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思维

作品数:25 被引量:571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语言文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2篇地震
  • 12篇震源
  • 12篇震源机制
  • 10篇发震
  • 8篇地震序列
  • 8篇发震构造
  • 6篇地震活动
  • 5篇强震
  • 4篇地震活动性
  • 4篇断裂带
  • 4篇强震危险性
  • 4篇裂带
  • 4篇M
  • 3篇地震活动性参...
  • 3篇应力
  • 3篇余震
  • 3篇震源机制解
  • 3篇龙门山
  • 2篇地震活动参数
  • 2篇地震前

机构

  • 24篇四川省地震局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作者

  • 25篇易桂喜
  • 25篇王思维
  • 19篇龙锋
  • 12篇梁明剑
  • 10篇闻学泽
  • 8篇赵敏
  • 6篇张致伟
  • 5篇宫悦
  • 5篇范军
  • 5篇乔慧珍
  • 3篇苏金蓉
  • 3篇祁玉萍
  • 3篇汪智
  • 2篇张会平
  • 2篇辛华
  • 2篇周荣军
  • 1篇吴微微
  • 1篇帅莉蓉
  • 1篇王明明
  • 1篇邱桂兰

传媒

  • 9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被引量:70
2011年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值和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与汶川主震破裂范围、M_S≥5.0余震分布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的分布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绵竹茂县段与江油—平武段具有远低于区域平均值的显著异常低b值、低a值、相对较高a/b值以及较小复发间隔T_r值的参数值组合,反映这两个断裂段在汶川主震之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且发生强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段落.这两个段落成为汶川主震破裂的中心段落和破坏严重的地段;②汶川地震前,位于前述两断裂段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北川段具有较高的b值与a值、较低a/b值的参数值组合,显示出应力积累水平不高的状态.汶川主震后,北川断裂段的余震强度与频度均偏低,缺少M_S≥5.0的余震;③地震活动性参数与视应力显示汶川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的应力积累水平明显低于中-北段,这种差异可能与汶川主震破裂沿断裂带中-北段呈北东向单侧扩展有关.另外,地震活动性参数值组合也反映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易桂喜闻学泽辛华乔慧珍龙锋王思维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活动性参数视应力余震
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76
2015年
2014年11月22日在NW向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四川康定县发生M6.3级地震,11月25日在该地震震中东南约10 km处再次发生M5.8级地震. 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康定M6.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 矩张量反演方法获得了M6.3和M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分析了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并结合历史强震破裂时空分布和2001年以来小震重新定位结果,对鲜水河断裂带中段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M6.3级主震震中位于101.69°E、30.27°N,震源初始破裂深度约10 km,矩心深度9 km; M5.8级地震震中位于101.73°E、30.18°N,初始破裂深度约11 km,矩心深度9 km. gCAP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这两次地震双力偶分量占主导,M6.3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43°/倾角82°/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234°/倾角81°/滑动角-172°. M5.8级地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51°/倾角83°/滑动角-6°,节面Ⅱ走向242°/倾角84°/滑动角-173°. 依据余震分布长轴展布与断裂走向,判定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M6.3和M5.8级地震均为带有微小正断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 (2) 序列中重新定位的459个地震平均震源深度约9 km,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6~11 km深度区间,余震基本发生在M6.3和M5.8级地震震源上部. 依据余震密集区展布范围,推测本次康定地震的震源体尺度长约30 km、宽约4 km、深度范围约6 km. M6.3级主震震源附近的余震稀疏区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凹凸体(asperity),在主震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3) 最初3天的余震主要分布在M6.3级地震NW侧;而M5.8级地震之后的余震主要集中在其震中附近. M6.3级地震以及最初3天的绝大部分余震发生在倾角约82°近直立的NW走向色拉哈断裂上;M5.8级地震与其后的多数余震发生在�
易桂喜龙锋闻学泽梁明剑王思维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强震危险性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
<正>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从未发生过7级地震、自1657年汶川6.5级地震后,最近300多年来一直处于大震平静状态的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上,具有震源浅、烈度高、影响范围广、破坏极为严重的...
易桂喜王思维
文献传递
2016年9月23日四川理塘M4.9和M5.1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2016年9月23日00时47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发生M4.9地震,半小时后,距其震中北西约3km处,于01时23分再次发生M5.1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块体西北部金沙江断裂带与理塘断裂带所夹持的区域.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张致伟赵敏宫悦祁玉萍乔慧珍汪智王思维
关键词:震源机制地震发震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块体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92
2019年
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叠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受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长宁M_S6.0地震序列早期(2019年6月17日至22日)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7月4日的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长宁M_S6.0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610次M_L≥1.5地震分布显示余震区呈NW-SE向展布,长约25km,宽5km;序列震源深度在0~10km区间,深度均值约3.2km,但空间上呈西深东浅的分布特征.长宁M_S6.0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具单侧破裂特征.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长宁M_S6.0地震序列以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7km范围,平均深度3.5km,与定位结果一致,揭示本次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根据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构造特征,推测本次长宁M_S6.0地震序列的发生可能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中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场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活动有关,位于余震区西北段的6月17日珙县M_S5.1、22日珙县M_S5.4及7月4日珙县M_S5.6地震应为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触发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伴生断层活动所致.序列发震构造整体呈NE-SW向挤压为主、兼具一定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南侧2018年12月16日兴文M_S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_S5.3地震所呈现的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揭示四川盆地南缘地带处于构造变形模式的转换区域,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本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
易桂喜龙锋梁明剑赵敏王思维宫悦乔慧珍苏金蓉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
由地震活动性参数分析龙门山与岷山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及强震危险性
<正>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呈北东-南西走向的逆冲兼右旋走滑的龙门山断裂带是分割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的大型边界活动断裂,由三条近乎平行的主干断裂组成,是四川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也是该地区的主要地震带之一。在该断裂带上...
易桂喜闻学泽王思维龙锋范军
文献传递
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对比分析
易桂喜龙锋张致伟王思维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被引量:114
2013年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差值Δb图像.同时,根据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2007年以来南段及附近区域ML≥3.8级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天全—芦山、泸定和宝兴北部等区域应力增强,而靠近汶川余震区南端的大邑地区应力水平降低.天全至宝兴段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鲜水河断裂带康定以南段应力水平低,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
易桂喜闻学泽辛华乔慧珍王思维宫悦
关键词:B值地震视应力强震危险性
Assessing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and seismic risk of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 from seismicity parameters被引量:93
2004年
Using the data of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of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zone, western Sichuan, and identifies the likely risky segments for potential large earthquakes. The authors map the probable asperities from the abnormally low b-value distribution, develop and employ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of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 from the 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seismicity parameter values, and make an effort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by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hip of the asperity segment.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studied fault zone contains 5 segments of different current faulting behaviors. Among them, the Mianning-Xichang segment of the Anninghe fault has been locked under high stress, its central part is probably an asperity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scale. The Xichang-Puge segment of the Zemuhe fault displays very low seismicity under low stress. Both the locked segment and the low-seismicity segment can be outlined on the across-profile of relocated hypocenter depths. The Mianning-Xichang segment is identified to be the one with potential large earth-quake risk, for which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between the latest M = 6.7 earthquake in 1952 and the next characteristic event is estimated to be 55 to 67 year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potential earthquake between 7.0 and 7.5. Also, it has been preliminarily suggested that for a certain fault segment, its faulting behaviors may change and evolve with time gradually.
易桂喜闻学泽范军王思维
关键词:地震活动参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