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沁
- 作品数:26 被引量:33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在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应用于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治疗作用。方法 41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1 9例 ,采用上肢支具、按摩和功能训练进行治疗 ;对照组2 2例 ,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2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 1个月、3个月和 1年后进行临床评定 ,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病例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均有提高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综合实用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组间比较显示治疗 1个月、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 1年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家庭功能训练和支具治疗对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有可靠疗效 ,并能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 丁建新陈少贞黄东锋庄晓鹏江沁蒋伶俐刘鹏
- 关键词:支具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康复
- 动态足底压力检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特征(英文)被引量:5
- 2007年
- 背景:压力感测鞋是一种测量地面反应力的方便快捷的工具,近来利用这些系统检测具有神经疾患儿童步态的研究正在开始进行。目的:了解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康复科,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①脑瘫组:2004-05/2005-04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6~66个月,均能独立步行10m以上。②正常对照组: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男28例,女24例,年龄35~76个月。方法:应用Ultraflex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连续性足底压力测试。步态的图表和动态足底压力数据被记录并由电脑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记录30s内连续的所有足底压力变化曲线,选取步态稳定后的10个步态周期,经过软件分析,得到平均足底压力曲线。②由足底压力曲线提取特征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具有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波形;半数脑瘫组儿童步态的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其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单一的足底压力高峰,或双侧足底压力曲线不对称,同侧不同的步态周期足底压力曲线也形态各异。②10例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脑瘫组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长于正常对照组[左侧:(0.879±0.658),(0.472±0.051)s;右侧:(0.818±0.682),(0.478±0.050)s;P均<0.01];右侧的到达第一、二峰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到达谷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①运用动态足底式压力步态分析方法,可直观地观察足底压力曲线图,并直接提取运动力学特征信息。②部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
- 李海周安艳黄东锋丁建新江沁
- 关键词:脑瘫学龄前儿童步态分析足底压力
- 自制肘关节矫形器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通过分组对照探讨自制活动型或动力型肘关节矫形器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4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活动型或动力型肘关节支具进行持续被动屈肘和伸肘的交替运动。对照组石膏固定期间患肢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患肢非固定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估、骨折愈合时间、疗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观察组肘关节屈曲关节活动度(ROM)平均为(107.76±16.69)°,伸ROM为(-17.48±9.00)°,对照组肘关节屈曲ROM为(98.09±8.02)°,伸为(-33.27±7.79)°,P<0.01。改良的Cassebaum评分观察组优11例,良8例,可3例;对照组优4例,良9例,可8例。结论利用活动型或动力型肘关节矫形器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保护性的早期活动和牵伸对骨折的愈合和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陈少贞黄东锋丁建新江沁刘鹏
- 关键词:肘关节肱骨髁间骨折矫形器活动型动功
- 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动作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每个作业活动进行动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性分离运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和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功能,以及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性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脑卒中的康复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刘鹏陈少贞江沁黄东锋丁建新张保锋
- 关键词:脑卒中日常生活活动
- 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结合牵伸手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颈部活动的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和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法牵伸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患儿被动的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治疗结束时评估疗效及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入选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被动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可以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
- 江沁刘鹏王楚怀丁建新罗素英
-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
- 标准化手法牵伸干预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颈部活动受限的效果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根据标准的临床分类和评估方法,分析标准化的手法牵伸引对婴儿先天性斜颈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994-06/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接受牵伸手法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2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表现,将其分成胸锁乳突肌血肿组(n=113),肌性斜颈组(n=77),姿势性斜颈组(n=16);根据颈部被动活动度受限分成旋转受限≤30°组(n=107)和旋转受限>30°组(n=99);根据年龄分成0~30d组(n=35),31~90d组(n=101),91~365d组(n=70)。所有患儿均实施标准的手法牵伸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姿势性斜颈组患儿中有0例,肌性斜颈组中有4例(5.2%),胸锁乳突肌血肿组中有18例(15.9%)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旋转受限≤30°组患儿中有5例(4.7%),旋转受限>30°组患儿中有17例(17.2%)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30d的患儿有1例(2.9%),31~90d的患儿有7例(6.9%),91~365d的患儿有14例(20.0%)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姿势性斜颈、颈部旋转受限≤30°,年龄0~30d的患儿疗程显著短于其他临床表现,颈部受限程度、年龄患儿(P<0.05)。结论:标准化的手法牵伸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
- 江沁黄东锋刘鹏陈少贞罗素英陈正宏
- 关键词:斜颈物理治疗技术牵引术
- 体位排痰结合超短波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体位排痰结合超短波治疗对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使用超短波治疗,B组则用体位排痰加超短波;治疗结束时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和疗效。结果入选时两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临床症状都得到改善,B组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上较A组短(P<0.01),疗效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体位排痰结合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症状的改善。
- 罗素英张保锋江沁徐智勤张豪杰郑琨
- 关键词:体位排痰超短波支气管肺炎
- 高强度间歇运动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比较研究
- 梁崎焦睿江沁陈艺莉伍贵富丁建新
-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了解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痉挛型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运用Ultraflex连续性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了步行时动态足底压力运动力学数据采样,经过电脑数据录入分析,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包括双测的z1、z2、z3、t1、t2、t3、t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步态分析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10例,其步态的足底压力特征量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右侧的tz1、tz2、tz3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脑瘫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结论: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中,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
- 李海周安艳黄东锋丁建新江沁尹运冬
- 关键词:脑瘫学龄前儿童步态分析足底压力
- 认知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独立的影响被引量:48
- 2006年
- 目的:分析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益的影响及认知功能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及其功能独立的影响。方法:于2003-08/2005-05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及神经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应用Bobath、Brunnstrum、Rood等技术对患者进行姿势摆放、异常姿势控制、体位转移、站立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及上肢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观察组则在上述治疗的同时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推理训练及失认症和失用症的矫正治疗。在治疗前后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运动和功能独立能力,治疗前治疗后(出院时)采用功能独立的改变值与住院天数比值进行康复效益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观察组干预后认知、运动功能、功能独立均优于比对照组(P均<0.01)。②治疗前后运动的改善(即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得分差值)与干预后认知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值(即治疗前后LOTCA差值)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04,P分别为0.000和0.001。③治疗后的功能独立能力与治疗后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及治疗后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即治疗前后LOTCA的差值)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0.552和0.499,(P均<0.001)。治疗后的功能独立与治疗前的认知水平亦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279,P为0.015。④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康复效益与LOTCA改善值及治疗后运动功能存在线性关系,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09,0.006;P值分别为0.004,0.034,回归方程为Y=-0.0017+0.009X1+0.0006X2。结论: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运动功能及其功能独立有一定影响,认知功�
- 陈少贞江沁刘鹏黄东锋丁建新
- 关键词:中风中医康复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