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霏
- 作品数:21 被引量:34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地方政府与基层实践——一个协商民主的理论分析框架被引量:26
- 2017年
-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基层实践遵循的是嵌入式的生长路径,高度仰赖地方政府的制度性供给,也就必然受其目标理念、组织结构以及政治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在体制性塑造下,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整体呈现出民主与治理间的徘徊与整合,表现为当前各地以"协商民主"为名的基层实践存在回应型、自治型和咨询型协商三种不同类型;协商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更多地"利用"体制内资源和手段而非"探索"科学的协商技术;在协商参与者的选择上沿袭着以群体为本位的代表逻辑,在代表类型和范围上有所拓展;推动实践的主导力量由政治精英扩展到例如人大、政协等体制内组织,它们由此激活了原本被"虚置"的政治权力。当前的基层协商实践呈现出本土性特色,但仍需完善与拓展才可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的"双向民主化"转型。
- 林雪霏邵梓捷
- 关键词:地方政府
- 农民工阶级形成与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国家主导的双向运动为视角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波兰尼意义上的“双向运动”,只是相较于波兰尼笔下典型的经济脱嵌和反向保护运动,中国式的“双向运动”更加凸显国家强势的主导力量。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场化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支以农民工为主体、数量...
- 林雪霏
- 关键词:农民工阶级形成
- 农民工阶级形成与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波兰尼意义上的“双向运动”,只是相较于波兰尼笔下典型的经济脱嵌和反向保护运动,中国式的“双向运动”更加凸显国家强势的主导力量。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场化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支以农民工为主体、数量...
- 林雪霏
- 关键词:农民工阶级形成
- 文献传递
- 中国模式与弹性国家能力被引量:1
- 2010年
- 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国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世界多元现代化模式的建构,还是对本国发展模式的自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现代化压力下的弹性国家能力,主要表现为中性政府、渐进改革、有选择的市场经济和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 林雪霏
- 关键词:中性政府
- 社会治理下的政治空间与嵌入性互动——基于B市T区三个组织的案例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随着社会治理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职能转变诉求、执政党的合法性建设诉求、社会组织的发展诉求与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利益表达的诉求在同一时空节点汇聚。本文以社会治理时代下B市T区这一具体时空场城内三个组织的成长为案例分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调适与重构,指出在社会治理时代下T区政府在原有的社会结构边缘开启供多元行动主体互动和博弈的理性政治空间。政府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社区组织和体制内基层组织在这一政治空间内基于各自的组织需求和相互的资源依赖形成包括资源嵌入型、互惠嵌入型和合法性嵌入型等不同的"嵌入性"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的互动构建起国家、社会组织与社会之间趋于良性的合作机制和多中心治理的资源循环系统。
- 林雪霏
-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资源依赖
-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制度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被引量:3
- 2017年
- 本文介绍了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在全球环境与能源治理中的角色与重要性。首先,我们将该机构与其他新近的全球治理创新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IRENA在创建时机、批准速度以及职责重点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我们发现IRENA通过三种机制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扩散:向其成员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性服务;在分散化的全球制度环境中将服务聚焦于可再生能源;动员其他国际机构共同促进可再生能源。最后,我们总结了IRENA政策能够获得持续成功的条件,以及它为全球治理领域的创新尝试所提供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 约翰内斯.尤玻莱纳泰斯.范.德.格拉夫林雪霏
- 双重“委托-代理”逻辑下基层政府的结构困境与能动性应对——兼论基层政府应然规范的转变被引量:20
- 2017年
- 处于国家与社会交界面的基层政府,承接着来自政治系统内部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分别基于理性官僚制逻辑与政治承包责任制逻辑。这两种逻辑间的内在冲突导致了基层政府在任务与资源之间的不匹配,这种张力随着政府管辖领域的扩展和"嵌入"社会程度的加深而持续加剧。面对这种结构性困境,基层政府只能在有限的、既定结构空间内发挥其能动性,通过减少任务量,整合拓展资源等多种组织策略去相机地应对。在风险倒逼的治理情景下,基层政府开始主动关注民众诉求与公私权力的互动,但这距离双向平衡的"责任型政府"还有相当距离。
- 林雪霏
- 关键词:基层政府委托-代理关系责任型政府
- 从利益政治到规则政治:城镇化过程中基层治理转型被引量:1
- 2017年
- 尽管国家极力在为城镇化开发制定约束性规则,但从根本上说主导城镇化基层治理场域的是利益政治逻辑而非规则政治逻辑。这首先源自城镇化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它是包含着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而且各环节间都充斥着利益分配的纠纷和较量,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为相关行动者的讨价还价提供了动力和空间;其次是由社会转型阶段的制度特征所致。改革中变动不居的制度、文本与实践的背离以及体制内创新、试错的冲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则的社会化过程且削弱了规则应有的指导与约束功能。城镇化在基层场域内的权力较量与利益争夺看似无序,但各方行动主体都在理性选择行动策略、重塑其行为准则,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预期结果,例如村民民主意识的生成、集体经济以非传统的"自组织"形式对基层社会进行再组织等,原本虚弱而破碎的社会在这过程中表现出缓慢的自我发育。
- 林雪霏
- 关键词:城镇化利益政治
- 公共行政过程中的理性官僚制——组织、机制与制度三种镜像下的剖析被引量:3
- 2016年
- 在当代的公共行政过程中,理性官僚制并非是庞大、低效而难以摆脱的"铁笼",而是同时扮演着公共行政的组织形式、公共产品的生产机制以及现代民主体制的基本性制度三重关键性的角色。在这三种镜像下的官僚制具有各自不同的概念内涵、基本形态以及理论张力与演进。厘清官僚制的不同理论内涵有助于我们摆脱整体主义的主观判断,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主题定位、理论工具选择与理性评断。
- 林雪霏
- 关键词:公共行政理性官僚制
- 转型逻辑与政治空间——转型视角下的当代政府信任危机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政府信任危机普遍被视为政府能力不足与执政危机的社会反弹,事实上它源自于民众对政府认知与公共期待之间落差形成的相对剥夺感。通过对2008—2011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样本分析发现,从静态层面看,由于公众对政府认知存在"公权力私化"的刻板印象和塔西佗陷阱,而在公共期待上既保持对于父爱政府的强烈迷信与期待,又要求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和善治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公众对于政府实际效用评价的落差。从动态层面看,这种落差的扩大并未导致社会的刚性断裂,反而强化了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和策略选择。这场危机的真实样态凸显出中国政治社会在宏观逻辑和微观机制转型上的冲突和融合。在宏观逻辑上表现为从计划经济逻辑向市场经济逻辑的转变,从全能主义逻辑向委托—代理的契约逻辑的转变。而在微观机制上则表现为国家与社会脱嵌过程中政治空间的形成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博弈和学习的互动过程。
- 林雪霏
- 关键词:政府信任危机政治空间