,银粉纯度较高,成球链状分布,平均粒径为175.8 nm。
江成军张振忠赵芳霞杨江海王鹏
关键词:冶金技术超细银粉回收化学还原法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锌粉及机理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真空三枪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金属纳米粉体连续制备设备,制备出平均粒径在30~45 nm的纳米锌粉。利用XRD、XRF、TEM以及Simple PCI软件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表征,并从产率和粒径方面对纳米锌粉的制备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氢气的加入提高了熔体温度,增加了实际蒸发面积;等离子体产生的过冷度,以及由于循环风量的增加而加剧锌蒸气分子的碰撞形成的过冷度,保证了锌蒸气细小晶核的形成。
王鹏陈银赵芳霞张振忠郑威
关键词:等离子体过冷度
含纳米铋粉锂基润滑脂抗磨减摩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四球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铋粉的平均粒径、加入方式和加入量对锂基润滑脂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含纳米铋粉锂基润滑脂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铋粉粒径越小,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越好,合适的铋粉平均粒径为45 nm;采用直接加入2%的纳米铋粉时,润滑脂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含纳米铋粉锂基润滑脂在较高载荷下具有更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赵芳霞汤玉飞王鹏张振忠杨江海
关键词:润滑脂载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